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運交通樞紐,特別是綜合交通樞紐、鐵路樞紐(包括高鐵樞紐),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很大,這在國內外早有廣泛共識。但是,由于中國快速的城鎮化進程、高鐵系統的嵌入以及各種體制及其背后的利益關系,客運交通樞紐與城市的協同發展還是出現了已有文獻所提及的幾乎所有問題和現象。針對這種情況,本刊整理編輯了“客運交通樞紐與城市建設專題”以滿足這方面的需求。專題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首篇,是業內九位專家學者針對2018年5月7日國家發改委聯合自然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及中國鐵路總公司發布《關于推進高鐵站周邊區域合理開發建設的指導意見》(發改基礎[2018]514號)(以下簡稱《意見》)的解讀;第二部分是四篇對國內外一些城市客運交通樞紐建設的綜述與探討;第三部分是對中國兩個具體案例(天津、深圳)的深入研究。
專家對《意見》的解讀,體現了當今中國內地對如何協調高鐵車站與城市發展各種問題最全面和深刻的認知。其中對于樞紐建設、規劃和管理的建議與意見讓我們看到對這些年高速建設中的偏差的反思和如何糾偏。專家們雖然采用了不同的表達方式,但對一些偏差有清楚共識。第一,遠離城市中心建設樞紐往往弊大于利,因為雖然將樞紐引入市中心成本高、建設周期長,但最終風險小,可達性和利用度都高;反之,遠離市區的樞紐如果城市不確定將所在區域作為主要城市發展方向并加大投資,結果就會造成樞紐不僅無法帶動城市發展,還增加了使用者的出行時間,導致樞紐位置引起的效率損失和與可持續發展相悖的無用交通。第二,在微觀層面,由于體制分割造成樞紐設計本身不合理,包括無法與非鐵路交通系統的近體駁接、不能建成為乘客帶來方便同時為鐵路帶來收益的商城站場合一式的樞紐等。第三,在鐵路站場特別是大型樞紐的投融資方面缺少相應法規,無法從投資機制這個根本層面解決體制和利益上的矛盾,從而實現規劃設計甚至運營上達至站和城在目標和效率上的一致性。第四,需要某種機制對盲目投資高鐵車站實行有效管控。
與《意見》解讀異曲同工的是《鐵路客運樞紐與城市協調關系及對策建議》一文,有的放矢地選擇介紹東京、紐約、巴黎等大都市鐵路樞紐的復合型發展案例,對照近年來上海虹橋、深圳福田等高鐵車站發展的過程,將樞紐站按照其與城市的空間位置和發展作用分成三類,每一類都深挖了相應的問題和國外城市的具體做法,很值得一讀。第二部分的文章中還有一篇是關于近年來國內外對高鐵的中觀影響的文獻綜述,為我們提供了比較全面的非城市規劃學科對高鐵研究的角度、觀點以及分析脈絡。最后一部分的文章從兩個不同但非常具體的側面剖析了中國內地城市的現實。一篇是從加強城市競爭力的角度談如何布局和規劃天津鐵路樞紐的策略分析。另一篇是關于深圳地鐵在采用類似港鐵公司“物業+鐵路”(P+R)上蓋物業模式的具體做法,面臨了哪些問題和可能的PPP模式。這兩篇文章似乎反映了兩個城市在兩個不同發展階段上的思維:前者仍然保持了不考慮投資約束的傳統規劃思維方式,將鐵路樞紐站和對外客運交通網絡看作城市競爭力策略去規劃,而后者已經開始更多地考慮如何避免讓城市政府在日后落入因為發展軌道交通網絡而陷入財政危機。
上述差異恰恰可以聯系到需要強調的一個觀點:我們在協調客運交通樞紐與城市發展關系時,不論是從交通運輸系統的角度還是城市的角度,似乎都是站在供應方的思維,很少認真地從需求方考慮。城市規劃者對交通系統的規劃和建設沒有真正融入城市規劃和建設的批評雖然成立,但往往并沒有跳出為城市作為“供應方”而規劃的框框,因為從體制上,這些規劃是以城市政府為甲方的。這個甲方并不是真正的使用者。如果這個甲方的意志與市民的需求和中長期投資的控制兩者脫節,最終還是比較容易釀成樞紐與發展的錯配,導致前面專家們提到要糾偏的各種規劃和設計上的失誤?!兑庖姟纺芊褚龑踔链_保我們的城市意志真正體現市民的需求、客運交通樞紐真正方便乘客出行,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