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才,李仁君,張運國
新泰市光明水庫是一座集防洪、灌溉、供水、養殖、旅游等綜合功能為一體的大(2)型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34km2,總庫容1.04億m3,設計防洪能力100年一遇。水庫灌區涉及小協、谷里、宮里、禹村、樓德5個鄉鎮,136個行政村,設計灌溉面積0.42萬hm2,有效灌溉面積0.35萬hm2,現狀灌溉面積0.23萬hm2。現有干支渠總計101km,各類水工建筑物1027座。灌區自建成引水至今,為新泰市的糧食生產、飲水安全、生態安全作出了顯著貢獻。灌區于2012年實施了節水配套改造,完成渠道疏浚修復、渠底襯砌、維修加固暗渠、改造各類建筑物、新建灌區信息管理中心等。近年來,灌區緊緊圍繞“節水、減排、增產、增效”和保障糧食安全、水安全這個中心,以完善農田工程體系為基礎,以健全水價形成機制為核心,以改革農業用水管理體制為關鍵,以建立獎補機制為手段,以“四項機制”推動為重點,穩妥推進農業水價改革試點工作。
1)光明水庫灌區于1958年建成,受當時資金、技術等條件的限制,渠道建設標準低、配套差,工程設施老化失修嚴重,渠系水利用系數低,用水監測設施數量少,自動化程度低。多年來農民用“大鍋水”和用水粗放問題嚴重,造成水資源浪費,不具備“計量收費”的條件,迫切需要進行節水改造,為節約用水和推進農業灌溉水價改革奠定基礎。
2)水庫常年蓄水量偏少,水資源短缺,亟需節約用水。水庫常年平均蓄水量不足2000萬m3,除去死庫容及蒸發滲漏量,還擔負城鎮供水任務,農業灌溉用水量嚴重不足,更不具備設計跨年度調節能力。農業灌溉用水利用率低,灌水采用傳統大水漫灌方式,按畝收費,供水組織服務不到位,灌溉定額高,各級渠系浪費水現象嚴重。
3)現行水價偏低,執行水價低于運行成本,供水單位困難多,農業供水積極性差。灌區目前執行水價是1999年新泰市工商局和水利局(新工商價字[1999]19號文件)制定頒布的農業灌溉用水價格,多年來低于運行成本,沒有及時按照供水成本等進行核算調整水價。
4)水價制定標準不科學,目前依據山東省物價局魯價工發[1999]162號文件、泰價管發[1999]164號文件批復,水庫引水灌區每立方米0.06元,后未根據灌區實際對用水定額、用水量實行分類、分級、分檔定價及超額加價,水費制定缺乏靈活性、合理性、實際性。
5)監測設施不到位,目前除干渠設有自動化監測設施外,其他支渠、斗門、末級渠系水位流量閘門等監測主要依靠人工測量計算,費時耗力,及時性、準確性差。
6)運行機制缺乏創新,未因地制宜建立供水服務組織,水費實行鄉鎮代收,中間環節截留、挪用水費現象突出;未制定糧食作物定額內用水補貼及灌溉節水獎勵機制,做不到科學合理調度用水,造成水費征收困難。
光明水庫水價改革實施方案以泰水農字[2017]33號文進行了批復,項目共批復投資44.74萬元,其中中央財政專項資金40萬元。主要建設內容為:拆除修建樁號0+518測流橋1座;支渠進水閘安裝流量計16套;干渠斗門安裝流量計28套,實施改革面積1333.33hm2。
在項目實施中,按照新泰市農業水價改革實施方案的要求及物價局等單位關于農業水價及用水節水補貼實施細則的規定,完善灌溉工程體系,健全水價形成機制,建立用水補貼和節水獎勵辦法。灌溉用水價格總體達到渠系工程運行維護成本,用水組織規范組建及運轉,農業水費計收基本到位;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普遍實行,廣泛應用農業綜合節水灌溉技術措施;計量設施基本完善,實施效果顯著。具體做法為:
一是成立領導機構。成立了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領導小組,確定了改革目標、任務、推進方法、步驟等內容。二是科學規劃設計。委托資質單位編制了工作方案和技術方案、灌區計量設施設計安裝方案。三是明確責任分工。水價綜合改革工作小組所屬相關部門分工明確,責任細化,協同推進改革。四是嚴格監督考核。把項目列為單位重點工作,納入目標考核內容,建立改革進度報告、整改、公開通報等制度。
一是完善定價調價機制。在物價局、水利局的具體指導下進行分級核算定價,目前試行協商定價。二是分類制定水價。對不同的種養結構、缺水程度、水源類型實行分類水價。其中,糧食作物用水價格按照達到運行維護成本水平核算,一般經濟作物用水價格按照達到完全成本水平核算。三是推行分檔水價。按超出定額用水量10%的比例分檔定價,超出用水量定額10%,執行基礎水價的1.5倍;超出20%執行基礎水價的2倍;超出30%執行基礎水價的2.5倍。
一是完善灌溉工程體系。建設各級渠系和田間配套工程,積極發展農業綜合節水灌溉,農田渠系用水效率達到0.65。二是配套供水計量設施。按照經濟適用、信息自動化和計量收費需要的原則,新建自動化計量設施25套,逐步可計量到鎮、村、戶。三是推廣節水技術和措施。廣泛應用渠道防滲、大畦改小畦、深耕深松、覆蓋保墑等各類農業節水措施,集成應用水、肥、藥一體化技術。
一是分解用水總量。根據種植面積和灌溉定額,確定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逐級分解到末端渠道、鄉鎮、村集體、用水協會,逐步落實到用水戶和地塊。二是明確農業初始水權。核定單位灌溉用水量,按照適度從緊的原則,分配給鎮、村、戶用水單位或個人,明確用水權利和義務。三是建立水權交易制度。鼓勵用水戶節約用水,允許農業水權流轉及交易節余水量,制定農業水權交易規則并監督實施。四是精準補貼與節水獎勵。根據用水量、節水量、水權交易等因素,對農民用水戶、用水合作組織、種糧大戶等進行用水補貼和節水獎勵。
農業水價改革建設是基礎,管理是關鍵。結合水權交易實施辦法,將用水組織建設、工程建設和水價改革有機結合,建立起用水協會,灌溉服務隊,在完成資產登記、確認后,根據區域邊界,將工程使用權移交給轄區鄉、鎮、村用水協會,明確協會成為用水管理主體。對工程擁有管理權和供用水權,使工程真正走上了平時有人管、壞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循環軌道。同時,加大水價改革力度,由物價部門發布,建立起總量控制、定額管理的農業水權制度和節約轉讓、超用加價的經濟激勵機制,有力地促進了農民節水意識的提高,使節水灌溉工程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效益。實施區域小協、谷里、宮里3個鄉鎮的光明水庫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日前已通過省及泰安市項目考核驗收。項目實施后年可增產糧食35萬kg,蔬菜30.6萬kg,果品34.53萬kg,年省工1.5萬個,節約土地8.5hm2,年節水約30.2萬m3,年增經濟效益35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