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赫東
摘 要:文章結合黑龍江省情及人才概況實際,進行深入分析與探討交流,從精準對標,創新人才培養引進機制;精準發力,推進人才管理體制改革;精準實施,完善人才激勵保障機制;精準管理,加強黨管人才制度建設四大方面對創新龍江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問題進行重點分析與深入思考,提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創新人才培養機制;以人才引進為重點,構建引才用才機制;以服務發展為大局,健全人才流動機制等措施手段。
關鍵詞:人才;體制;機制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11-0104-02
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的實質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競爭的背后,則是以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為主的人才環境的競爭。習近平同志指出:“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環境不好,則人才散、事業衰。”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構建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是提高龍江核心競爭力、奮力走出全面振興發展新路子的必然選擇。
一、精準對標,創新人才培養引進機制
(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1.突出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導向,建立人才培養開發動態調整機制。統籌產業發展和人才培養規劃,加強學科專業、類型、層次、區域綜合布局和動態調整,加快重點行業、重要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的培養,完善產學研用結合的協同育人模式。
2.突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強統籌規劃,開展聯合培訓,完善配套政策,創新技術技能人才教育培訓模式。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依托,職業培訓要以勞動力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發育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實際情況,調整培訓方向和培訓重點,形成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職業技能培訓網絡,加快人才培養基地的建設。
3.突出人才高端引領,建立人才培養長期穩定支持機制。加大高層次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及團隊培養支持力度。統籌推進專業技術領軍人才梯隊建設工程、省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計劃、“龍江學者”支持計劃工程。
4.突出人才投入開發戰略,建立人才開發多元投入機制。加大人才開發投入力度,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完善人才發展投入機制。建立起以政府投入為引導,用人單位投入為主體,個人投入為核心,社會投入為補充的責任分擔的多元投入新機制。
(二)以人才引進為重點,構建引才用才機制
1.完善人才引進方式。實行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加大力度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對龍江急需緊缺的特殊人才,實行特殊政策,實現精準引進。
2.實行“人才綠色通道”。對引進人才創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堅持部門聯動,確保“綠色通道”暢通,提供“一站式”服務。
(三)以服務發展為大局,健全人才流動機制
1.完善人才資源配置機制。依據人才的動態發展和系統的原則,合理調整人才結構和布局。制定充分發揮競爭對人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與宏觀調控職能有機結合的相關政策,建立和完善靈活開放的人才資源調配機制。以黨管人才為前提,以法規制度做保障,做到“流”有正確方向,“動”有法律規章。
2.發揮市場對人才資源配置作用。推進統一規范的人才資源市場體系建設,建立政府宏觀調控、市場主體公平競爭、中介組織提供服務相配套的人才流動配置機制。建立人才合理開發、配置和使用的市場供求機制、科學合理的人才流動價格機制和解除人才后顧之憂的社會保障機制。
3.破除人才流動障礙。打破戶籍、地域、身份、學歷、人事關系等制約,促進人才資源合理流動、有效配置。建立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人才優先落戶制度,為人才跨地區、跨行業、跨體制流動提供便利條件。
4.暢通人才流動渠道。打破條塊分割化、身份藩籬化、分層凝固化,鼓勵人才體制內外有序流動,實現人才跨領域交流。
(四)以優化環境為基礎,拓寬人才成長平臺
1.構筑人才市場共贏平臺。要集政府力量、市場力量和社會力量,整合資源和服務功能,形成公共服務、社會服務、市場服務有機融合的人才服務平臺。形成動態人才信息服務體系,提供雙向對稱的供求信息服務,實現社會化、開放式的人才市場信息和政策共享機制。
2.健全人才中介服務機構。加大人才市場的扶植和資金投入力度,加強與科技、信息、智力等要素有機結合的基礎性人才服務研究;加大開發人事代理、“獵頭”服務、人才規劃、生涯設計、人事咨詢診斷等衍生性服務;加快人才信息網絡建設,建立區域范圍的各層次、各專業人才庫。
二、精準發力,推進人才管理體制改革
(一)突出簡政放權,轉變政府人才管理職能
通過簡政放權,強化政府人才宏觀管理、政策法規制定、公共服務、監督保障等職能。政府人才管理部門由人才、社會資源指令性計劃配置者和直接經營管理者轉變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輔助者、服務者和宏觀調控者。
(二)充分發揮主體,保障用人主體自主權利
充分發揮用人主體在人才培養、吸引和使用中的主導作用,全面落實國有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的用人自主權。創新事業單位編制管理方式,改進事業單位崗位管理模式。
(三)深化公共服務,健全人才管理服務體系
大力發展專業性、行業性人才市場,鼓勵發展高端人才獵頭等專業化服務機構,放寬人才服務業準入限制。積極培育各類專業社會組織和人才中介服務機構。
(四)嚴格依法依規,加強人才管理法制建設
建立人才管理、人才市場管理、人才評價、人事代理、人事爭議仲裁等法規,使人才工作有法可依,確保人才市場配置的規范有序。
三、精準實施,完善人才激勵保障機制
(一)建立人才發展保障機制
將人才發展列為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指標,堅持人才發展與實施重大國家戰略、調整產業布局同步謀劃、同步推進。綜合運用區域、產業政策和財政、稅收杠桿,加大人才資源開發力度。
(二)健全人才創新激勵機制
1.建立相應的薪酬制度和聘用制度。改進、完善獎勵政策和分配制度,形成以收益分配為基礎,以政府獎勵為龍頭,以行業激勵為主體,多層次、覆蓋面廣、時效性強的鼓勵人才創業創新的機制。
2.加強創新成果知識產權保護。探索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可產權化的實現途徑,解決好科技成果和知識產權的所有權、處置權和收益權的三權問題,處理好國家與單位、單位與發明人、權利主體與廣大社會公眾之間的平衡關系。建立更加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3.加大創新人才激勵力度。深化科研院所事業單位改革,推動建立與國際科技管理和人才管理機制接軌的新型科研機構。改革科技人才收入分配制度,施行符合科技創新特點的績效工資制度。
(三)創新人才評價考評機制
1.制定多元化人才評價指標體系。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以群眾和社會為主體、以現實的實踐為基礎、以各類人才的各自特點為前提、科學的社會化的人才評價機制。
2.突出品德、能力和業績評價。堅持德才兼備,注重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人才,克服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等傾向。
3.改進人才評價考核方式。發揮政府、市場、專業組織、用人單位等多元評價主體作用,加快建立科學化、社會化、市場化的人才評價制度。
4.改革職稱制度和職業資格制度。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提高評審科學化水平。突出用人主體在職稱評審中的主導作用,合理界定和下放職稱評審權限。
(四)完善人才選拔任用機制
1.創新人才任用機制。健全人才成長、任用的體制環境,重視專家、學者舉薦制,關心群眾推薦制,注重社會涌現制,關注毛遂自薦制。
2.培育青年優秀人才。破除論資排輩、求全責備等陳舊觀念,抓緊培養造就青年英才。加大教育、科技和其他各類人才工程項目對青年人才培養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對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
四、精準管理,加強黨管人才制度建設
(一)構建黨管人才工作格局
發揮黨委(黨組)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統一領導,切實履行管宏觀、管政策、管協調、管服務職責。各黨委(黨組)要加強對人才工作領導體制和運行機制建設的工作指導和督促檢查,通過調研、座談和督查等方式,掌握機制建設情況,建立健全工作制度。
(二)完善黨管人才考核機制
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把人才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和各部門工作目標責任制。細化考核指標,將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評優、干部評價的重要依據。以考核倒逼工作,積極構建統分結合、上下聯動、部門聯手、協調高效、整體推進的人才工作運行長效機制。
(三)創新黨管人才方式方法
政府要健全工作機制,加強組織協調和分類指導,強化督促檢查和考核評估,增強黨管人才的宏觀統籌力度。在人才培養開發、評價發現、選拔任用、流動配置、激勵保障等方面打出政策“組合拳”。
(四)健全黨管人才制度建設
1.人才工作決策機制制度。成立人才工作領導小組,運用信息軟件和人才信息數據庫等現代手段統計分析各類人才基礎數據、分析發展趨勢,加大人才工作信息收集和反饋。
2.人才工作協調機制制度。定期召開人才工作情況通報會議,及時通報中央和省關于人才工作最新政策,黨委、政府人才工作最新部署以及人才工作的最新動態等內容。
3.人才工作督促落實機制制度。加大人才工作督促檢查,采取年度檢查與日常檢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把中央和省出臺的人才工作方針、政策、制度執行情況,作為檢查重點,通報檢查結果。
(五)加強黨管人才管理服務
建立黨政領導干部直接聯系人才機制,拓寬服務人才的渠道。完善專家決策咨詢制度,暢通建言獻策渠道,充分發揮新型智庫作用,為科學決策提供智力支持。營造尊重人才、鼓勵人才干事業、支持人才干成事業、幫助人才干好事業的社會氛圍。
要實現“人才興省戰略”,必須強化創新人才培養引進機制、推進人才管理體制改革、完善人才激勵保障機制、加強黨管人才制度建設,創造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形成濃厚的識才愛才敬才用才氛圍,從而使存量人才能夠盤活、現有人才能夠穩定、急需人才能夠引進、未來人才能夠成長,讓各路英才大展其才、干事成長、競相奔騰、凝心聚力推動黑龍江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黑龍江人才政策亮點摘編[J].中國人才,2015(1).
[2]王更杰.加強人才環境建設推動區域快速發展[J].理論觀察,2015(1).
[3]張樹俊.促進人才流動體制改革的初步探討[J].貴陽市委黨校學報,2015(4).
[4]劉麗君,徐姍姍.我國人才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5]臧東振.論我國人才環境的創新[J].現代商業,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