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峰
摘要:《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作用,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運用現代技術更好地養成收集、處理信息的習慣,提高語文能力?!痹谡Z文教學中,教師借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的強大交互能力開展課堂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加有效地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同時促進教師自身專業發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
目前,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生產、學習和工作方式。互聯網的接入,班班通基礎設施等逐漸深入校園,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是當前實施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也是當前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平常聽課中,我發現教師把信息技術方面的技術、資源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有機結合,共同完成學科課程教學任務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該如何尋求對策?下面僅以重慶市永川區三官殿小學語文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為例,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整合中的不足
(一)教師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內涵認識不足
比如,課件演示,出現了很多以圖片形式替代文本中的內容,整個課堂就是多媒體呈現教學內容和訓練內容,忽略了語文是一門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偏離了語文教學的實質。
又比如,為了過分追求媒體效果,讓華麗的課件吸引學生眼球,引發全班一片“嘖嘖”的贊嘆聲,初看調動了學生積極性,實質這不是對教學內容的興趣,而是對課件的驚嘆,這種喧賓奪主,主要原因還是教師對語文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內涵認識不夠,學科整合是學科內容與信息技術的有機融合,不是為了信息技術而信息技術,是為了優化課堂教學效果,不是華而不實的展示。
(二)教學中忽視了教師與學生的地位
傳統教學中只有學生、教師、文本三要素,雖然現在課堂中只增加了教學媒體這一要素,卻極大地豐富了課堂內容和教學形式,這四個要素在課堂中不是簡單相加拼湊,而是互為影響、互為作用,都必須服務于學生素質的提升。多媒體也不可能取代教師,教師的主導、指導和幫助仍不可缺,教師是助學者,而學生應該是學習的主體,是資源的獲取者、加工者、研發者、創造者,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才是根本出發點。
(三)教學中注重網絡資源,忽視了其他資源利用
互聯網的誕生給我們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也給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帶來了諸多的便利條件,但有的教師過分依賴網絡,唯網絡資源為我所用,對下載的課件不做更新,不考慮是否適合自己班上學生的實情,一律照件宣學,或者只是一味地展示,沒有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實質也沒能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其實,網絡資源也好,信息技術也罷,終究只是一種資源和平臺,要豐富我們的課堂,讓課堂鮮活起來,不僅要以思維發展為主線,還得充分調動多種資源有機融合,如課本、插圖、掛圖、教室內的場景、教室外的廣闊天地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才是大境界。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整合實施策略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愛因斯坦也曾提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生性好動,自控能力差,單一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語言文字訓練向學生傳授知識,引導學生認識事物,并逐漸提高語文能力,這一過程是感知、理解、鞏固、運用的有機統一。學生接觸課文之初,創設特定情境,喚起學生有意注意,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這個過程之中,就要借助信息技術這個工具,將學生帶入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給學生營造一個無拘無束地相互合作、相互學習的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融入到語文課堂實踐之中。學生可以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源,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融合于文本。如教學《草原》一課,因為地域原因,學生都沒有見過草原,沒有親眼看見過草原美麗的景色,如果只憑借語言文字,學生很難感受課文的實質內涵。這時,我們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通過課件,將一個風景如畫的“人間仙境”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其身臨其境,激發閱讀興趣,通過動感的畫面,激活他們的感官,帶著想象,走進課文,走進草原,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受到美的熏陶。
(二)豐富教材,充實課堂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不但可以增強學習效果,還能豐富教材,使課堂更加充實。在小學階段,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直觀、生動的教學內容感興趣,抽象思維只有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才能逐步培養。比如,在教學《豐碑》一課時,課前可布置相關預習,讓學生通過網絡作一些背景知識的了解。初讀課文階段,可以讓學生欣賞在預習階段收集的圖片和文字,讓學生在展示交流中了解相關信息,這樣能幫助學生更有效地理解課文內容。在精讀課文階段,可以適當插播電影片段,讓學生在光與影中感受到軍需處長高貴的品質,受到心靈的震撼。最后在課外延伸階段,可以讓學生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類處理歸納。這樣,既讓教材鮮活起來,讓學生的思想與文本人物一起起伏,又讓課堂變得豐滿,更讓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感受其中的思想內涵,提高自己動手動腦的能力,交流中合作互助,取得更好的實效。
(三)突破重難,提升實效
教學中因教材不同,學生不同,肯定有不同的教學重點難點,有的重點難點單憑老師的講解學生是難以理解的。恰當運用信息技術,可以突破重難,提升實效,特別是可以把一些難以演示的實驗、不易理解的科學規律等變得具體化,化難為易,打破時間空間的局限,找到具體形象和抽象形象之間的切入點,使空間想象、綜合分析力得到開發和發展,發展學生思維,擴寬學生視野。
總之,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它的優越性不容置疑,但信息技術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和方法,不能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全部,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結合文本特點把握信息技術使用的量和度,這樣才能錦上添花,盡可能地發揮其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