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 強,徐瑩華
(濰坊市水利局,山東 濰坊 261061)
自2014年,濰坊市的臨朐縣和青州市被確定為省級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創新運行管護機制試點縣以來,經過2年努力全部完成批復改革任務。試點工作取得了一定突破和成效,不僅充分調動了村集體、收益農戶和各類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積極性,逐步實現了農田水利設施“產權明晰、權責落實、經費保障、運行科學、效益顯著、群眾滿意”的總體目標,而且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濰坊市農業人口617萬,占總人口的66.7%,耕地面積72.88萬hm2,有效灌溉面積51.99萬hm2,作物包括糧食、蔬菜、瓜果、花卉、林果、其他經濟作物等。年灌溉用水量11.03億m3,按耕地面積計算,畝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畝均占有量的1/7,屬于資源型缺水為主,工程型、管理型、水質性缺水并存的地區。
濰坊市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面廣量大、種類繁多,且功能多樣。長期以來,受客觀條件制約,農田水利設施產權不明確,管護主體、責任、經費不落實等問題一直未得到很好解決。臨朐縣和青州市是濰坊市具有典型代表的縣(市),包括了山區、丘陵和平原等多種類型。因此,總結兩試點縣的改革成效具有重要意義。
為營造試點工作良好的政策環境,濰坊市水利局、財政局聯合出臺《關于加強小型農田水利設施運行管護的實施意見》,濰坊市人民政府印發了《濰坊市農田水利管理辦法》,辦法和意見的出臺規范了農田水利建設與管理,加快了改革推進的步伐。為督促落實改革任務,該項工作還列入了濰坊市重點改革事項,建立了《濰坊市改革任務臺賬》,明確了改革任務內容和時間節點,達到了預期效果。
兩試點縣在改革探索中,在項目實施方式、資金投入機制、創新運行管護模式以及推進農田水利組織發動機制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當地政府印發《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項目管理公開公示制度》,在小農水項目、抗旱資金項目、移民資金項目等涉農項目,探索建立管理公開公示制度,讓群眾在項目招標、施工進度、經費支出、監督管理等方面擁有更多的知情權,提升其支持參與水利項目建設的積極性。同時,在項目村張貼公示書,推選1~2名責任心強、有能力的村民作為農民義務質量監督員,簽定監督協議,頒發監督員證,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質量進行監督,逐步建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維護監督機制。
當地政府印發《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管護暫行辦法》,縣水利局、財政局聯合印發《農田水利設施維修養護項目量化指標評分標準》。在2014年中央財政“五小水利”和2014—2016年農田水利設施維護項目的部分工程內容實行“以獎代補、先干后補”方式組織項目實施。在九山鎮牛寨村和嵩山管委會溝河村塘壩建設工程中探索“以獎代補”方式完成獎補資金130萬元,吸引鎮級投資202萬元。該項改革調動了村集體和農戶自籌資金建設小農水工程的積極性,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小農水工程建設,形成了更加良性的小農水建設投入機制。
當地政府印發《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移交方案》,新建設農田水利工程,由當地水利局、財政局對工程進行登記確權。兩試點縣已發放產權證書和使用證書6 798份,進一步明晰了工程產權、明確了管護主體,逐步構建了“歸屬清楚、權責明晰”的農村水利工程權屬制度,為農田水利工程管理維護打下了堅實基礎。
出臺《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搞活經營權工作方案》,采取農民用水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兩種方式。對能夠將機井責任到戶的工程,由農民用水戶自主經營管理,對園區的農田水利工程,由管理園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做到責權利有機統一,搞活了經營權。
青州市結合當地情況,出臺了《青州市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維修管護資金籌集使用管理辦法(試行)》,探索發展了適合市情的改革模式,財政對每眼機井每年給予300元的補助資金,撥至鎮街維修資金專用賬戶,群眾自籌資金按每年每眼機井200元一并納入維修資金專用賬戶,實行儲蓄式管理使用。為落實工程管護經費的長效機制,青州市已經撥付3年的維修管護資金到鎮街財政所的維修管護資金專戶。
實行分級考核方式,縣級水利部門負責對鎮街、鎮街負責對轄區內管護工作實行目標管理和定期考核。建立了政府考核為基本依據的獎懲辦法,縣級政府從財政每年拿出一定資金對管理考核優秀的單位予以獎勵。
鼓勵和扶持農民用水戶協會等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充分發揮其在運行維護、水費計收等方面的作用。臨朐縣共成立20處鎮街灌溉和用水協會,完善了協會各項管理制度,在辛寨鎮灌溉協會、城關街道灌溉協會進行改革試點,在會員村實行協會代管工程和水費的管理模式,形成用水申請、協議化管理、水量核定、水費及費用結算等一系列管理程序,初步構建起灌溉工程使用、管理、維護的運行機制。
通過政府采購為水利站配備相應車輛、辦公、儀器等辦公設備,提高了水利站的服務能力,同時頒發了加強水利站能力建設項目產權證,提高了鄉鎮水利站服務裝備現代化能力。
在試點縣改革的基礎上,要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協會管理制度,在村級逐步推進協會代管工程和水費的管理模式,形成用水申請、協議化管理、水量核定、水費及費用結算等一系列管理程序,初步構建起灌溉工程使用、管理、維護的運行機制。
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意見》和《山東省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方案》的要求,全面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要以完善農田水利工程體系為基礎,以健全農業水價形成機制為核心,以創新機制體制為動力,逐步建立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推行農業灌溉終端水價、計量水價和累進加價制度,逐步建立工程配套、產權明晰、水價合理、計量收費的農業用水管理體系,提高農業用水效率。
濰坊市兩個省級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創新運行管護機制運行試點縣在完善項目補助方式、落實管護經費和農水合作組織發展方面進行了探索和改革創新,市級也對改革任務進行了評估,兩試點縣大膽創新實踐,積累了寶貴經驗,為后續的全面推廣提供了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