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文化交際產生的語用失誤主要原因為語言語用失誤及社交語用失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過分強調語言語用而忽視了諸如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中英文化中存在的差異,導致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將母語使用習慣套用到目的語當中,造成語用失誤,進而無法進行有效交際。針對該問題,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一定要語言及文化兩手抓,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學習,從提高自身知識水平入手,課前做好備課,找出文化差異點,在課堂中重視跨文化對比教學,幫助學生采用多種方式有效解決語用失誤。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對策
語言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一種語言背后都蘊藏豐富的文化背景內涵。如果在日常教學中單純講授語法、詞匯、語音語調,忽略語言與語用的密切關系,就會造成學生無法準確有效的使用語言,從而在實際交際中產生誤解。故如何將語言及語用的關系行之有效的進行授教就是所有外語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形成原因及其表現形式
1.將母語使用習慣套用到目的語當中。
這類語用失誤通常是使用者將母語使用習慣完全帶入目的語當中,而且很難發現錯誤。例如,一位中國學生幫助一位迷路的英國留學生找到回學校的路。英國學生說: “Thanks a lot. Thats a great help.”中國學生回答說:“Never mind.”事實上中國學生想表達的意思是沒關系,不用謝的意思。但是英語當中的Never mind是常用于向對方表示歉意,很明顯用在這里造成了語用的失誤。中國學生把漢語的慣性用法套用在了這里,鬧出了笑話。
在跨文化交際中,一些完全按照中國語言習慣翻譯的告示隨處可見,比如“請勿攀爬”譯為“No Shinny Please”、“長途發車區”譯為“The long distance hair bus area”,等。還有一些翻譯更是讓外國友人啼笑皆非。一個森林公園門口立著一個牌子“森林是我家,防火靠大家”,下面的英文翻譯是“The forest is our home. Fire on everyone.”估計看了這個牌子,沒有哪個外國游客有膽量走進這片森林。還有的地方把“開水間”翻譯成“open water rooms”;“小賣部”翻譯成“small sell”;銀行的對公業務窗口公然寫著“to male business”。中國人覺得理解沒什么困難,可是對于母語為英語的本土人卻是無論如何都無法理解其中的含義。這就是翻譯的時候我們完全將中文習慣性的套用到目的語,根本不顧其真實含義,完全逐字進行翻譯,造成交際失敗。
2.文化背景知識的差異。
語言是文化的表現方式,而文化透過語言體現其深刻內涵。在中英兩種語言當中,各種習慣用語實際上都是文化的體現。尤其是學生在習得英語時,不僅需要積累各種單詞、習語,更重要的是了解其深刻文化內涵。由于對文化背景了解的缺如導致在翻譯時出現各種笑話比比皆是。很多人遇到這種情況,學英語學了很多年,自認為學的也不錯,可是怎么看到英文原版電影或者英語新聞就看不懂、聽不懂了呢。在國外點個餐也不行了,問個路也問不明白了。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文化背景知識的差異。就拿外國的脫口秀節目來說,很多著名脫口秀主持人都會談到大量好萊塢著名影星、笑星的名字和軼事。如果我們根本不知道這些人,就會聽的一頭霧水,完全聽不懂主持人在說什么。
其他涉及到詞匯方面的差異諸如“力大如牛”,學生想當然的譯成“as strong as a cow”,而事實上應該翻譯成“as strong as a horse”。再如“揮金如土”,學生會翻譯成“to spend money like earth”,而正確翻譯為“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再比如顏色詞在兩種語言中的差異,white(白色)在兩種語言中都讓人會想到純潔、潔白的含義。在漢語中,古代會用白這個字表示卑賤、清貧及沒有官職的人。比如“白衣”“白丁”等等。在英語中沒有這種含義。
3.思維方式及文化風俗的不同。
思維方式是精神產品的生產方式,是主體在反映客體的思維過程中,定型化的思維方法和思維程序的有機綜合。思維方式的差異本質上是文化差異的表現。長久生活在不同區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思維方式。中西方人們生活在不同的經緯度當中,距離及環境都對語言及語用產生深刻的影響,簡單的說,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及地區性。不同的地理環境及風土人情必然導致人們生活在不同的風俗文化當中,語言及語用不可能是一一對應。比如,一位老外贊賞一位中國女士的飯菜做的好吃。會說:“Its really delicious.”中國女士聽了之后連忙說: “No. No. Its common.”在目的語文化當中,你應該對別人的贊賞欣然接受,說一句: “Thank you.”即可。如果這個老外不了解中國文化,會認為對方不接受自己的贊賞而感到迷惑,這就造成了語用交際的失敗,誤解也隨之產生。
再如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愿意問“吃了嗎?”實際上這就是一種寒暄語,如果中國人同一個老外見了面,以我們漢語習慣性思維說: “Have you eaten?”而對方如果根本不了解中國的這種習慣性打招呼方式,就會造成跨文化交際失敗,對方很可能會誤解中國友人的好意。要么認為對方要請他吃飯,要么認為對方過分干預他的個人隱私。
二、語言學家對語用失誤的分析總結
1.語用失誤的內涵。
語用失誤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言語交際過程中,由于說話方式或表達方式的不同,或者由于一方對另一方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缺乏了解,在跨文化交際中發生誤解、障礙或沖突,影響實際效果的現象。1983年Jenny Thomas創造了語用失誤這一概念,Leech則根據他的觀點將語用失誤大體上分成兩種,即語言語用失誤與社交語用失誤。
2.中外學者觀點。
Gumperz針對語用失誤主要研究對象為話語策略上雙語或多語交際的誤解和沖突。他也總結了沖突的三個原因。第一,關于情境以及在此情境中的恰當行為和意向的不同文化假設;第二,談話中的信息傳達或主題方式的差異;第三,說話方式的不一致。
Blum-kulka(1982)強調語用失誤是導致言外之力轉變的情形。也就是說說話人對詞匯搭配、風俗文化及宗教信仰毫無了解或不合時宜的使用違背了交際雙方的身份、地位或場合,導致語言交際出現障礙,未達到預期效果,這就叫語用失誤。
Peter Dash(2004)從語用學及語義學的差異上,分析了語用失誤產生的原因。他明確了語用學的概念,提出語用理解的重要性,對整個學術界有重大啟示,也對當前我們英語教學提出了前瞻性的意見和指導。
Field Richard W(2007)在《語用失誤與信仰歸因》這篇文章中從哲學的角度對語用失誤和信仰的關系進行了討論。他的觀點認為不應該有任何強制的理由去終止這些歸因所暗示的被當前的信仰主導的行動。另一個觀點是人們的行為通常由自身的習慣所主導。
當然,國外也有許多其他學者對語用失誤有重大貢獻,如:Wolfson、Kasper、Riley等等。
中國提出語用失誤觀點的第一人是黃次棟,1984年他出版的《語用學與語用失誤》第一次將該觀點帶向中國學者。在書中他提到在語言學習當中,除了要掌握必要的語言知識和技巧外,更重要的是需掌握不同的語言形式在不同的非言語語境下的運用。
何自然自1978年以來在國內外發表語用學相關學術論文近二百篇,出版了國內第一部語用學著作《語用學概論》(1988),多年來,他的論著在各學科論文中被引用次數都排在全國前列,具有相當大的學術影響。
李悅娥主要著作《言語交際中話語阻礙的修正》(1996)及《話語分析》(2002)都對語用學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胡文仲、賈玉新及王得杏都從各個角度對語用失誤進行了分析梳理,一致認為語用失誤主要原因是由文化背景的差異導致的。
三、如何避免語用失誤的產生
1.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課堂中重視跨文化對比教學。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西方在各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我們也認識到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日常教學當中,作為英語教師應該強化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作為教師本身要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不斷學習以提高自身素質。如果教師本人對某一文化差異都模棱兩可,講不清楚,那就更無法進行授課。所以說課前一定要認真做好備課,根據每課課文實際情況導入相關文化背景知識,也可以在每課課程當中專門設立一個文化版塊,向學生介紹一定的文化背景常識。做好文化介紹的同時,中英文化對比也是至關重要的,可以從文化內涵、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對學生進行對比式教學,一定要讓學生了解兩種文化在某方面的差別,做到知己知彼。只有從根源上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知識,學生才能真正了解文化背后的詞匯、習慣用語等深刻內涵,才能減少跨文化交際沖突的產生,真正減少語用失誤,正確習得目的語。
2.增加英文原版讀物的閱讀、原版電影的觀看及中英雙語公眾號的關注。
記得曾經問過一位優秀的口譯人員如何更好的做好中英文的互譯。他說要想真正學好英語,做好同聲傳譯,最好的方法是多看英文原版書籍、多看英文原版電影。在看書及觀影的過程當中進行重復,學外國人說話,模仿外國人如何運用語言。
作為英語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讀一些英文名著或時下比較流行的各種報刊雜志,也可以組織學生觀看英文的原版電影,關注一些做的比較好的中英雙語公眾號。一些中英雙語公眾號每天都會更新一些文化知識,對一些文化背景內涵進行介紹。最重要的是我們會看到很多時下比較火的詞匯、習語的翻譯及闡釋。在看原版電影及閱讀原版書籍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從字里行間掌握一些詞匯的運用。總之,只有在對英文背景下文化內涵充分了解的情況下才能減少我們在運用英語時語用失誤的情況發生。
3.鼓勵學生設法營造語言文化運用環境,與本土人建立學習伙伴關系。
很多學生反映自己沒有語言環境,無法深入了解西方文化。針對該問題可以鼓勵學生應用當前流行的手機app軟件,很多軟件都有文化版塊,詳盡介紹文化知識。這些軟件設計新穎,從視覺角度就能吸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關注度。另外,這些軟件內容豐富,分類較多,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及薄弱點選擇喜歡的內容進行學習。
還有很多app都有外國本土人登錄,學生可以自己尋找學習伙伴,進行英語學習,真正的在說英語的過程中了解文化差異,體會文化內涵。目前做的比較好的app軟件有English radio, Omleg,英語流利說,TED演講,BBC英語,滬江英語,小站英語,朗易思聽等等。
4.對詞語搭配、風俗習慣及宗教文化進行講解。
要讓學生知道不是中文有什么詞語,英語當中就一定有一個完全相同的詞語與之相對。所以在進行英語交流運用的時候,就不能想當然的進行中英互譯。比如前文我們提到的中文當中有“你吃了嗎?”這樣的打招呼的方式,英文中并沒有與之完全相對的表達。
英國的氣候原因使之主要的作物有小麥、大麥和燕麥。因此,英國人平時主要就吃面包、牛奶、黃油等制品。在英文當中,你就會看到很多帶有此類食物的詞匯,比如know which side ones bread is buttered on(明白自己的利益所在);take the bread out of somebodys mouth(搶別人的飯碗);bread and butter(生計、謀生之道)。
西方的宗教文化同樣深刻影響著語言的使用,基督教也深刻影響著整個語言體系。比如說Judass kiss(猶大之吻)其深刻含義為出賣朋友。如果對基督教一無所知就很難了解其用意。
所以,在日常教學過程當中,應重視詞匯的固定搭配的使用,而不是一味的想當然去翻譯成中國式英語。另外,更要加強西方風俗習慣、宗教文化等各種知識的導入,只有做到多學習才能減少學生在這方面的語用失誤。
四、結語
無論如何,語言僅僅是一種交際工具,其根本目的在于進行交流,而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所以,英語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的任務就不僅僅是強調語音、語調及語法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將文化背景知識嵌入整個教學體系。系統的從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對學生進行傳授與講解。真正使學生會用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去使用英語,而不是想當然的自創中國式英語。要知道英語運用的真正目的是交際,學生既要掌握語言語用知識,更要掌握社交語用知識,二者缺一不可。長期以來的中國式英語教學過分重視應試教育中的語言知識的講授,忽視實際交際中最重要的文化要素,就導致絕大部分學生由于缺少足夠的語用能力而交際失敗。因此,作為英語教學工作者一定要重視這個問題,幫助學生將主要時間精力放在對于日常工作學習最有用的知識點上,踏實掌握英語中的基本文化常識。
參考文獻:
[1]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李緒微.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語言語用失誤【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4]王立英,付曉熙.趣談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現象【J】.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9).
[5]吳為善,嚴慧仙.跨文化交際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6]熊學亮.認知語用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7]張鎮華.英語習語的文化內涵及其語用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曹南(1980-),女(漢族),遼寧大連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多元文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