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慶,華維娜,仇 強
(濰坊市水利局,山東 濰坊 261061)
近年來,濰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市政府將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列為重點督查事項。2016年10月市政府成立了濰坊市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水利局。2017年3月市政府辦公室印發了《濰坊市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同時安排部署各縣(市、區)出臺縣級實施方案。按照實施方案要求,濰坊市先后完成改革任務如下:一是按照省市方案要求,將全市2017年改革面積3萬hm2,分解落實到有關縣(市、區)。二是編制完成了2020年全市區域用水總量行業分配方案,對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進行了行業分解,生產用水控制在18.7359億m3以下。三是探索建立農業用水精準補貼與節水獎勵機制,取得明顯成效。
1)開展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2014年在安丘市開展了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試點以促進農業節水增效為目標、以完善農業水價形成機制為核心、以創新體制機制為動力,形成可復制、易推廣的改革模式為目標,對農業水權分配、農業水價形成機制、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工程產權制度改革進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經驗。
2)不斷完善農業水價制度體系。市委、市政府超前謀劃,一是印發了《濰坊市農業節水灌溉規劃》,提出了到2020年全市基本實現農業灌溉節水化的目標;二是市政府出臺了《濰坊市農田水利管理辦法》,規范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為農田水利建設有序開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三是市政府印發了《濰坊市節約用水集中行動工作方案》,制定了《濰坊市節約用水辦法》,創新增加建設計量設施、建立管護運行機制、加強基層水利服務組織建設、建立健全農業水價形成機制、加大農業節水財政投入、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推進水權交易平臺建設等多項農業水價改革的政策措施。四是市水利局、財政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小型農田水利設施運行管護的實施意見》,規范了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運行管護。五是在青州市、臨朐縣開展了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創新運行管護機制改革試點,實行了“兩證一書一臺帳”管護制度,共發放產權證書和使用證書6798份,取得了預期效果,為開展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探索了經驗,奠定了基礎。
3)分類制定灌區改革模式。針對濰坊市灌區類型復雜及地表水用水實際情況,在編制改革方案時,制定不同灌溉類型改革模式,同時要求各縣(市、區)根據歷史、現狀及用水實際,科學界定灌區類型,選擇適宜的改革模式。
1)灌區類型界定困難。濰坊市地形復雜、種植業結構不一,水源多樣并相互交叉;全市有大中小型水庫灌區、引河灌區、小水源灌區、井灌區,各類灌區既有自流,又有提水;水庫灌區、引河灌區與井灌區交叉重疊,造成灌區類型確定困難。
2)農業水權確權難。近年來,濰坊市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的比例一直呈下降的趨勢,同時工業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則呈不斷增長趨勢,大量農業用水通過不同途徑轉為非農用途,然而非農用水擠占農業水源沒有形成補償機制,導致農業水權確權難,保障更難。
3)農業取水許可尚未全面實施。一是按照現行法律法規規定,農業取水不征收水資源費。二是2016年開始實施大中型水庫灌區取水許可,2018年開始實施小型水庫灌區和地下水農業用水取水許可,到2020年完成,時間安排上與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不協調,造成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從根本上難以同時推進。
4)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效力不足。青州市、臨朐縣按照國家和省試點要求明晰了產權,頒發了小型農田水利工程 《產權證》、《使用證》,但實際使用過程中由于無法達到房產證、林權證等不動產證書效力,無法進行融資、交易。
5)各部門工程建設項目區重疊。隨著各部門涉地涉水項目的實施,部分縣已經出現了沒有耕地可規劃的問題,致使無法再進行農業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從2016年開始國家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考核,對項目區重疊的問題要求非常嚴格,部分縣(市、區)面臨節水灌溉任務還沒有完成,而無耕地可規劃的問題,造成工程設施無法達到農業水價改革的要求,從而導致無法完成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任務。
6)各部門建設資金缺乏統籌協調。水利、農業開發、國土、發改農業等部門均有涉水項目,用于農業節水灌溉建設,但各部門對農田水利建設的專項資金都是分別規劃、分別招標,部門間缺乏有效協調機制,且各部門間投資標準、建設的標準和建設質量也有很大差異,甚至存在工程形式選擇不合理,水源保證率低等問題,造成重復投資或資金實際使用效果較差,難以形成合力。
1)完善產權制度改革和維修養護機制。這幾年,對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創新運行管護機制進行了試點。2016年底試點完成后上級未出臺明確的制度安排,造成市(縣)難以落實,尤其表現在財政資金安排上,難以納入財政預算,直接影響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推進。因此,建議盡快制定出臺明晰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運行管護機制相關的制度,為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打好產權基礎。
2)完善農業取水許可及有償使用制度。水權在調節水資源供需和水資源轉移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建立農業用水使用權轉讓補償機制是農業水資源管理的重要趨勢和方向。因此,建議國家層面修改相關法律法規,完善相關政策制度,明確農業初始水權,確權到地、到水源,與取水許可結合,頒發水權證書,加快農業取水許可步伐,實現對農業用水有效可控。
3)出臺農業用水精準補貼與節水獎勵機制配套文件。目前,對于農業用水精準補貼與節水獎勵機制具體怎么落實拿不準,不好操作,尤其是涉及到財政預算安排和建立儲蓄式滾動使用的基金專戶方面。因此,建議國家和省級盡快制定出臺農業用水精準補貼與節水獎勵機制配套政策,明確資金來源、籌集渠道、配套比例等問題,為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打好保障運行基礎。
4)完善農業水價政策體系。一是在國家層面完善法律法規,建立明確的農業水權確權和交易制度,供水計量體系、農業用水精準補貼機制、節水獎勵機制和維護基金等制度,做到真正破題。二是出臺支持農業節水的相關政策措施,在金融、稅收、產權交易等方面提供相關優惠政策。三是逐步將農田水利設施納入不動產登記交易范圍,為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打好政策基礎。
5)加大涉水涉地資金整合,統一建設標準。一是加大涉水涉地資金整合力度,由各級政府牽頭,建立發改、財政、水利、農業、國土等相關部門參與的工作領導小組,實行聯席會議制度,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各部門之間及早銜接摸清底數。二是涉水項目以農田水利建設規劃為依據,對農田水利建設統一規劃布局、統一標準要求。三是要大規模實施農業節水工程,集中建設一批農業節水示范基地。四是按照先易后難,先集中后分散的原則,適應土地流轉的大環境,各級分別建設一批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示范園(區),為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打好工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