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光,呂丹寧
(威海市水文局,山東 威海 264209)
目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民生水利建設的逐步推進,對水文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水文工作在面臨難得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適應的地方,特別是基層水文服務體系的缺失,限制了水文作用的充分發揮,削弱了水文的基礎支撐作用。因此,研究探討推進基層水文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提升水文管理與服務水平非常必要。
目前,山東省17市均設置了基層服務體系,但各市基層服務體系設置模式、領導配置方式各有不同。自2013年以來,威海市基層水文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健康發展并取得了顯著成績。目前該市已成立了文登區、榮成市兩個縣級水文局,局長分別由縣水利局調入和掛靠方式配置。同時兩縣級局均落實了鎮、村級水文聯絡員,使水文服務體系延伸到鎮(街)、村級。下一步威海市將全面完成縣級水文局的組建任務,建立覆蓋全市的市、縣、鄉、村四級水文服務體系。目前已成立的兩個縣級局工作開展的有聲有色,特別是在防汛抗旱、水文設施工程建設、用水總量監測、地下水監測、海水入侵監測、監測設備維護和保養等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縣級水文局不是獨立法人主體,開設有關帳戶(如網絡、電話、用電等)受限,給日常工作的開展帶來不便。
2)基層水文服務人員業務素質有待提高。目前,基層水文聯絡員大部分由村干部、會計擔任,他們對水文工作尚不完全了解,水文業務水平有待提高,加強基層水文工作人員業務培訓迫在眉睫。
3)縣級水文局部分專項經費已列入當地財政部門預算,但辦公經費沒有著落。
4)由于省水利廳只批復了機構,省編辦并沒有增加人員編制,造成縣級水文局人員嚴重短缺。
根據威海市行政區劃,結合各縣市(區)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將各市分成不同水文服務中心,根據各市水文站點分布情況,在站點附近村莊選配村級水文聯絡員,負責轄區內的區域水資源監測、水文人工觀測、水文水資源監測設施的監管保護等基層水文工作。在各縣市(區)中型水庫設立水文站,在主要河流上設立水文巡測站,在市區設立1處水文中心站,形成了架構清晰、功能完善的水文管理和工作體系。
根據各縣市(區)防汛抗旱、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及地下水開采、海水入侵監測需求,設立多處水位站、雨量站、水功能區監測站、主要河道水位監測站、河道排污口、地下水及海水入侵觀測井,農村飲水和農業用水監測點,通過科學設置、有效覆蓋,使水文站網布局符合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縣級水文局籌建及初期一把手可以由熟悉當地水文情況、業務素質高、身體條件好的水利局領導來擔任,便于縣級水文局工作的開展。同時整合現有水文站工作人員,借助基層水利服務中心各中心站、政府購買服務人員及中型水庫管理人力資源優勢,承擔起水文服務中心的各項工作職能。水文站、巡測站等都下設水文測報員,專業技術人員由市級主管部門選派和社會公開選聘。同時注重人員培訓,加強業務素質、思想素質、職業道德等綜合素質的培養,努力建設一支思想好、業務精、作風硬的水文監測隊伍。
1)水文服務范圍向縱深方向擴展和延伸。傳統水文服務體系只到省、市兩級,而現代水文服務體系直到縣、鎮(站)、村,實現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全方位覆蓋水文服務體系。
2)人力資源優化整合。各水文站、基層水利服務中心、政府購買服務人員、水庫管理所、村級水利管理人員優化整合,不但緩解了基層水文工作人員短缺問題、節約人員經費開支,而且達到水利、水文人員和信息共享,符合節約型社會發展要求。
3)雙重管理成效顯著。縣市(區)水文局由威海市水文局和縣市(區)人民政府雙重管理,在技術上得到威海市水文局大力支持;經費上得到縣市(區)財政部分大力支持,確保了縣市(區)水文局基層水文服務工作的順利開展。
4)充分利用當地人脈。縣市(區)水文局局長聘用當地縣市(區)水利局領導同志擔任,他不但對全市水利、水文情況比較了解,而且同市直各部門、鎮、村關系密切,開展、協調工作容易,為縣市(區)水文局依托水利局發展和爭取市直部門的支持和幫助奠定了基礎。
1)積極配合省編辦對全省基層水文服務體系建設調研,盡快解決縣級局獨立法人問題。
2)通過全省水資源監測設施運行購買社會化服務項目,選配水文、水利及相關專業大學生,充實縣級局人員。
3)通過提升縣級局人員業務水平,加強對村級水文聯絡員指導,緩解市局培訓壓力。
4)多措并舉,提升水文服務質量、擴大服務領域,得到當地政府認可,爭取地方財政資金。一是及時提供雨、水、墑情,為當地政府防汛抗旱、搶險救災決策指揮提供科學依據;二是每年編制當地水資源公報、水質月(年)報,為當地政府保護水資源、合理利用調配水資源提供可靠依據;三是通過方案編制,為能源、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及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