張勇
摘要:教育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父母對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及其行為態度直接影響中學生的健康成長,良好的教養方式有利于個體身心健康成長,不良的教養方式則阻礙個體心理健康的發展。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達到和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連續性和統一性,培養具有獨立適應能力、身心健康發展的個體。
關鍵詞:家庭教育;個體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的最佳狀態。廣義上的心理健康是指個體能作出良好的適應,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的積極心理狀態。狹義上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個性特征完善,包括人的認識、情感、意志、行為恰當合理且與其基本心理活動相協調一致。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在日常社會生活實踐中,個體能夠正確認識自我,適應發展著的環境,與社會發展保持同步,從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反之與心理健康相對的是心理亞健康和心理疾病。
一、家庭環境、父母素養與家庭教育觀念
家庭是個體發展和賴以生存的土壤,提供情感支持與學習場所,是個體成長的動力站,是滋養孩子心靈,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源泉。當前大多數家庭教育偏重子女的智力發展,而忽視情感表達、道德品質、生活態度等非智力因素的發展。這種家庭教育觀及衍生出來功利主義價值觀,父母注重子女與其同輩群體之間的比較和競爭,側面也映射出家庭教育存在一系列難以改變的教育問題,在無形中扼殺了個體的創新能力,不利于孩子人格健康發展。
一般來講,在和睦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性格比較開朗,樂觀自信,反之,比較自卑、偏激。一方面,隨著離婚率的升高,一些家庭變成了單親家庭或重組家庭,生活在這種家庭結構的部分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和關注度,表現出冷漠、自私、不滿和反感等不良狀態,甚至會有攻擊性行為或暴力傾向。另一方面,農村留守兒童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父母無法給予他們在每個年齡段成長所需要的關心與教育,或者父母有一方在家,但要承擔所有家務和田間勞作,兄弟姐妹多的家庭,父母也無法顧及孩子的成長狀況。在城市,有些家長整天忙于工作,沒時間陪伴和教育孩子,同時又希望孩子成才,于是花錢請保姆、家庭教師,這種長期缺乏感情溝通的家庭,個體特別容易形成心理健康問題。
實踐證明,父母自身的社會道德和文化知識素養影響個體的心志健康發展。如果父母熱愛學習,講究社會道德規范,遵守交通規則,愛護環境,就能為孩子樹立模仿的榜樣,對孩子產生示范作用。如果家長自身素質較高,興趣廣泛,健康高雅,涉及琴、棋、書、畫、體育等各個方面,那么家庭生活、家庭感情也會多姿多彩,有利于培養孩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果家長如果個性封閉,作風不良,情緒不穩定,存在打牌、吸煙、飲酒等不良嗜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存在打罵、訓斥、體罰等不良現象,會對個體性格及行為的養成會產生不利影響。一些家長自身搜受教育成度低,不了解個體成長發展規律,不懂得個體存在差異性,對孩子期望過高,經常拿孩子做比較,這種盲目攀比心理不僅造成家長心態也失衡。
研究表明,個體的觀念源于家長權威的決定,而家長的觀念則源取決于家長的思維方式,中國大多數家長偏重于孩子的學習成績,一方面,家長教育過程中對孩子要求嚴苛,強制參加各種興趣班、補習班,剝奪孩子休息、游戲、娛樂的時間。過重的學業壓力造成孩子情緒的不穩定,出現學習困難、焦慮、恐懼、等現象。另一方面,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求孩子將注意力放自己身上,不僅在家里不讓孩子做家務勞動,還暗示孩子在校園少參加集體活動,少承擔班級集體工作,孩子逐漸變得自私、冷漠、不關心集體,缺乏理想和人生追求。這種情況下個體心理通常處于脆弱狀態,心態容易失衡,對孩子的人格健康發展有不利的影響。
二、發揮家庭教育的功能,促進個體心理健康發展
(一)優化家庭教育環境氛圍
家庭教育環境是對個體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場所之一,具有廣泛性、經常性、自然性、偶然性的特點,個體在成長過程中會無形的影響。因此,家長應盡量為個體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物質環境、家庭心理環境以及文化環境,以促進個體健康成長。良好的家庭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不同個體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往往會具有不同的個性心理傾向。在溫馨和睦、寬容民主的家氛圍下成長的個體,一般較為自信獨立。另外,個體心理健康的關鍵需要父母與子女有良好的溝通。如果個體正常的個性訴求被壓制,就會產生逆反心理,不利于良好家庭氛圍的構建,家長應積極的傾聽與同感的表達,使個體能夠感覺到被了解、被接納,從而能夠更清楚地把握教育問題。
(二)提高家長素養,形成良好家風
父母是家庭生活的組織者,具有權威性,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對子女的性格、品德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自身的知識水平和審美態度會對子女的氣質與智力發展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這就要求家長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加強學習,樹立遠大的理想,誠實守信,對社會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勇于創新,努力具備新時代的教育觀念、教育理論、教育能力,逐漸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為孩子做出表率,促進孩子健康成長。一方面,家長在實施家庭教育中,能夠幫助孩子拓寬自身視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身作則,有意識、有步驟的教給個體待人接物的禮儀,講文明、懂禮貌,使個體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另一方面,家長應具備耐心細致的心理品質,主動地關心孩子成長,了解孩子的愛好興趣,平等的對待孩子,給予其自己成長空間。新時代下家庭教育不再是為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是提倡德育為先,進行人生價值觀教育,體現教育和實踐相結合。在家庭教育中,家風對家庭成員的影響有高低利弊之分,對家庭個體成員和社會群體成員的發展起著促進或阻礙作用。一方面,家風對個體成長起約束和規范作用,孔子言:“克己復禮為仁”,要求自己“待人以寬,責已以嚴”。我們熟知的孔融讓梨、孟母三遷、岳母刺字,都體現了好的家風、家訓、家規不僅承載了先輩對后代的希望和策鞭。面對復雜的社會發展要求,家風傳播方式正在改變,家長要及時更新教育觀念,跟隨時代的潮流,與時俱進。
(三)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與方式
科學的教育理念與方式對個體教育行為起著指導和促進作用。首先,家長要緊跟時代發展,改變重智育,輕德育的觀念,不斷吸收新思想、新觀念。父母應該注重培養個體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人際關系協調能力的發展,鼓勵孩子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其次,家長應注重個體自身發展差異,根據每個孩子獨有的性格特點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如果個體教育方式不合適就不能達到預期理想的的教育效果,甚至可能會適得其反。最后,父母應重視對個體的正面評價與鼓勵。在個體成長過程中,無論多大年齡的個體都希望能夠獲得他人的認同、尊重與信任。父母在適當的時機和場合對個體進行表揚、鼓勵,能充分調動孩子的興趣與動力,發展其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