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摘要: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在原有的《課程標準(實驗版)》的基礎上,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目標要求進行了具體闡釋、補充、完善和創新。突出了英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深化和互聯網+的興起,微課,翻轉課堂被更多的引入了課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整體水平不斷上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東西部地區,同一地區城鄉間同級學子的學習水平差異也有不斷擴大的趨勢。筆者作為一名鄉鎮一線英語教師,試圖從英語學習出發,為統籌城鄉義務教育,提升農村學校義務教育效率提供一定的思路。
關鍵詞:義務教育;英語;城鄉差異;互聯網+
受教育權作為人的最基本的權利,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同時具有正的外部性,是毫無疑問的公共物品。因此,國家有責任和義務推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自1986年國家頒布實施義務教育法到2011年11月,中國所有縣級行政單位和省級行政區劃全部通過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的驗收,完成了歷史性的戰略任務,中國用25年的時間,完成了歷史性的戰略任務。
現階段,隨著新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義務教育的發展和改革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1995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了義務教育以地方政府辦學為主的方針。鑒于城鄉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失衡,城鄉和區域間義務教育發展逐步擴大。新世紀后,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提出農村義務教育“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體制,將農村教育財政責任逐步上移,這些政策和舉動都對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不斷提升。但同時,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隨著社會總財富的不斷積累,社會整體進步的同時,如果沒有一定的行政干預,階層之間的差距會不斷擴大。教育領域也是如此。新管理主義的興起給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理論帶來了新的思路。
英語教學作為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學科之一,屬于新興科目,近些年來才得到廣泛重視。根據《義務教育英語新課程標準》(2011)的解釋,義務教育階段英語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重視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學生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大能力的整體發展。語言學習需要大量的輸入與輸出。 現實情況是,農村地區的學校和家庭難以提供足夠的輸入材料,同時,也沒有適當的輸出情境。因此,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英語教學差異不斷擴大,在城區的學前兒童可以唱英文兒歌的時候,農村學校的合格初中畢業生卻只能磕磕絆絆的做50詞的自我介紹。
進入義務教育學段之后,城鄉學校客觀上存在教學硬件和軟件上的不均衡。伴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應用對各行業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就教育領域而言,遠程教學,云教學,微課,翻轉課堂都已經在城區試點學校大力推廣。城區學校的在校教師可利用的資源和平臺越來越多。僅以簡單的單詞教學為例,城區學校的老師可以在課堂上運用白板投影圖片、動畫、甚至視頻幫助學生多感官的熟悉單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多感官熟悉單詞的拼寫和使用。同時,還可以網上發布課后作業,要求學生回家后通過網絡上傳音頻、視頻等電子版作業,利用互聯網強大的功能,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查漏補遺,調整教學。而農村學生還是沿襲多年前的學習方式,英語趣味性不高,碰到多義詞、多音詞等易混淆的單詞,多數情況下只能依靠死記硬背,效果不佳。教育部頒布的《英語新課程標準》規定:初中畢業生詞匯方面應該達到五級標準:即必須學會使用1500-1600個單詞及200-300個習語和固定搭配。事實上,如果充分考慮到現實情況,可以看到這對農村教師造成了很大的教學壓力。
近幾年來,農村地區的中青年教師流失流轉嚴重。其中英語教師流失的問題十分嚴峻。同樣數目的班級和學生,流失一個老師,另外的老師就必然要增加新的工作量。由于英語專業性較強,所以農村地區英語老師常常需要超課時量工作。
英語學習作為語言學習,有其本身的規律和便利之處,按照結構,可以分為詞、句、文章、語法。按照感官功能可以分為聽、說、讀、寫,所以在互聯網的幫助下,英語的優質課相對容易復制。但是,面向初中生的語言學習,在應試教育的高壓下,必然需要投入大量時間進行訓練。城鄉間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不斷加劇的一個客觀原因就是學生們的課后的時間。在農村的一線教學經歷讓我深切的感受到農村地區對于英語學習的忽視。農村地區的孩子多數是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爺爺奶奶家鄉務農。智能手機都不熟悉的他們,對于孩子的英文學習,毫無概念。而在城市地區,通常情況下,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就在一定程度上接觸英語,早教中心推出各種中外教師生互動課程,家長的手機里有各種學習機構的在線課程。進入初中階段之后,大多數城區學生都選擇在課后或者周末線上或線下的參加補課,通過加大練習量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而農村學生,連報聽寫都找不到人。
這就形成了學習上的路徑依賴。沿著既定的路徑,原有的事物發展可能進入良性循環,也可能沿襲原來的錯誤路徑發展,從而被鎖定在低效狀態,陷入惡性循環。英語如此,義務教育的其他科目亦是這樣。所以教育質量高的地區教育水平越來越高,教育質量低的地方教師流失、學生流失,校舍破舊,設備落后,亟待改革。
在新技術革命時代,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改革是可以同時進行,事半功和統籌城鄉發展是可以同時進行的。政府作為統籌城鄉教育的主導,財政應該適當向農村地區傾斜。地方政府的稅收能力顯然無法支付義務教育的龐大開支,這就需要在宏觀上中央政府做到適當引導,調控積極性;而省級政府承擔統籌發展的主體責任,與縣鄉級政府明確事權和財權。同時利用技術的手段:如互聯網+的模式等等推進義務教育的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