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慶

【摘要】隨著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的惡化,綠色供應鏈將成為傳統制造業供應鏈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首先介紹了重慶長安汽車有限公司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現狀;然后對該公司供應鏈管理存在的諸多問題進行了系統分析;最后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提出了重慶長安汽車的綠色供應鏈管理問題及對策分析。
【關鍵詞】長安汽車 綠色供應鏈 環境 對策分析
一、引言
國內外學者對綠色供應鏈和綠色供應鏈管理上有各自不同的認識,綠色供應鏈的概念起源于美國,是將環境因素融合到設計、研發、制造、分配、包裝和采購等諸多環節中的綠色概念。Beamon等[1]在傳統供應鏈基礎上增加了回收和再利用兩個環節,并提出了綠色供應鏈概念。綠色供應鏈管理主要是指產品從材料采購到產品派送等許多環節均要考慮周邊環境的影響,也要注重當地社會區域經濟的發展。
重慶長安汽車公司作為我國汽車行業的主要支柱產業,對周邊環境污染較為嚴重,同時也是消耗本地資源較大的企業。據不完全數據統計,該公司在制造汽車過程中消耗的鋼鐵占全社會消耗總鋼鐵的6%,并造成了嚴重的空氣污染,尤其是污水的排放,對重慶市居民用水產生重度污染。而綠色供應鏈管理中不僅要考慮節能、低碳和環保理念還要注重重慶市周邊環境的影響。因此,為保護重慶市周邊生態環境、促進重慶市經濟健康發展,本文對長安汽車綠色供應鏈管理進行研究有著較為重要的意義。
二、長安汽車公司綠色供應鏈管理現狀
(一)企業制造管理實施現狀
重慶長安汽車公司為了能夠盡早完成客戶訂單,在產品制造的各個環節均忽略了重慶市周邊環境的影響。生產部門首先考慮的是企業利潤,無論企業內部現有的制造技術,如高速加工、鋼板拼接、自動焊接、水性噴漆等,還是將要研制開發的制造技術,如激光焊節技術、自動化噴漆、伺服驅動沖壓技術等,二者均忽略了環保問題。重慶長安汽車公司采用的現有技術比傳統技術減小了有害氣體和污水的排放,但仍對周邊環境產生或多或少的污染。
(二)企業物流管理實施現狀
對于具有物流企業的彈性大小主要取決于貨物成本和物流費用,重慶長安汽車公司現有的內部物流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產品的包裝不夠精細,有的汽車在運輸工程中產生車門劃傷、玻璃破損等狀況。物流網絡僅涉及到市里、售后服務跟蹤不到位(購買的汽車在郊外出現故障、輪胎破裂等情況,有時售后服務部門只是電話指揮,從不到現場進行維護)、企業內部沒有及時進行回訪、托運的貨物有殘次品、未考慮托運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物流員工某方面知識欠缺、托運成本偏高等問題。
(三)企業綠色法律法規頒布實施現狀
綠色法律法規體系的實施按執行力度分為技術法規和標準法規兩部分。技術法規有著強制性執行的特殊屬性,并且與企業的產品加工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系,而汽車安全標準則有著通用與多次重復使用的特點,由指定機構批準、并非強制性的,重慶長安汽車公司綠色法規的頒布只是作為一種法規進行頒布的,沒有納入到強制性法律范疇之內,特別在生產車間和零配件制造車間等均未嚴格實施。
三、企業面臨的問題
(一)企業對綠色供應鏈管理觀念尚未普及并欠缺認識
重慶長安汽車公司的管理層對環境影響問題不夠重視,目前我國已經頒發了《汽車綠色產品評價標準》、《綠色評價標準》等相關法規。但該公司領導層、員工和大眾在綠色供應鏈管理上缺乏足夠的認識,通常認為綠色標準在法規法律范疇之內就行,無需考慮其他環節中。該公司的采購基本來自長安附近的材料供應商,企業內部產品物流的發放由重慶市內向外部發放,二者均給重慶市民帶來很多經濟上的收入,導致部分民眾只關心獲得的財富、物流快慢,沒必要在整個供應鏈環節實施綠色管理。
該公司的管理者已經意識到企業周邊環境的重要性,但該企業環保意識淡薄,沒有從社會角度來考慮綠色供應鏈管理問題,而僅考慮了以往傳統供應鏈的汽車年產銷量目標,忽略了重慶市環境問題。重慶長安汽車公司在生產過程中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也只是消極地應付上級有關部門的檢查,企業領導盲目認為采用綠色生產只會增加成本,減小資金流動,并沒有意識到綠色供應鏈管理能夠使可利用資源獲得更好的利用。
(二)國家法律法規政策未完善、處罰力度不夠
我國已經頒布實施了許多有關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重慶長安汽車公司為了獲得高額利潤,領導不愿意采用綠色生產,其根本原因是環境治理費用遠高于企業罰款費用。導致該公司的綠色供應鏈目標與產量目標不一致,造成了某個環節或某方面的不環保,構成了長安汽車供應鏈上的環保問題。
目前,我國的法律法規對汽車行業的處罰很輕,尤其是環境污染問題。重慶地區為了扶持汽車企業的發展,表面上看起來比較重視環境,忽略生產效率,但實質政府為了創造更多的財政收入。重慶長安汽車公司為了自身利潤,采用直接繳納排污費而忽視污水、污氣的治理,甚至有的領導認為,企業要發展必須犧牲環境,導致與環境相關的法律法規無法在企業內部得到很好的實施,嚴重威脅到重慶市民的身體健康。
(三)缺乏創新能力、科學技術支撐以及綠色供應鏈成本偏高
重慶長安汽車公司的領導和技術部門主要注重該公司產品的產銷量,采用先進技術要增加公司的成本,也不一定能夠增加汽車產量,這種傳統觀念嚴重制約了長安汽車公司的創新能力,這種創新能力主要是指在設計、采購、制造、貨運等諸多環節均為考慮環境因素。該公司為了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忽視生產對重慶市周邊環境的影響,認為公司的經濟效益就是對長安市做出應有的貢獻,無需考慮環境問題,實施新的管理只會帶來額外的經濟負擔,無需進行企業的創新。多數人認為新技術會增加企業成本,給企業增加負債,這種現象也制約了該公司領導的創新能力的想法,采取按部就班的策略,只要能給公司創造利潤就是最大的回報重慶市民。公司創造利潤高意味著年汽車產量增加,同時也會增加公司內部員工待遇。
我國汽車行業推行綠色供應鏈管理需依靠突出的汽車制造和環境治污技術,這種新型技術要求產品從物料獲取、加工、設計、包裝、倉儲、運輸、使用等各環節都實施“綠色生態化”,同時也要求重慶長安汽車公司革新或改良原有的汽車制造工藝。而對于技術薄弱的重慶長安汽車公司而言,成為該公司實行“生態化”的最大障礙。
重慶長安汽車的綠色供應鏈模式主要在設計、生產、工藝、包裝和回收等諸多環節降低對周圍環境的影響,這增大了該公司汽車供應鏈管理的難度,進而導致整個綠色供應鏈管理上的成本過高。
四、企業對策分析
(一)普及綠色供應鏈觀念、增強環保意識
提升公司員工和民眾對綠色供應鏈管理上的認識,要著眼未來,增加社會責任感,企業要將重慶市周邊環境歸結到成本中,以該公司供應鏈為出發點,將環境因素考慮在產品的各個環節中,企業員工要協力合作,倡導保護環境為團隊精神。同時該公司周邊的民眾也要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在整個汽車生產過程中,人們要對產生的環境問題向重慶市環保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建議,并向公安部門、城管部門和環境部門反應,最終達到解決的目的。
(二)制定環境規章制度、加大懲罰力度
我國針對汽車行業的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法律法規還比較少,重慶長安汽車公司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并以國家頒布的法律法規為基準,制定有關環境的各種規章制度。公司內部要設置治污部門,指定專人負責,誰出現問題誰負責,生產部門和技術部門出現環境問題,企業管理部門要負連帶責任。加強對綠色供應鏈的整個環節進行實施監督,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從而保障該公司的整個供應鏈各個環節順利實施,如圖1所示:
(三)培養創新能力、構建綠色供應鏈管理
重慶長安汽車公司的領導和技術部門要改變那些只顧生成,而不顧周邊環境的想法,要更加注重企業的創新精神。公司領導應鼓勵業績表現突出和技術骨干人員經常到同行企業去參觀學習,多購買有關汽車方面的書籍。讓員工有時間去圖書管查閱和閱讀有關汽車方面的書籍,對那些在某方面有創新能力的員工給予適當精神獎勵,必要時要給予物質獎勵,獎勵他們對該公司技術上面的創新能力。這樣能給自己帶來物質上的鼓勵,同時也能帶動其他員工積極性,使得他們能夠為公司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該公司的領導要意識到先進技術不僅能夠增加汽車產量,還能夠減少對周邊環境的污染。
重慶長安汽車公司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一項緊密合作的管理措施,而且要求企業內部員工互相配合。一線員工作為公司主力軍,要積極、踴躍參加產品的建設,將環境因素作為首要考慮的因素。重慶長安汽車公司的基層領導從企業自身利益出發,重視企業對重慶市周邊環境的影響。公司決策者在綠色供應鏈上的支持和配合關系到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成敗。因此,重慶長安公司要倡導基層人員、中、高級管理者勇于大膽創新,將環境因素納入到綠色供應鏈的各個環節中,互相合作找出提高該公司產品的生產流程,提高企業的環境管理水平。
五、總結
本文簡要介紹了綠色供應鏈和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基本概念,分別從企業依存的技術與綠色環保、企業內部物流基礎設施結構、企業內部物流基礎設施結構和企業對于綠色法律法規頒布實施四個方面分析了重慶長安汽車公司供應鏈管理上的現狀。并指出該公司在綠色供應鏈管理上存在綠色供應鏈觀念尚未普及意識薄弱實施力度不夠、國家相應政策的未完善和缺乏創新能力,同時也提出了一些參考性建議。
參考文獻
[1]Beamon B M.Designing the Green Supply Chain[J].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1999(04).
[2]Srivastava S K.Green Supply-chain Management:A State-of -the-artLiterature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7(01).
[3]朱慶華,竇一杰.基于政府補貼分析的綠色供應鏈管理博弈模型[J].管理科學學報,2011(06).
[4]項國.淺議我國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策略[J].商場現代化,2008(04).
[5]陳偉,韓斌,孟琦.現代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04,(04).
[6]武春友,朱慶華,耿勇.綠色供應鏈管理與企業可持續發展[J].中國軟科學,2001(03).
[7]王能民,孫林巖,汪應洛.綠色供應鏈管理[J].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04).
[8]黃鳳華,育華.色供應鏈管理及其發展前景研究[J].天津大學學報,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