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媛
摘 要:職業教育的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所以將德育滲透進教學的各個環節尤為重要。語文是一門思想性很強的工具課,教師應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滲透德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文章結合作者的教學內容,就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做出一些探討。
關鍵詞:中職語文;德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職業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智育、體育、美育等級相互聯系,彼此滲透,密切協調,對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和學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導向、動力和保證作用。中等職業學校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現在的中職生源質量下滑,學生品德較差,難管、難教,問題的根源就是道德下滑。所以,中職語文教師應該秉承“文以載道”的精神,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
(一)找準教材中的德育點
現在的語文教材中選用了很多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風格多樣、內容豐富的典型文章。選文中有很多反映社會生活、贊頌祖國大好河山、宣揚真善美的內容。語文教師應該從挖掘德育點出發,在教材中找準那些能從倫理道德、愛國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民族精神、科學發明等方面傳遞“正能量”的內容作為課堂教學的關鍵點,并作為調動學生審美情感和陶冶情操的切入點。
(二)教學過程中貫穿德育
1.利用課文內容滲透德育
我們的學生多數沒有明確的理想和目標,更沒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如,在學習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時,給學生介紹這首詩的背景,讓他們了解抗戰初期,日軍連續攻陷華北、華東、華南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但中國人民奮起反抗,不屈不撓。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堅定地匯入民族解放斗爭的洪流中,并創作了這首詩。詩人以一只鳥生死眷戀土地作比,形象抒發了作者深沉而真摯的愛國情懷。讓學生感知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應該珍惜眼前的一切,樹立遠大的理想,并為之努力拼搏,將來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學習《獲得教養的途徑》一文時,讓學生明白什么叫“教養”,如何才能獲得“教養”;學習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時,讓學生了解“深思慎取”“盡吾志”思想的重要性;學習李白的《將進酒》時,借助“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讓學們重樹自信,從人生中的另一個起點開始奮進。
2.從寫作目的中滲透德育
在給學生介紹寫作目的的時候,引導學生了解作者創作的情感傾向,培養學生的感恩情懷。如,在學習朱自清的《背影》和老舍的《我的母親》時,給學生們強調作者對父母深刻的思念之情,以文中經典的文句描寫來打動學生,激起他們對父母的愛,理解父母的不易,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學會感恩,感恩父母、老師、同學、朋友……讓學生成為一個知恩圖報的人。
3.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
作文是學生表達觀點、思想和見解的平臺。魯迅先生有這樣一句話“作文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需有進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對作文教學的觀點是“教作文與教做人的統一”,所以,要想學生深刻認識社會,辨析生活中的真善美,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培養樂觀、積極向上的思想,教師就必須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師可從命題、指導、批改和講評四個環節中去滲透德育。學生不僅要掌握寫作的技巧,更要從寫作中去領略、發現生活中的美,并熱愛它;在老師的引導下去反思自己,發現自己的不足與差距,形成正確的處世態度和是非觀,讓自己的心靈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凈化和提升。
傳道授業解惑,這是每一位教師的使命。所以教師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教會學生學會做人。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用優秀文化去熏陶學生,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并用貫穿在語文教學中的德育精神去感化學生,使他們形成優良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讓語文教學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更重要的一點就是通過我們的教育,為社會培養合格的高素質勞動者。
[1]付廣娟.德育教育與語文教學的整合[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
[2]劉 鷹.中等職校語文教學現狀調查及改革策略[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