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健 魯愛蓉
LI Chang-jian LU Ai-rong
(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School of Humanity and Law,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China)
懲罰性賠償又稱之為報復性賠償,是相對于補償性賠償而言的一種新型損害賠償制度,其指的是賠償數額超過實際損害數額的賠償形式,通過額外增加賠償來進一步約束侵權人的行為。食品安全問題是影響社會安全、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作為一種借鑒英美法系的立法制度,懲罰性賠償制度在規制食品安全問題中有著獨特的功能和價值。
在傳統的民事侵權責任體系中,一般針對受害者采用補償性賠償的方式維護侵權人的合法權益,即以受害者的實際損失數額為標準,對受害者進行經濟賠償。補償性賠償屬于事后賠償,是一種注重事后救濟的救濟方式。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中國的食品侵權救濟采取的是補償性賠償方式,一些問題食品由于沒有造成實際損失,因此難以對消費者進行賠償。導致的直接后果是食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的違法成本較低,不利于遏制食品違法行為。
懲罰性賠償與補償性賠償不同,其擴大了賠償的范圍,侵權人不僅僅要對被侵權人的實際損失進行賠償,還必須對侵權行為所帶來的精神損害、社會影響損害進行懲罰性賠償[1]。因此,在食品安全法中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將大幅增加食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的違法成本,這有助于增強食品安全法的威懾力度,減少食品違法行為。
消費者是食品安全保障過程中不能忽視的主體,通過加強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監督,也可以有效地預防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在食品侵權事件中,受害者的損失通常由兩個部分組成:一部分為直接損失,指的是消費者因為食品侵權事件而遭受的實際損失,比如誤工費用、醫療費用、傷殘費用等等;另外一部分為間接損失,指的是消費者因為食品侵權事件而遭受的間接損失,比如訴訟費用、律師費用、精神損害等等。
在中國食品安全法沒有設立懲罰性賠償制度之前,食品侵權人只能對受害人的直接損失進行賠償,對于受害者的間接損失則無法予以賠償,不利于消費者參與維權。特別是在食品侵權訴訟中,消費者往往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才能實現維權的成功[2]。因此,在傳統的補償性賠償機制之下,并不利于激勵消費者參與維權。在中國食品安全法中增加懲罰性賠償制度之后,通過增加額外的賠償,就可以有效地彌補消費者的間接損失,彌補消費者在食品維權過程中的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損失,提升消費者維權的預期收益。這樣有助于發揮食品安全法對消費者參與食品維權的激勵作用,激勵消費者積極與食品違法行為作斗爭,打擊食品違法行為。
維護公平的食品市場競爭環境是中國食品安全法的重要宗旨,在懲罰性賠償制度未正式引入中國食品安全法之前,為了彌補補償性賠償制度在打擊食品安全違法過程中的不足,中國通常采用行政處罰的方式,以增加食品違法的成本。但行政處罰的作用十分有限,一些食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在被行政處罰之后,仍然可以繼續從事食品經營,導致中國食品生產和運營的成本較低。正因為如此,一些原本不具備食品生產、經營條件的企業或個人,可以通過低成本的方式參與食品生產和經營,對食品合法經營者造成一定的排擠效應,擾亂了食品市場公平的競爭環境,不利于培育和壯大優秀的食品企業[3]。而通過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有助于保障食品合法經營者的權利,大幅增加食品非法經營者的經營成本和風險,對維護中國公平的食品市場競爭環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在2015年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中,對食品懲罰性賠償的計算標準做出了明確的規定,這是中國食品懲罰性賠償制度的一大進步。但從中國食品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實施效果來看,目前適用的案例仍然較少,顯然不利于充分發揮懲罰性賠償制度在規制食品安全問題過程中的作用。之所以出現此種狀況,主要是由于中國食品懲罰性賠償制度在立法層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導致其在具體適用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問題。
免費贈送食品是食品經營過程中的重要營銷手段,但針對免費贈送食品,目前在中國食品安全法中并沒有明確規定其是否可以納入懲罰性賠償的范圍,這也給食品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在免費贈送食品引發的侵權事件中,對于消費者而言,雖然其沒有為免費贈送食品支付相應的代價,但消費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受到免費贈送食品的吸引,且認為免費贈送食品是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前提之下,才最終與食品經營者形成食品交易關系,免費贈送食品在促進食品交易過程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不僅如此,一些食品經營者為了降低食品促銷成本,將一些已經過期或者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用來免費贈送給消費者,嚴重威脅著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從維護消費者權益的角度來看,免費贈送食品也應當納入食品懲罰者賠償制度的調整范圍。但由于目前《食品安全法》沒有對此作出明確的規定,導致在發生免費食品侵權糾紛時,食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可以以消費者沒有支付相應的代價為由,提出免費贈送食品懲罰性賠償缺乏計算依據,進而導致免費贈送食品的懲罰性賠償難以實施,這不利于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主觀要件是侵權行為形成的必備要件之一,也是食品懲罰性賠償適用的基本條件。從《食品安全法》第148條對懲罰性賠償適用的規定來看,對食品生產和經營者規定了不同的懲罰性賠償主觀適用要件,食品生產者只要生產了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無論其是故意還是過失,都可以適用懲罰性賠償對其進行處罰。而對于食品經營者而言,《食品安全法》第148條規定食品經營者明知是不符合食品標準而進行食品銷售的,可以適用懲罰性賠償進行處罰,此規定實際上明確了食品經營者適用懲罰性賠償的主觀要件是故意[4]。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國食品安全法中并沒有將食品經營者的過失行為納入懲罰性賠償范圍,消費者面臨食品經營者過失而產生的食品侵權行為,不能直接向食品經營者提出懲罰性賠償,只能向食品生產者提出懲罰性賠償要求。這實際上降低了對食品經營者的從業要求,削弱了食品經營者對食品安全質量的注意義務。
食品經營者是食品流通的重要參與者,如果不對其重大過失行為進行嚴厲的處罰,很容易讓其逃避法律的制裁,不利于維護食品安全[5]。因此,食品安全法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應充分考慮食品經營者的重大過失行為要件。
賠償金計算方法是關系食品懲罰性賠償制度能否順利實施的重要問題,中國《食品安全法》第148條中規定了食品懲罰性賠償的計算方法,即以消費者損失的3倍或者食品價款的10倍為計算標準,最低限額為1 000元人民幣,賠償金額不足1 000元的,按照1 000元計算。目前《食品安全法》中關于懲罰性賠償計算標準的規定,賦予了消費者選擇懲罰性賠償數額計算基準點的權利,消費者既可以選擇自身損失的3倍為計算基準點,也可以選擇所購買食品價款的10倍作為計算基準點,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消費者獲得懲罰性賠償的權利。但從該規定執行的實際效果來看,其仍然面臨著一些問題。
2.3.1 賠償金計算標準仍存在模糊性 在《食品安全法》第148條中,規定消費者可以依據自身損失為標準,向食品經營者或生產者請求3倍賠償權。法律層面的損失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對于消費者請求3倍賠償權的計算標準究竟是直接損失還是包括了間接損失,目前存在模糊性[6]。特別是一些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場,對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將造成一定的傷害,而這種傷害并非短時間可以發現的,消費者必須在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的基礎之上提出懲罰性賠償數額請求,才能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但目前《食品安全法》并沒有對“損失”的范圍做出明確的規定,這不利于消費者充分行使懲罰性賠償請求權。
2.3.2 精神損害未納入賠償金計算范圍 在2010年實施的《侵權責任法》中,明確規定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7]。食品生產者或經營者因為食品質量缺陷導致消費者生命安全或身體健康面臨威脅的,屬于典型的侵權行為,依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消費者可以就食品侵權行為向食品生產者或經營者提出精神損害賠償。
精神損害賠償在目前中國司法實踐中還缺乏完善的標準體系,《食品安全法》第148條中也沒有規定精神損害賠償的計算標準問題,這導致在食品侵權司法實踐中,精神損害賠償難以納入懲罰性賠償金額的計算范圍,削弱了懲罰性賠償制度對食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的震懾力度。
要推進懲罰性賠償制度在中國食品安全監管過程中的應用,充分發揮食品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提升食品安全違法成本、激勵食品消費者維權、維護公平的食品市場競爭環境等方面的作用,必須不斷完善食品安全法體系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增強食品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可操作性,以更好地推進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實施。
“買一贈一”是食品經營過程中的重要促銷策略,但食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其具有保質期要求,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將不能食用。如果不對免費贈送食品進行嚴格的法律規制,有可能導致過期食品的泛濫。從本質屬性上來看,免費贈送食品仍然屬于食品的范疇,如果將免費贈送食品排除在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范圍之外,無疑不利于《食品安全法》的統一實施,容易給非法食品生產者和經營者提供法律漏洞。因此,必須將免費贈送食品納入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范圍。
具體來看,將免費贈送食品納入懲罰性賠償范圍需要重點解決懲罰性賠償的計算依據問題。由于目前《食品安全法》中規定了食品價款10倍的計算依據,針對沒有造成消費者損失的食品,消費者只能依據食品價款的10倍來請求懲罰性賠償。但就免費贈送食品而言,消費者并沒有支付相應的價款,可以在《食品安全法》中明確規定依據免費贈送食品的市場價格為計算依據,免費贈送食品的市場價格便于查詢,如此可以提升免費贈送食品懲罰性賠償金額計算的便利程度。
目前中國《食品安全法》中針對食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在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的主觀要件方面有所差異,食品經營者的重大過失行為,并不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對其進行處罰。從其他國家或地區的食品懲罰性賠償的立法經驗來看,大部分發達國家或地區都通過強化食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的注意義務,來保障食品安全,無論是食品生產者還是經營者,因為過失而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都將承擔懲罰性賠償的責任。比如美國《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規定,食品經營者對食品質量安全沒有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導致消費者權益受到損害的,適用懲罰性賠償[8]。英國的《食品安全法》也規定,食品消費者因為食品經營者重大過失而導致損失的,可以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中國臺灣地區《食品衛生管理法》中針對食品生產者和銷售者的故意、重大過失行為,規定了不同的懲罰性賠償數額計算標準。由此可以看出,將重大過失行為納入懲罰性賠償適用的主觀要件,是目前食品懲罰性賠償立法的重要方向。因此,建議對中國《食品安全法》第148條進行修改,將食品經營者的重大過失行為納入懲罰性賠償適用的主觀要件之中,以增強食品經營者在食品流通過程中的質量安全保障義務,提升食品經營者對食品質量的重視程度。
懲罰性賠償金額的計算是懲罰性賠償制度適用的核心問題,在食品生產和經營過程中,生產者和經營者都有趨利避害的心理特征,只有通過設置合理的懲罰性賠償金額,才能有效地規制食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的行為,進而構建良好的食品市場秩序。針對當前中國《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金計算標準所面臨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
3.3.1 進一步明確“損失”的范圍 雖然《食品安全法》中規定了懲罰性賠償的計算基數,但由于其對于消費者“損失”的范圍沒有明確的規定,導致目前“損失3倍或者價款10倍”的懲罰性賠償方式仍然難以有效遏制食品安全問題。因此,《食品安全法》應進一步明確消費者損失的范圍,在限定消費者損失范圍時,必須綜合考慮消費者的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將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結合起來進行考量,進一步明確損失的界限,提升“損失”計算的標準[9]。
針對造成消費者身體受到重大損害或生命面臨重大威脅的食品侵權事件,必須將精神損害賠償納入食品懲罰性賠償金的計算之中,這就要求在《食品安全法》中增加“精神損害賠償”的相關計算標準,明確食品侵權精神損害賠償的基準數額,如此才能進一步推動懲罰性賠償制度在中國食品安全管理中的應用。
3.3.2 制定差異化的賠償金額計算標準 目前《食品安全法》中關于懲罰性賠償適用“損失3倍或者價款10倍”的規定,在本質上屬于固定倍數的懲罰性賠償金額計算方法,這種計算方法難以體現食品侵權個案特征,特別是針對重大的食品侵權事件,消費者利用這種懲罰性賠償計算方法所能獲得的賠償數額并不能彌補其所遭受到的損失,難以體現食品侵權個案的實質公平。在英國和美國,針對食品侵權的懲罰性賠償金額問題,都設置了差異化的懲罰性賠償金額計算方法,懲罰性賠償的具體金額由陪審團依據食品侵權行為的危害程度、食品生產者或經營者的經濟承受能力、消費者的損失狀況、食品侵權判例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進而確定最終的懲罰性賠償金額。中國可以借鑒英美國家在這方面的立法經驗,針對不同的食品侵權事件、不同食品種類設置3~100倍區間的懲罰性賠償金額計算標準,特別是針對社會影響范圍大、受害群體人數多的食品侵權事件,可以考慮實施100倍頂格處罰,以最大限度地發揮食品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懲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