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爾哈巴·馬合木提
摘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成為我國未來最具潛力的經濟增長點之一。隨著國家解決“三農”問題力度的不斷加大,對農傳媒日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特別是對在農村有著廣大受眾群體、影響力最大的電視傳媒,它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育新型農民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在農業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農業電視節目同新聞、娛樂、文藝節目相比,仍然因為拍攝制作水平不高,精品不多而難以產生較大的影響。農業電視節目要發展、要創新,才能實現為三農服務的主旨。基于此,本文就關于農業電視節目的創新展開了討論。
關鍵詞:農業;電視節目;創新
一、我國農業電視節目的現狀與問題
(一)節目內容有所欠缺
農業電視節目的內容重點應該放在“三農”問題方面,需要傳遞是真實農村人們的生活面貌,而不是一種吹捧和空虛。作為與農民切身相關的節目形態,需要抓住農民的生活特點,并還原真實的農村發展狀態,只有最真實的,才會帶給觀眾更多的啟發與感動。然而,在實際的節目內容方面,由于沒有深刻領悟“三農”的含義以及缺乏準確的節目定位。例如有的農業節目的重點偏移,把大量的節目篇幅放在領導的談話發言方面,而沒有實際的農民想法采訪報道。同時往往會一種說教的方式來展開討論,使得節目過于嚴肅呆板,缺乏實際的交流與互動。還有,由于在農業節目制作之前缺乏對農村觀眾的調查,沒有針對性并脫離農民的實際生活狀態,使得一些節目內容無法滿足受眾的需求,無法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影響了整個節目的收視率。
(二)節目創作觀念與農民朋友思想產生脫節
有些對農節目的主創人員由于缺乏對農業、農村、農民的足夠了解,在身份上沒有和農民產生認同感,甚至抱著一種居高臨下、給農民送福音的心態,主觀認定農民需要什么樣的節目,就向他們強行灌輸各種科技信息和致富信息,這種脫離農民實際,遠離農民生活的對農節目,必然要失去受眾的關注。由于忽略了節目的適用性,因而削弱了節目的貼近性和服務性。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也有很大的差別,農業生產的地域性特點十分明顯,對于一些農業科技類節目,對當地的生產和生活不具有相對的適應性,當地的農民面對這些先進的科技知識,無法推廣借鑒,無法改善自己的農業生產,因此收視效果不佳。
(三)節目的表現形式過于單一
在新媒體時代的推動下,電視媒體的技術和制作水平都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帶給農業電視節目挑戰的同時,其實也帶來了一定的發展機遇。這些主要表現在傳播渠道的多樣化以及形式的豐富等方面,需要緊跟時代步伐,注入更多新鮮的元素。然而在大多農業電視節目里,普遍存在著節目表現形式單一的現象,過于用一種專業化的姿態來傳遞一些農業信息,使得一些農民觀眾無法真正理解。由于農民觀眾群體的文化水平程度不高,而一些農業節目專業性太強,偏向城市化形態,使得節目形式與農民受眾之間失去平衡,造成農民對節目的內容無法理解,從而降低了節目的傳播效果。
二、農業電視節目的創新策略
(一)搞好策劃,注重包裝,提高收視率
農業電視節目要選擇貼近生活、貼近農民的題材,讓農民覺得節目對他們的生產、生活有用,能讓他們在有限的土地上創造出更高的價值來。如何使農民朋友掌握科技、運用科技,進一步加快科技致富步伐,是從事對農宣傳新聞工作者的使命。比如,在電視節目中及時報道反季節蔬菜生產、銷售,桃、杏、李、櫻桃等水果在大棚內的試種等,及時把一些國內外最新的實用技術展示給農民觀眾,讓農民朋友看了節目會有所收獲。還可以采取現場采訪、新聞調查、專家走訪等形式,多層次、多角度、有重點地進行了系列專題報道,在節目中推出了一些好經驗、好典型,以及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對策。記者直接介入現場,真實地反映果區農民的生活狀況,喜悅與憂愁,總結經驗,探討問題,節目播出后農民朋友的熱線電話不斷,希望今后繼續到農村去,多辦這樣的好節目,同時節目也為延安市果業開發提供了一些借鑒和寶貴的資料。要想使農業節目真正受到農民朋友的喜愛,必須加強策劃,注重包裝。現在幾十個電視頻道,電視劇、欄目都在搶奪觀眾的“眼球”。電視屬于視聽媒體,從視覺上要研究怎樣把電視畫面拍得美,要有活潑、輕松、精美的包裝。當然,僅有精美的畫面還遠遠不夠,在語言的錘煉上,也必須下一番功夫。農業電視節目要以農業、農村、農民為主要對象,脫離了“三農”,節目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節目實用的同時,再講究包裝,才會言之有物,秀外而慧中,使農民覺得好看又實惠。
(二)明確節目定位,致力打造品牌欄目
為了擴大農業電視節目的影響和傳播范圍,各電視媒體需要做好明確的節目定位,逐漸打造品牌欄目。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做好節目定位。這里的定位不僅節目內容以及受眾定位,而且包括欄目的品牌定位。對于農業電視節目的受眾定位應該是以廣大的農民觀眾為主體;節目的內容需要貼合“三農”,傳遞真實的農村氣息,以及反映農民的生活狀態。同時需要從農民最關心的問題入手來完善節目的內容,并通過一定的走訪和調查來了解農民觀眾的收視習慣以及有關節目時長和版塊設計等方面的看法,做好節目整體的定位。其二,要有品牌意識。農業電視節目并非要把“三農”全面的展現出來,而是可以尋找一個貼入點,把其他元素進行串聯。正如一些農業電視節目抓住的是氣象,有的是新聞資訊等等,這些就是他們的欄目特色。因此,農業電視節目制作人員應該找到自身節目的亮點和特色,并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例如央視七套的致富經節目,節目內容定位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和引導性,通過故事化以及平民化的講述方式,引發農民創業致富。
(三)加強與觀眾互動
觀眾與電視節目的互動性不僅僅是交流與溝通的關系,而是一種更為及時的反饋。它盡可能多地讓電視觀眾參與到節目中間,并盡量使觀眾獲得節目內容參與的“主動權”,以便使電視節目產生最大的影響。以活動為載體實施節目與觀眾的互動,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種媒體與觀眾的互動性,極大地提升了節目的影響力。節目贏得觀眾,就像商品贏得顧客。重視“售后服務”,創建反饋渠道至關重要。對受眾而言,有興趣就會有關注,有關注就會有要求,有要求就會有反饋,在反饋得以滿足時,新的傳播與接受會重新開始。農民對農業節目的關注程度日益提高,對節目的反饋要求也有所加強,他們渴望加強與節目組的聯系。播后服務是節目延續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可以利用電話、短信,或在節目中以嘉賓作答的方式,建立及時有效的反饋機制,加強與觀眾的互動,通過反饋,既可以解決農民的實際問題,還可以使媒體不斷調整自己,以保證節目“適銷對路”,良性發展,不斷壯大。此外,輿論監督既是對社會的一種干預,也是電視節目服務群眾、與觀眾互動交流的“真功夫”。這種干預不僅是新聞節目的屬性,也是農業電視節目的責任。農業電視節目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將極大地提升節目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四)加快速度與新媒體融合
具體到農業節目,在保障好電視節目制作的同時,增加平臺寬度,利用手機APP,將節目內容放置網絡平臺同步播出,或借力將視頻放置影響力大的網絡平臺,一個產品多處展示,多渠道宣傳,讓農民朋友多渠道獲取,讓新舊媒體坦誠擁抱,你借平臺,他借內容,各取所需。媒介融合給農業電視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節目的播出平臺增加,視音頻的播放載體不再僅局限于電視機。網絡電視、IPTV、手機電視、衛星移動電視等新媒體不斷崛起,與傳統電視一道呈現出豐富的融合特征。人們看電視的行為也日益由原來的家庭式、固定式收視向個人收視、移動收視等多樣化方式演進。非線性傳播、互動性、跨平臺、個性化,是媒介融合環境下電視節目最突出的特征。媒介融合使得農業電視節目的傳播形態由原來的線性傳播向非線性傳播演變,觀眾收看更為方便,反饋更為快捷。媒介融合環境下的電視節目以在線觀看、視頻下載、網絡直播或者互動娛樂等形式為主,在許多層面實現了對傳統電視節目的超越,因而在滿足受眾需求方面顯現了相當的優勢。目前,我國農業電視節目的網絡化工作已經初步完成,及時發布節目信息,開通互動平臺,讓網絡成為農業電視節目和城鄉觀眾溝通的重要橋梁。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業電視節目需要圍繞“三農”問題,貼近農民生活,保證報道的真實和客觀性,從而做好我國農業的宣傳工作,迎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對于電視媒體而言,應該積極探索農村的市場,把握農業發展的現狀,明確自身節目定位,加強節目品牌的建設。同時不斷加強節目內容和形式的創新與改革,有效提升節目的質量和傳播力度。
參考文獻:
[1]淺談旅游電視節目的新媒體融合力[J].邱麗亞.傳播力研究.2018(11)
[2]淺析農業 電視節目的問題與對策[J].史星晨.視聽.2017(12)
[3]“互聯網+”時代我國電視節目對外傳播研究[J].曾妍.視聽.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