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蘇匯 鐘雙喜
【摘要】自大學生信用卡退出消費市場后,網絡借貸平臺發展迅速并先后進入校園貸款市場。校園借貸是就學生發展需求應運而生的行業,但近年來校園借貸亂象叢生,衍生出眾多社會問題。本文通過分析校園借貸現狀,研究因校園借貸平臺與大學生借款人之間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信用風險問題,進一步提出防范措施。
【關鍵詞】校園貸 信息不對稱 防范措施
一、校園借貸現狀
校園借貸主要分為分期購物平臺、p2p小額貸款平臺以及傳統電商平臺提供的信貸服務,憑借門檻低、手續簡單、發款快的特點在大學校園這一空白市場迅速發展。但是在校園借貸平臺幫助大學生提升自己、解決大學生創新創業資金不足問題的同時,眾多風險防范意識不足的大學生卻深受其困,校園借貸還衍生出了暴力催收、套現欺詐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一)校園借貸平臺存在的問題
校園借貸平臺的準入門檻低,沒有確立一定的行業標準,也沒有一定的監管機構對其行為進行約束。它通常以“百秒審批”、“不看征信”、“即時到賬”等極具誘惑力的廣告;以只需提供學生證、身份證等基本身份信息,無需擔保抵押的極低門檻欺騙誘導學生,但是在實際借貸過程中卻往往隱藏著眾多的隱形服務費以及高昂的逾期違約金。校園借貸平臺在搶占校園空白市場過程中以欺騙誘導的方式,巧立名目來實施高利貸行為,已經涉嫌非法經營,并且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公平交易權。
(二)大學生群體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群體普遍缺乏風險防范意識,對于校園貸中存在的各種手續費、服務費、違約金的計算方式并不清楚,易被校園借貸平臺“零利息”的表面現象所迷惑;其次大學生群體消費通常缺乏理性,自控力差,易受到攀比心理、從眾心理的影響。由于大學生自身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也沒有相應的違約懲罰對其進行約束,一旦還款逾期或無力償還,就只能讓父母來做壞賬的承擔者,抑或是在多個借貸平臺間“拆東墻補西墻”,惡性循環。
(三)衍生出的社會問題
由于平臺未對大學生的信用度和還款能力進行評估,也沒有相應的違約懲罰機制,一旦發生逾期,就只能通過暴力催收的方式,這樣的方式不僅觸犯法律,也加重了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容易催生極端事件。2016年河南學生鄭某沉迷賭球,先后利用28名同學的身份信息在各網絡借貸平臺進行借貸,欠下近60萬元巨額貸款無力償還,最后被逼上絕路。該事件就暴露了校園借貸的辦理手續簡單,各個平臺間相互獨立,且不會對借貸人所得借款的真實用途進行后續追蹤的問題,這導致大學生借貸人可以在多個平臺過度借貸,增加了借貸平臺所應承擔的金融風險和大學生借款人的借款風險,同時還可能會出現借用身份、盜用身份貸款的情況。
二、校園借貸的信用風險
校園借貸存在風險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借貸平臺和大學生借款人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在借貸過程中,借貸平臺和大學生借款人各自擁有的信息不同,信息優勢方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可能會隱藏其某些真實信息。在校園借貸的過程中一些劣質的借貸平臺往往不會告知借款人借款的真實風險,而大學生借款人僅憑借“校園貸”的宣傳頁上打著“零首付、零利息、免擔保”等具有欺騙、迷惑性的外在表現進行判斷,忽視了隱藏的高額費用。大學生借款人通常也沒有辦法判斷該借貸平臺是否為優質平臺,是否存在違規操作。因此借貸平臺對其自身的運營方式和狀況具有完全信息,享有信息優勢。相反地,大學生群體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主要依靠其父母給予的生活費維持日常開銷,他們只需要在借貸平臺上提供基礎的身份信息就能完成注冊和借款,這就使得借貸平臺很難知悉借款人的信用、還款能力、借款的真實用途等信息,進而成為信息不對稱中的劣勢方。
三、防范舉措
針對校園借貸平臺和大學生借款人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建立以信用制度為基礎,政府、平臺以及大學生自身三位一體的校園借貸信息公開網絡系統。該網絡系統是由政府主導,以信用和信息為基點的大數據系統。信用程度通過數據分析展現出來,起到推動和警戒作用。信息則是大學生和校園借貸平臺的基本信息,雙方資金流向記錄、行業內的數據動態等方面的綜合。通過對信用和信息的披露,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具體舉措如下:
第一,通過大數據等技術,建立一個政府、平臺、大學生自身三位一體的網絡系統,將各校園借貸平臺集中起來進行管理。政府及監管部門逐步建立一套適合的行業標準、提高準入門檻、完善監管體系,對校園借貸的流程進行嚴格的審查,規范業務流程。
第二,在網絡系統中完善各校園借貸平臺貸款資金流向記錄,并且督促各借貸平臺逐步實現平臺內部良性競爭、行業內的數據共享和共同發展。這樣可以便于政府監管,促進借貸平臺間資源的合理配置。有效防止借款人因重復貸款或跨平臺貸款引起巨額本息債務而無力償還的情形。
第三,在該網絡信息系統中實現與征信機構的信息聯網,征信機構對借款人目前的收入狀況及其個人信用資料出具相應的信用報告,校園借貸平臺可以通過信用報告分析借款人的償還能力,限定借款額度。對借款人的個人信譽情況公開,進行信用累積制,同時應注意對借款人的個人信息保護,防止盜用身份的情形。
第四,通過該網絡信息系統披露借貸平臺自身的信譽情況,使一切借貸程序透明化。對平臺采用信用等級制度排名,借款人也可以對其評分,使得其他借款人可以通過系統的自動比較分析,優先選擇信譽狀況良好的借貸平臺,降低借貸風險。
四、總結
建立以信用制度為基礎,政府、平臺以及大學生自身三位一體的校園借貸信息網絡系統,進而加強三者之間的交流,促進三者之間的信息知悉程度,使借貸程序更加規范化、透明化,這樣才能更好地規范校園借貸行為,使之能夠真正地促進資本的合理配置,解決大學生自我提升和創新創業過程中資金不足的問題,發揮大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并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互聯網金融消費,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參考文獻
[1]胡瑞顯,孫英雋.大學生網絡分期消費信用風險的博弈分析[J].中國林業經濟,2016,(02):62-66.
[2]張海楠.基于信號傳遞模型的校園貸平臺的行為分析[J]. 全國商情,2016,(21):68-71.
[3]吳敏.淺析校園網絡借貸問題及其風險防范[J].當代經濟,2017,(07):29-31.
[4]李新龍,丁偉.關于高?!靶@貸”亂象問題的幾點思考[J/OL].現代交際,:1(2017-09-28).
[5]黃志敏,熊緯輝.“校園貸”類P2P平臺面臨的風險隱患及監管對策[J].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16,30(03):17-22.
[6]王驕洋.高校學生校園信貸風險及防范對策[J].知音勵志,2016,(13):252.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中醫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7年度本科生科研訓練計劃項目”:《校園借貸風險防范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