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一批國家“公交都市”創建城市迎來驗收期,近期武漢、重慶、鄭州等地正在積極籌備驗收工作。
十二五”期間,交通運輸部分兩批先后在南京、濟南、鄭州、武漢等37個城市開展了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工程。去年12月,上海、南京已通過交通運輸部驗收,獲得首批“國家公交都市”稱號。“十三五”期間,又有50個城市加入“公交都市”創建行列,“公交都市”創建對公共交通站點500米覆蓋率、萬人公共交通車輛保有量、乘客滿意度、綠色公共交通車輛比率、智能化系統建設和運行情況等均有考核,未來新能源公交車及相應的交通基礎設施的市場需求將可能出現極大的增長。
根據交通運輸部公布的相關數據顯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以公共交通等為主的綠色出行體系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逐步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干、地面公交為主體、社區公交、定制公交等多樣化出行服務體系,每天有3.5億人次選擇公共交通出行。全國共有公共汽電車超過65萬輛,比改革開放初期增長了25倍。行業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過35萬輛,位居世界第一。
據了解,公共交通的智能化發展同樣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欣欣向榮。“十二五”期間,交通運輸部針對入選的城市都補助資金1000萬用于公共交通智能化建設,城市自身和對應的省交通廳都有相應的配套資金,通過示范工程帶動全國各地市公交智能化建設。僅公共交通智能化應用示范工程投資近20億,同時,通過示范工程引領,帶動全國各地市公交智能化建設,全國公交智能化建設涉及總投資100余億元。而公共交通的智能化還在進步,現在更多的公交智能做到的是車和調度中心的關聯,歐洲為推進公交智能化,已經啟動了未來巴士系統二期工程,涵蓋智慧站臺、無人駕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