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學相,王德明,楊德同
(莒縣仕陽水庫管理處,山東 莒縣 276599)
袁公河干流全長62.5 km,其中五蓮縣境內干流長20.3 km,莒縣境內干流長42.2 km。流經兩縣石場鄉、桑園鎮、招賢鎮、嶠山鎮、城陽街道5個鄉鎮(街),是沭河上游最大支流。其主要支流左岸有大石頭河、曲柳河等;右岸有程家莊河、宅科河等,是莒縣境內除沭河之外最大的跨越行政區劃的河流。上游為山區,下游為莒縣沿沭平原地帶、緊靠城區。
2011年11月,袁公河治理第一期工程開工建設,2012年6月完工,治理范圍是仕陽水庫下游至招賢鎮東雙廟村東交通橋下游400 m處,治理長度8.892 km、筑堤17.51 km;2012年11月二期工程開工,自東雙廟村東橋至大崖頭村南治理長6.739 km、筑堤13.501 km;三期工程在水庫上游,自庫區桑園鎮桑莊村東至東苑莊村東南兩縣交界處,全長12.05 km、包括堤防工程、險工護岸工程、穿堤涵閘、攔沙坎等。2017年第4期工程是攔蓄工程及河道堤防硬化交通工程(硬化交通工程經費出自縣財政歸交通部門管理),自入沭口至仕陽水庫溢洪道下游出口處、河道堤防雙面或部分單面硬化改造。堤防拓寬工程長度8.556 km、新建9座不同高度及類型的擋水溢流堰,新建1座交通橋、生態綠化工程等。各期袁公河河道堤防防洪標準均為20年一遇洪水標準。通過治理,河道通視效果明顯,防洪效益顯著;子溝蓄水多了,水生植物多了,但是魚蝦仍不見,河道沒有做到常年過水,水質沒有得到有效改善。
袁公河治理數年來,在防洪交通方面帶來極大的社會效益。但仍存在如下問題:
1)河道堤防標準低。河道堤防頂寬窄、頂部不平、交通受限。河道堤防兩坡沒有護坡,不穩定,沙化坍塌居多。河道堤防高程低。按20年一遇區間洪水設計,沒有考慮上游水庫溢洪流量大于20年一遇洪水數據影響。
2)河床疏浚不徹底。子溝寬度不合適,20年一遇洪水漫過灘地,甚至堤頂。
3)穿堤涵閘。穿堤涵閘數量和尺寸與實際需要不符,影響洪水穿過,進入河灘地段沒有采取護岸措施、缺少導流墻。
4)沿河養殖污染源太多。近年來,雖然有關部門查處了不少污染源,但在實際測量作業中,仍發現大量規模化養殖棚在河岸或者河內灘地上繼續養殖、方案中沒有清除措施。
5)沿河偷沙作業。在2017年第三季度國家環保部督察過程中,至少兩家采砂企業仍在膠新鐵路附近袁公河內繼續無序采砂。
6)交叉路口河道堤防窄而矮。袁公河沿岸交叉路口多,沒有采取措施確保交通安全方便的同時,保證河道堤防寬度高程不受影響,影響沿河居民安全。
1~3期方案中對于交通橋兩側的護岸,多采用表面護坡形式,長度短,結構不合理,多為當年洪水沖決。穿堤涵閘大多沒有導流墻,洪水直接沖刷灘地、影響河道堤防穩定。河道堤防高程按20年一遇區間洪水設計,沒有考慮上游水庫(仕陽水庫、嶠山水庫、黃山水庫)溢洪流量大于20年一遇洪水數據。三期河道堤防部分地段過窄,且不連續,影響農民種地作業需要。
1~4期治理工程中都沒有考慮河道運行管理,沒有根據法規建議必須設置河道管理機構,配備必要管理人員來管理河道樞紐工程,維護水質安全,確保防汛交通安全。
四期治理工程施工設計方案沒有前瞻性,沒有考慮綠色生態河道治理理念,建設材料、設計方案、輸排水構造等結構形式都沒有考慮生態河道治理理念。
治理模式走向千篇一律,跟風照搬。部分河流(河段)沒有很好的結合自身地理環境生物條件。剔除了原河道內的水生植物、凈化水環境的功能消失。工程措施結合生物措施欠缺,治理方案中行業結合溝通差。沒有加強行業、沿河居民、水利主管部門及河道管理單位之間的溝通對接,設計方案及施工措施尚有欠缺。
從設計方案入手,進行生態河道設計,包括河床水生物、攔河建筑物、河道堤防生態綠化護坡三大部分。
規劃設計生態河道治理原則:1)景觀尺度及整體性原則:河流生態修復規劃和管理應該在大景觀尺度、長期的和保持可持續性的基礎上進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時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圍內進行,在大景觀尺度上開展的河流生態修復效率要高。2)提高河流形態的空間異質性原則:一個地區的生境空間異質性越高,就意味著創造了多樣的小生境,能夠允許更多的物種共存。生態水利建設的目標是恢復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樣性,但是并不意味著主要靠人工直接種植岸邊植被或者引進魚類、鳥類和其他生物物種。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的重點應該是盡可能提高河流形態的異質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學原理,為生物群落多樣性的恢復創造條件。
無論河道堤防還是泄水主槽子溝,都要根據周圍地形保持一定彎道,切記為了交通或所謂行洪方便過度取直,自然界的天然河道都是彎曲的,彎道才是常態,既有益于河床穩定,也便于河水沉淀凈化,還有利于水生物繁殖生長。這四次治理方案都是采取了裁彎取直措施、長期運行對河道水生態不利。
落實“河長制”方案和“生態治河”理念,努力保持河道生態原貌,合理進行攔蓄,保持生態基流,維護河道生態功能。堅持林水相依,大力實施水系擴綠工程,科學確定綠化范圍,合理選擇綠化樹種,營造良好水系生態。加強水源保護和鄉鎮農村污水集中處理,深入開展水源涵養林建設,搞好河流上游、水庫(攔河溢流壩)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建設水源涵養區,切實落實好“河長制”河長職責,從根本上改善水生態環境。攔蓄工程必須采取輸泄水結構,既保證干涸時清淤方便,也有利于生態長流水,確保水質穩定、避免不良水過度滲透本區。目前莒縣大多數河流的攔河溢流堰(壩)都沒有采取放水輸水結構措施,全年難以維系生態基流。
推行“河長制”離不開河道生態治理工程。河道生態治理規劃設計方案實施必須結合河長制職責落實。嚴禁各級地方政府部門官員根據個人愛好意見設置或干預影響施工設計措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