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友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四川成都 611756)
不可否認,建筑學的確是一個迷人的專業,建筑師也是大眾心中較為“高大上”的職業,看著自己的設計拔地而起,看著人們在自己設計的建筑里工作、學習和生活,那種專業自豪感的確是很多其他職業所無法比擬的。
在目前國內高校建筑學專業的課程設計教學中,還有相當比例仍然沿用著一草——二草——正草(三草)——正圖的教學模式,教師對每一次草圖都要求學生出具平立剖、總平面、透視圖、構思分析圖以及工作模型,學生的工作量非常大,在交草圖之前常常通宵達旦,設計教室也是燈火通明,長此以往,學生的身體素質嚴重下降,不少學生對專業的興趣明顯開始下降,甚至不乏個別學生或自暴自棄,或者對建筑學的前途感到絕望,甚至萌生轉專業的念頭。
這種“大而全”的草圖要求,也使得教師在評講學生方案的時候不能夠分階段抓重點,在每個階段解決到這個階段應該著重解決的問題,從而導致教學效率較為低下,并有很大可能導致某些學生在最后階段徹底推翻原方案重來,結果使熬夜趕圖成為必然。
從教學時間的分配上來看,一般國內高校除畢業設計外,每個課程設計的周期只有8周左右的時間,為了安排這三次草圖,一般每兩個星期就是一個時間節點,第二周結束就需要交一草,第四周結束就需要交二草,第六周結束就要交正草(個別學校成為三草),第八周結束就要交正圖。而且,每次草圖都一般要求制作工作模型,而工作模型又比較花費時間,三草階段的工作模型,沒有三天的全天時工作,幾乎很難制作出來。而且,草圖階段圖紙也經常要求具有一定的表現力,這也需要學生額外投入一些時間進去。再加上繪制全套的平立剖、總圖、鳥瞰圖、透視圖,學生必須在交草圖前幾乎一整個星期開始準備,這樣就壓縮了學生真正的思考方案的時間,很多學生只好疲于應對,設計教室內的通宵達旦也就不足為奇了。
因此,草圖階段教學要求過于的“大而全”,不僅不利于學生在每個階段解決這個階段的問題,而且還帶來了許多無謂的體力消耗。
筆者深感有必要對這種“大而全”的傳統草圖教學模式做出一番改革,來一次建筑學專業的減負,一方面減少學生體力消耗,留出更多的時間來思考,同時讓他們不改初心,真正愛上建筑學。
在此,我強烈建議課程設計的任課教師不妨參考以下教學模式。
拿到任務書后的前兩周,進行充分的基礎案例調研和資料文獻的收集,學生提交自己的調研報告,課堂上安排案例調研討論。同時,學生對任務書進行充分消化,編制自己的個性化任務書,教師專門安排一次課進行個性化任務書的專題討論(關于個性化任務書的相關內容,請有興趣的讀者參考本人的“師生共同參與的個性化任務書”一文,在此不做贅述)。
這個階段可以安排學生每個組一起合作做一個全組公用的基地模型。由于是一個組做一個,每個學生分攤到的工作量也并不大。
所謂概念設計,就是要學生在大量案例調研和文獻閱讀的基礎上,一方面了解該類型建筑的設計趨勢,并借鑒到自己的方案中,其次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在這方面獨特的見解,以保證方案足夠的創新性。
概念設計階段仍然注重思考,概念設計階段以文字為主,輔以說明問題的徒手構思草圖,通過課堂討論,側重解決的是學生的設計理念問題。
場地設計階段則開始給初始的設計概念“賦形”,學生需要結合規劃要求及用地指標,對場地上功能團的初始平面和豎向布局、建筑體量的平面及豎向分布做出初步的布置。這個階段需要學生制作場地設計模型,可以考慮使用電阻絲切割泡沫塑料的方式,簡單易行,工作量也不算大,甚至可以鼓勵學生制作幾個方案以做比較。
至于場地設計階段的圖紙要求,我認為這個階段首先應該有一個較為規范的總平面圖,詳細標注周邊建筑退距、建筑各體量的高度和層數、功能塊的內容等,初步估算技術經濟指標。此外,應要求學生繪制數量不等的分析圖,以說明其設計概念及對場地地形地貌特征及周邊關系的處理。此外,還可以要求學生制作簡單的3D電腦模型。
這個階段,教學的側重點在于設計概念及場地條件如何轉化為設計的初始體量,并不需要學生對造型及圖面表達有過多的考慮,因此工作量應該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課堂討論之后,在教師的指導下,每位學生最終確定自己的場地布置方案。
在場地設計完成之后,方案就進入到深化設計階段。
(1)平面深化: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將建筑體量平面細致深入地表達出來,并將方案前期的設計概念貫徹進平面圖的表達中去。
(2)形式深化:進行體量的推敲、色彩材質的選用以及某些立面細部的處理。某些形式先導的概念設計,更需要在這個階段認真貫徹前期建立的形式概念。
(3)技術深化:進行結構選型、構造技術細節的完善、設備體系選用等。某些技術先導的概念設計,如采用特殊技術的綠色建筑理念等,也需要在這個階段認真貫徹前期建立的技術概念。
雖然大多數建筑師會先做平面深化,再做形式深化,最后做技術深化,但也不能一概而論,三個方面的深化內容有可能也會在時間上有一定重疊,這在實際工程的設計實踐中也是很正常的。
對深化設計階段的成果要求,筆者認為側重不應該在表現上,而是在圖紙的深化程度上,這個階段學生需要提交的成果可以包括以下內容:
(1)總平面圖;(2)各層平面圖;(3)剖面圖;(4)電腦模型圖(包括鳥瞰圖和室內外透視圖);(5)實體正式模型。
這里沒有硬性要求立面圖,因為實際上只要電腦模型足夠細致的話,學生可以根據3D電腦模型直接生成立面圖。
而分析圖,這個階段仍然可以沿用概念設計和場地設計階段的構思草圖。
而鳥瞰圖和室內外透視圖也不用過分追求渲染效果,精致的渲染工作總是耗時的,完全可以留到最后一周完成。
這個階段設置了三周,一是考慮深化方案的確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二是考慮需要在這個階段制作正式的模型。
這三周結束之后,其實方案已經大致完成了,跟指導老師交流討論之后,剩下的工作就只是對方案一些細節的改動以及正式圖紙的繪制了。
在這個階段,學生的方案已經基本定型,把立面繪制完成,分析圖整理完成,再把一些細節完善之后,剩下的時間就可以好好琢磨一下正式圖紙的表現形式了,如效果圖的渲染和后期處理,最終圖紙的排版布局和上色等。由于正式模型已經完成,這個階段學生的工作量大為減輕。
采用這種教學模式的最大優勢在于,分階段解決各個階段側重要解決的設計問題,避免了一些無用功。
(1)前兩周:著重解決基礎調研及個性化任務書的問題。
(2)第三至四周:解決概念設計和場地設計的問題。
(3)第五到七周:解決平面、形式、技術層面的深化設計問題。
(4)第八周:解決圖紙表達的問題。
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前幾周最寶貴的時間內,學生將有更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學生的體力消耗將大大降低,而且,理想的話,由于學生在各個階段都解決了該階段應該解決的問題,教學效果將得到更好地保證。交圖前兩周之內徹底推翻原方案重來的情況將大為減少,學生對自己專業的興趣也將得以長時間地保持,這對教學雙方都是可謂雙贏的格局。
以上是筆者在這些年來建筑學專業課程設計教學上的一點思考,如果能被業內同行采納借鑒,將深感榮幸。同時,也竭誠歡迎業內同行們就這一話題多多交流。不足之處,還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