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明 楊紅娜
關鍵詞:大學生;核心能力;職業;規劃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1.新時期,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
主客觀多方面因素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學生四處奔波,家長八方求告,政府多措并舉。2016年國務院曾一月內兩次部署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具體分析有如下原因。
主觀原因:
(1)大學生就業準備不足,特別是缺乏核心競爭力。主要表現為專業知識不精、知識架構不健全、人際溝通不暢、社會實踐能力差、職業責任意識不足等。
(2)缺乏明確的職業規劃和長遠發展目標。由于長期應試教育的慣性,很多大學生填報高考志愿時很盲目,對未來發展更無規劃。求職心態不端正,對自身能力、素質、興趣、特長等不嚴格要求和著力塑造,而對就業地區、薪資水平期望值高,不愿意到基層崗位歷練積累。
(3)缺乏獨立自主能力。從小到大,從學校到學校,深入社會獨立做事意愿不強烈,甚至對工作有畏懼,擔心受約束,受不了舟車勞頓。
客觀原因:
(1)大學畢業生絕對量逐年增多,十年間增加了54.55%,見下表。

(2)高校行政色彩濃厚,專業設置錯位。我國目前高等學校體制仍有前蘇聯模式的深深印痕。專業設置講求精密配置,但有失靈活,跟不上時代步伐。許多高校求大求全求升級,致使專業趨同現象嚴重,必然造成供大于求。
(3)企業壓縮成本,招聘制度不合理。經濟轉型期增速放緩,實體經濟特別壓抑。為壓縮成本,很多企業只招收有工作經驗者,或者不簽訂正規的勞動合同,起薪低,發展空間小,學生很難接受。
2.提升大學生核心競爭力,助力職業生涯規劃
提升核心競爭力就是根據興趣愛好和職業目標鍛煉自我、改造自我、提升自我的過程;規劃職業發展則是了解自我、設計自我、升華自我。前者是基礎,后者是目標,兩者相互促進,進入良性循環。
大學階段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過渡階段,此間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鍛煉社會實踐能力,同時形成較為穩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學生的核心能力也有自身的特點。
(1)普遍性。高等教育應該使每個學生養成有道德、知識、技能、和健全人格的綜合素質,具備社會生存和發展的能力。但是,目前高等教育存在著“經師”和“人師”雙重職能的分離,難以做到全程育人和全員育人。出現高分低能、德才不兼備的短板。
(2)實踐性。大學生核心競爭力要有實踐性,有實用價值,才能滿足用人單位需求。通過為企事業單位創造價值,為社會創造財富,實現個人價值。
(3)獨特性。普遍性是指大學生群體,獨特性是指學生個體利用獨有的環境與條件培養特長,使他人難以模仿和復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這種核心能力越突出,競爭優勢就越明顯。比如一名男生是學校乒乓球隊主力,應聘某大型電力企業時,在優秀的專業知識技能的基礎上,憑借獨有的運動特長,從眾多應聘者中脫穎而出,突破了因地區、戶口、學歷等造成的理論上的不可能。在走訪企業時,也有單位表示如果學生有演講、主持、導演甚至插花、茶道的專長,將更受歡迎。建設企業文化需要多種人才,也是大學生求職的突破口。
(4)穩定性。誠實守信,專心致志,力求上進,是大學生長遠發展的必備特性。專業知識和技能可以學習,可以被超越,但良好的品質和習慣是短期內不會被沖擊的,這需要長期的自我約束和激勵來培養。現今科技發達,人工智能發展迅速,很多加工制造、分析運算的工作由電腦完成。品格優良,積極上進的人才成為稀缺品。
(5)可塑性。大學生年齡不大,涉世不深,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愿意接受新事物。一方面能根據工作實際改進核心能力,另一方面能緊跟時代步伐培養新的核心競爭力。
學術界對大學生核心能力界定不同,對其體系建設看法也不盡相同。本文結合大學生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的學習側重點,分析生存能力、學習能力、專業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良好的綜合素質和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是社會和個人發展的共同需要和目標。在強大學習能力的基礎上,提升身心素質、道德品質、文化底蘊和專業素養。這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從大一年級開始,及早著手,未雨綢繆。
(1)大學一年級培養生存探索能力。當代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部分學生缺乏獨立自理能力,宿舍相處不融洽,學習生活作息不合理,自控力差。很多學生周末拖著一大箱子臟衣服回家讓父母洗。學習基本生存能力真的不是誑語。專業學習方面也要開始探索了解培養計劃、課程內容,預判今后發展方向。
(2)大學二年級提升全面學習能力。經過一年過渡,學生已基本適應大學生活氛圍和節奏。此時應充分解析自身興趣愛好和特長,初步確立職業目標。通過學生社團、班委工作、社會實踐、志愿者活動等,體驗感悟,拓寬眼界,重建合理的知識結構。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與社會支持系統,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獨立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3)大學三年級夯實專業知識技能。當前高校已順應形勢發展,基本在前三年學完絕大部分課程。學生應主動走進社會,通過人才市場、招聘網站、參加企業宣講和請教學長學姐等方式搜集了解職業信息,查缺補漏,夯實專業知識技能。篩選、鎖定應聘單位,編寫求職簡歷,爭取實習機會,以求得先機。
(4)大學四年級厚積薄發創新創業。是否能鳳凰涅槃、華麗轉身,關鍵看大四這一年。經過前三年的歷練、備戰,現在重頭戲就是提高應聘能力和就業技巧。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錯綜復雜的信息分析與選擇以及必然的困難和波折,學會自我營銷、心理調適和隨機應變。充分利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好政策,嘗試自主創業。至少要做到主動出擊,有所創新,才能適應事態發展。
提升大學生核心能力與規劃職業發展互為表里、相互促進。隨著我國高校招生規模近20年的快速擴張,大學教育已從精英教育轉為大眾教育。大學畢業生逐年增長并有所沉淀,就業形勢非常嚴峻。社會、學校、家長和學生要多措并舉,形成合力,推進大學生核心能力和職業發展良性互動,精進卓越。
[1]李 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能力的培養[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12).
[2]黃 瑩.大學生核心能力培養與生涯規劃[J].法制與社會,20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