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宗仁
(東營市水利灌溉管理處,山東 東營 257091)
黃水東調應急曹店灌區改建工程,其前身是始建于20世紀50年代,全長35 km的打漁張引黃灌區五干渠,至80年代初,為滿足勝利油田大開發的需要,干渠擴建延長至全長49.525 km,達到了西至黃河、東到廣南水庫的現狀規模。為應對黃河“調水調沙”,引黃閘前河床不斷下降,引黃閘自流引水日益困難的局面,此次工程改建,在引黃閘前和48+200沉沙池處,分別建成流量為35 m3/s、36 m3/s的泵站各1座;干渠下游黃河水經沉沙池泵站,提水至廣南水庫1、2號沉沙池,沉沙后的水,自流至廣南水庫或由2號沉沙池加壓泵站,抽入壓力鋼管內輸送到濰坊及膠東半島的青島、煙臺、威海。工程由山東水發黃水東調工程有限公司投資,投資金額2億元。改建后,各項水工設施更加完善、配套,所有閘、泵站、支門等水工設施均由光纜連接信息平臺,由電子屏幕視頻灌區設備運行情況并實時調度,同步采集設備運行信息的功能,夯實了灌區信息化管理的硬件基礎,為灌區全面實現5G智能化物聯網管理的目標,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此次工程,是繼20世紀引黃濟青和21世紀初南水北調東線膠東調水工程之后,第三條跨流域調水濟膠東半島的大型水利工程。進入21世紀以來,山東半島水資源短缺狀況呈逐年加劇趨勢,雖然已有了2座跨流域調水濟半島的大型水利工程運行,但是與當地城鎮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工、農業、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需求還不匹配,且缺口較大。歷屆山東省委主要領導對山東半島缺水問題十分關注,2007年春天,時任山東省委書記的李建國同志率省委有關領導及專家一行,到東營市廣南水庫實地調研。20世紀80年代初,勝利油田在東營濱海地區建成1座庫容1.14億m3的平原水庫——廣南水庫和與之配套的庫容為800萬m3的沉沙池。時過境遷,勝利油田日益沒落,當年為油田開發配套的大型水庫及沉沙池等水工設施荒廢在濱海地區,工程雖然年久失修,但是工程主體結構尚完好無損,須投入部分維修、改建資金,即可恢復其功能,發揮其工程效益。近10年來,該調水工程在歷屆省委主要領導的鼎力支持下,經有關部門反復考察論證,已列入《山東省水資源綜合利用中長期規劃》,工程建設是必要的、可行的。2016年底,黃水東調應急曹店灌區改建工程正式設計,2017年6月開工興建,同年12月底完工。2018年1~3月,累計引水38 d,引黃河水3 262萬m3,其中,下游沉沙池泵站試運行6 d,提水625萬m3,工程引水期間,未發現干渠襯砌板坍塌等工程質量問題。
該調水工程不僅緩解了膠東半島青島、煙臺、威海、濰坊4市水資源供需矛盾,優化了膠東半島水資源配置,保障了膠東半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還激活了廣南水庫及沉沙池5 333.3 hm2水產養殖和AAAA級旅游度假區,加快了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步伐,為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為廣南水庫周邊濱海地區潛在資源的開發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為東營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牢固的水資源基礎。
黃水東調應急曹店灌區改建工程,年均引黃河水4.00億m3,年均供水3.00億m3。新建引水流量分別為35 m3/s、36 m3/s的曹店引黃泵站和沉沙池泵站各1座,曹店干渠仍采用原設計流量50~30 m3/s,工程規模為大(1)型,工程等別為I等;新建曹店引黃泵站、沉沙池泵站各1座,干渠堤頂修筑了40 km長的混凝土公路,打通了多年不暢的上、下游交通,沿渠深埋60 km長的通訊光纜,把所有水工設施與信息平臺連通,重建了8座節制閘,2座泄水閘,在0+100處,新建標準斷面的測水站1座,原干渠全面清淤、襯砌改造和86座配套建筑物改建及維修。
此膠東調水工程的效益由兩部分組成,直接經濟效益:年向膠東半島調水1.76億m3,直接經濟效益顯著;間接經濟效益:可改變膠東半島部分市區,因超量開采地下水資源,形成大面積的漏斗區,導致海水倒灌,嚴重污染地下水源,帶來重大生態災難的局面。因此,黃河水調入膠東半島,禁采地下水資源,居民生活用水及工、農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效益是巨大的。
廣南水庫周邊,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礦化度高。當代技術條件下,治理土壤鹽堿化已日臻成熟,有穩定足量黃河水的灌溉,鹽堿地開發效益是客觀的。據調查統計:東營濱海地區引入黃河水,開發的水產養殖項目,年均效益7.5~15.0萬元/hm2。曹店灌區干渠下游段,左、右岸已零星開發的魚池、蟹池、蝦池、藕池,總計有6 666.67~10 000 hm2。昔日,受干渠引入黃河水不穩的局限,輸入灌區下游的黃河水時斷時續,影響了鹽堿地的開發。工程改建后,灌區下游黃河水供應充足,未開發的1.33萬~2萬hm2鹽堿地,全部開發到位,保守估算,年均創效益15億元~22.5億元;廣南水庫沉沙淤積的土地,經承包,灌溉黃河水后,年均創效益5 000萬元以上。
因黃水東調應急曹店灌區改建工程全年輸水,水庫可長期蓄水,壩上可綠化起10~15 m寬的林帶,13 km長的壩頂,按一級公路標準硬化了8 m寬的公路,可發展環庫區自行車賽,舉辦大型水上體育運動項目,把東營的體育強項—自行車賽,打造成國內叫得響的品牌;可大力開發AAAA級水庫旅游度假區,建起市民休閑、度假的圣地,僅此一項,粗略估算,年均創效益1億元;大力開發廣南水庫及沉沙池5 333.3 hm2水體的水產養殖,年均創效益1億~2億元。
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國家級的開發區,是中國東部沿海最有發展潛力的區域之一。受前期黃河水資源瓶頸的制約,開發進展緩慢,規劃面積417 km2,僅開發80 km2;黃水東調應急曹店灌區改建工程建成后,黃河水量常年穩定供應,規劃建設的主體產業區、東八路工業園和府前大街金融聚集區、莒州路現代服務業聚集區、悅來湖科技人才聚集區三個特色聚集區,都將加快建設步伐。對于有色金屬、新材料、汽車及零部件、石油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電子信息、現代服務業、智能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的發展都有質的提升,結構調整、民生改善會取得大的進展。
黃水東調應急曹店灌區改建工程運行后,在確保為膠東半島調水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滿足了灌區沿線居民生活、工、農業及生態用水的需要,年農業供水3 200萬m3,年工業供水7 000萬m3,年生態供水5 000萬m3,年均創效益2 700萬元;為加快東營市創建國家級園林城市,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