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強
(臨沂市水利局,山東 臨沂 276000)
2013年7月,臨沂市被水利部列為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市。2017年8月25日,試點工作順利通過水利部技術評估。12月17日,順利通過水利部與山東省政府聯合驗收。試點3年來,臨沂市按照水利部、省水利廳有關要求,積極開展試點工作。委托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編制了實施方案,在最嚴格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四項制度”的框架下,構建“六大體系”,建設“十項任務”,涉及工程項目119項,總投資129.46億元,完成投資140億元,試點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臨沂市科學搞好總體規劃,積極拓寬投入渠道,狠抓水保工程質量,以小流域為單元,按照“山頂防護林戴帽,山坡經濟林纏腰,山下小平原成片,溝道小塘壩成串”的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開展山、水、林、田、路、村綜合治理。“十二五”期間,全市累計投入資金4.28億元,完成了109條重點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以解決城市建成區污水直排和垃圾沿河堆放問題為重點,加強河流污染治理,全面消除黑臭水體,實施“生態河道”工程,對穿過縣級以上城區的21條河流實行“退房還岸”,建設生態河岸300 km。為加強城鄉污水直排治理,對市中心城區6條河流進行重點治理,提高污水收集和處理能力。積極推廣污泥減量技術,全面開展消除劣Ⅴ類水體工作。
通過低山丘陵區生態屏障工程及生態廊道建設工程,有效改善了水生態系統的生境條件,林草覆蓋程度逐步提高,保水減沙效果顯著。在中心城區實施水系生態綠化工程,構建沿河森林景觀點,實現城區水網“一河清水、兩岸綠色”。中心城區藍線綠岸景觀得到提升,區域小氣候逐步改善,促進了生態環境的良性運轉。臨沂市森林覆蓋率從33.8%提高到35.6%,每年可增加水資源入滲或利用量3 117.98萬m3。
每年都定期舉行“放魚節”活動,平均每年將5 000萬尾各類凈水魚苗投放到沂河、祊河、沭河、武河以及岸堤、跋山、陡山和許家崖水庫等“四河四庫”,對于凈化城市河流水質,養護水生生物資源,宣傳水環境保護意識都有巨大推動作用。
臨沂市在試點期間不斷完善中心城區及各縣城供水工程,完成了臨沂城區一期引水管道上延工程、相邸水庫-臨港產業區一期工程等4大供水管網建設工程。建設完成了岸堤水庫擴容工程、新建鳳凰嶺水庫、三和水源工程和龍潭灣水庫四大水源擴容工程。試點期間,全市所有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均達標。
立足水資源優勢,以“大水城”戰略為統領,保護、開發利用水利風景資源,建設發展水利風景區,成功創建了一批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截至2016年底全市擁有國家級水利風景區5處,省級水利風景區22處。同時,以水利旅游為核心的裙帶產業進一步推動,實現水生態、水環境、水文化與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美好畫卷。
將孝文化等優良傳統與現代文化有機結合。建設了李公河水利風景區、沭河古道水利風景區等文化提升工程;舉辦了臨沂孝文化節、沂河放魚節等活動,著力打造孝文化、漁業文化等傳統文化品牌,繁榮文化事業,豐富具有臨沂地方特色的傳統水文化;舉辦了中國沂河龍舟爭霸賽、國際滑水公開賽等賽事,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展現臨沂特色。
每年利用世界水周、節能宣傳周等時間開展各類水宣傳活動,使社會各界進一步加深了對臨沂市水利工作的認識,增強了廣大市民對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水生態文明市建設的認知,為推進水利現代化、規范化,實現水利跨越發展營造濃厚的社會氛圍和良好的法治環境。
積極踐行節水優先政策,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穩步提升,高耗水工業企業節水技術廣泛應用,供水管網漏損率大幅降低,再生水利用系統逐步建成,節水意識深入人心。2013年,臨沂全市實現生產總值3 336.8億元,全市實際用水總量17.41億m3;2016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4 026.75億元,全市實際用水總量17.89億m3,低于用水總量控制指標20.76億m3。臨沂市在用水量基本維持不變的情況下,實現了經濟的較快增長。
臨沂市旅游經濟持續增長。2011年全市接待游客3 649.7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為292.8億元,旅游總收入相當于全市GDP的13.2%。2016年,臨沂市接待游客6 162.56萬人次,實現旅游消費總額631.4億元,旅游總收入相當于全市GDP的15.8%。試點期內旅游總收入實現三連增,2014、2015、2016年同比增長分別為 13.5%、17.8%和14.1%。旅游業已成長為全市支柱產業,為全市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隨著臨沂市防洪工程的建設以及防洪保護區防洪標準的提高,原有的易被洪水淹沒的土地得到了開發利用,部分無法利用以及沒有利用價值或利用價值較低的荒地、沼澤地等也被開發成農田、工業用地、居住用地等。同時,通過將防洪工程與城市景觀建設結合在一起,優良的自然環境也使得這部分土地的利用價值得到大幅度提升,沿河地區成為了商業、住宅等開發投資的熱點。臨沂市水生態文明的工程建設使的周邊地區土地大幅增值、投資環境得到改善。
根據山區、平原的不同特點,灌溉除澇結合、開源節約并重。平原區以建設旱澇保收工程為重點,建設攔河壩并對灌區設備進行維修配套,改善了易澇區的排水系統。山區通過積極修建小塘壩等措施,有效地攔蓄利用地表水用于灌溉。小流域的綜合治理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減少了此類地質災害對農業造成的損失。2014年,臨沂市第一產業增加值340.9億元;2015年,第一產業增加值346.5億元;2016年,第一產業增加值358.95億元。
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以來,臨沂市積極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方針,充分依托中心城區水系發達、水網密布的優勢,大力建設蒙山沂水生命共同體,打造具有北方特色的水生態文明城市,探索形成了“傳承紅色、保護綠色、打造藍色”的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模式,充分展現了臨沂美麗宜居的北方濱水城市魅力,全市水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水安全保障能力和城市品位得到顯著提升,試點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產生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實現了試點建設的整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