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梅
摘 要:貫徹落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滿足大學生成長需求與期待,必須增強高校思政課的吸引力、針對性與親和力。運用學術界關于新媒體新技術與高校思政課融合的研究成果,體現MOOC和“翻轉課堂”理念,進行“專題授課+”的改革探索如下:專題授課瞄準大學生關心的熱點,解答他們的困惑;“線上”MOOC學習適應大學生學習的個性化和選擇性;“線下”答疑輔導針對學生困惑,深化MOOC知識點。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針對性;親和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11-0220-03
增強思政課親和力和針對性服務于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移動互聯網時代,新媒體和智能終端的迅猛發展和普及,使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習方式、接受方式、交流方式等,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客觀上需要高校思政課教師采取更加新穎多元的方式將新媒體新技術應用到教學中,滿足大學生成長的需求和期待,提高“抬頭率”,增強吸引力、針對性和親和力。
一、增強高校思政課針對性與親和力的客觀要求和政策依據
首先,增強思政課親和力和針對性服務于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2016年12月7日至8日,黨中央召開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同時,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會后,教育部黨組迅速組織學習貫徹落實會議和文件精神,提出要打三場戰役,其中包括打一場提高思政課質量和水平的攻堅戰,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把思政課建設作為檢驗高校貫徹落實會議精神成效的試金石。2017年3月,兩會記者招待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立足調研結論,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抬頭率不高,人到了心沒有到,主要可能是“配方”比較陳舊,“工藝”比較粗糙,“包裝”不那么時尚。因此,實現新媒體新技術與高校思政課的有效融合,滿足大學生成長的需求和期待,必須探索增強教學吸引力與親和力的有效途徑。
其次,提高教學的針對性與親和力是增強大學生對思政課“獲得感”的主要途徑。2017年5月11日,教育部黨組審議通過《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年專項工作總體方案》,明確將2017年定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年”,并體現大調研、大提升、大格局“三個突出”,以提升思政課質量和水平,增強大學生獲得感[1]。2017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年度工作會議上,提出“四個一批”:深入一線聽一批思政課;注重示范培育一批品牌課;加強培訓打造一批好老師;認真研究形成一批高水平成果。可見,打贏提升思政課質量和水平的攻堅戰,提升思政課教學親和力和針對性,目的是切實增強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
最后,解決高校思政課存在的共性問題,需要增強教學針對性與親和力。共性問題主要有:授課班額大;相對于學生數量而言,思政課教師數量較少;大學生學習思政課的興趣和動力不足;部分大學生不善于提出問題;缺乏互動交流、提問探討、主動發言的意識、習慣和方法,等等。因此,教學中要在遵循思政課教材要求和培養目標的前提下,瞄準大學生關心的熱點,解答他們的困惑,進行深度解讀,內容設計既密切結合教材體系,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又與學生成長發展實際密切相關的熱點、困惑以及學生關注度高的問題相結合,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堅持問題導向,引發大學生思考,及時了解大學生反饋,帶著學生的問題和困惑設計教學重點,必然有利于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吸引力與親和力。
二、新媒體新技術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合的趨勢及相關研究
MOOC這個術語由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大學一位教授于2008年提出,2011年引發關注。“大規模”“免費”“共享”、開放式、網絡課程是其基本要素和特征,其不同于傳統網絡課程的關鍵點在于其“自主、協作、交互”。2013年初,中國大學開始了MOOC的建設發展[2]。“翻轉課堂”隨著美國人薩爾曼·可汗(SalmanKhan)創立和發展(2004,2007,2010)的“可汗學院”得以全球大規模推廣和應用。2013年初,中國大學開始了MOOC的建設發展。新媒體新技術對高校課程建設、教學理念引發的挑戰與變化成為一種客觀趨勢,也成為高校思政課教學必須面對的問題。
1.理論研究的主要觀點及結論
劉震、曹澤熙(2014)認為基于“慕課”平臺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新渠道和新途徑[3];李梁(2014)提出以問題邏輯的方式,優化“教”與“學”“課內”和“課外”銜接、“線上”與“線下”互聯[4];顧鈺民(2016)從思政課的性質和特點、自身的教學規律、實現教學改革的目標等方面反思了慕課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課改革[5];馬秋麗(2015)認為慕課隱含的意識形態風險和有可能帶來的問題不容忽視[6];徐蓉(2014)提出要更為合理有效地配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資源,運用新技術、新載體[7];李梁(2017)審視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認為需要辨析清楚三個問題:一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與多媒體課件邊界的混淆、二是向技術學習與用技術學習兩種技術觀的沖突、三是教學目標體系中內容、方法和技術的融合觀[8]。
2.實踐探索的總結及成果
關于智能終端和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應用研究,主要表現為研究成果的實踐檢驗和深化發展。主要有兩個發展階段:一是基于PC的網絡輔助教學平臺,應用廣泛的有BlackBoard等;二是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在線課程平臺,如愛課程、學堂在線、超星爾雅、智慧樹等。而在此背景下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改進完善,主要體現為以下幾種形式:MOOC:大規模、在線、開放(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SPOC:校內資源、小規模、專屬在線;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大思政”;“內容為王”,回歸課堂,即技術引領下的智慧課堂(如中成智慧課堂等)[9];VR技術應用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平臺;丁俊萍、佘雙好(2017)在多年教學實踐和探索的基礎上,總結并應用的“多元立體教學模式”[10],等等。當然,縱觀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實踐,不同層次的高校思政課教師都在反思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從整合教學內容、創新授課方式等方面出主意、想辦法,勤實踐、善總結,以增強思政課的針對性與親和力,提高“抬頭率”,增強實效性。
三、以“專題授課+”的立體化教學改革增強思政課針對性與親和力
(一)“專題授課+”的具體做法
1.專題授課瞄準大學生關心的熱點,解答他們的困惑
以“概論課”為例,我們將教材十二章內容整合為十五個專題,每周由一位老師就某一專題進行深度解讀。這十五個專題的內容設計是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變的重要步驟,專題內容涵蓋了“概論課”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教材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總布局、總任務、“四個全面”等重要理論,又與學生成長發展實際密切相關,考慮到熱點、困惑點、關注度、期望值,必然會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2.“線上”MOOC學習適應大學生學習的個性化和選擇性
MOOC資源的開放、共享提高了學習效率,增強了課程開設時空的靈活性。本校引進了武漢大學于2016年9月份在“愛課程網”上線的MOOC《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學生通過注冊并觀看視頻、在線測試、課程作業和討論區同伴互評,增強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這一惠民政策給我們西部高校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在本校組織的一項關于慕課學習的問卷調查中,3239名參與填寫問卷的大學生認為“MOOC的優點”依次為:學習不受時間地點限制(2533,78.2%)、視頻可以反復觀看(2226,68.72%)、學習的選擇性更大(1901,58.69%)、可以增強自學能力(1738,
53.66%)、可以線上互動(1586,48.97%)、學習的個性化更明顯(1417,43.75%)、可以和同學相互探討(1330,41.06%)、其他(365、11.27%)。
3.“線下”答疑輔導針對學生困惑,深化MOOC知識點
利用學校的“網教平臺”,配合教學內容,跟隨教學進度,密切聯系時事熱點,結合學生關注度,在“課程討論區”的“答疑討論”發表新話題,經學生回答和轉發,回收話題記錄,整理學生回復及提問,進行針對性的解答。這一互動過程體現的效果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學生渴望更廣闊的學習視野,希望老師推薦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書籍及影視資料;二是能夠引導學生全面地看問題,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三是引出導學生在思考、尋求解答中查找資料,互相探討中激發思索,把書本、網絡、生活、思考、思索聯系在一起;四是對教師有了更大考驗和更高要求,出現問題中的問題,由這一問題引發開去,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五是引導學生形成方法論和理性判斷,學會用自己的眼光觀察現實、總結和思考。
(二)“專題授課+”增強教學針對性與親和力的表現與意義
1.以問題導向引發學生思考和參與,增強了教學內容的針對性
了解青年大學生的所思所想,是增強教學針對性的前提。以中國夢的專題講授為例,筆者向大學生征集問題如下:“你的個人夢想是什么?”“關于中國夢,你想了解哪些問題?”統計發現大學生具有不同層次的夢想,并且存在約十個方面的困惑和問題:如中國夢能夠實現嗎?如何切實感知和理解中國夢?中國夢與個人夢想的關系是什么?大學生能為中國夢做些什么?中國夢的奮斗目標及追夢歷程是什么?國家富強的標志是什么?“富”和“強”的衡量指標是什么?國家為實現中國夢出臺了哪些措施?實現中國夢面臨哪些困難和問題?中國夢與世界的關系是什么?中國夢是仿效美國夢嗎?這些問題關乎大學生人生和未來,但他們未必進行過深入思考。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語重心長地說:“現在在高校學習的大學生都是20歲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很多人還不到30歲;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時,很多人還不到60歲。也就是說,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你們和千千萬萬青年將全過程參與。”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應該對大學生提出前瞻性的引領。
2.用翔實的數據和學生身邊的生動實例還原理論和邏輯,使教學內容接地氣,增強了教學的親和力
在中國夢專題教學中,將我國的GDP總量、人均GDP進行縱橫比較,講解恩格爾系數、基尼系數、收入分配格局等,進行量化和圖解,在解答大學生關心的宏觀微觀熱點問題的同時,布置了大學生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內容,鼓勵大學生自己制作反映家人及個人實現夢想的視頻或PPT;開展“尋找我身邊的最美大學生”活動;介紹通過艱苦奮斗實現個人夢想的優秀大學畢業生事跡;引導導大學生運用QQ、微博、微信、PPT、攝影、視頻、音頻等方式展示自己家庭、村鎮、街道等小環境的變化發展歷程等等。
教學效果反饋顯示思政課“專題教學+”的吸引力、親和力和針對性大幅提升。通過對1605名聽過中國夢專題的同學調查發現,大學生對專題授課表示贊成和肯定,認為專題授課較好地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和親和力,83.83%的大學生“贊成”,“反對”的只有2.27%,“說不清”的占13.9%。而下圖則表明了大學生對“專題授課”優點的充分肯定。
3.通過理論聯系實際落實了三觀培養
首先,增強了中國夢的感召力。由于教學中將中國夢與大學生身邊奮斗實現中國夢的事例結合在一起,使大學生認識到中國夢是一種鼓舞,與自己有關,聽課后有滿滿的獲得感、希望、信心,體驗到自身與祖國、與時代的關聯。學生在教學反饋中寫道:“在這個專題的學習中,我深刻體會到了國家的強大,感覺到了深深的自豪感。祖國有今天的成績離不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在未來的學習中,我們要努力學習理論知識,不辜負國家對我們的培養,努力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國家有國家的夢,而我們也應該有自己的夢,有夢想,就會有動力,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應該要清醒了,把握當下,擼起袖子,好好努力,為自己的詩和遠方而努力。”通過專題授課,能夠使大學生認識到實現中國夢必須從每個人做起,人生出彩,夢想成真,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大學生是實現中國夢的接力者。
其次,明確了大學生的責任和義務。不少學生通過親身體會談到,聽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專題授課后在責任和使命認識上的提升。學生深刻體會到了中國夢的內涵,理解了中國夢與個人的關系,也為自己的未來更加有信心了。對中國夢有了重新的認識,更清楚地知道了中國夢具體是什么以及中國夢的內涵,中國夢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我們要共同努力去實現。有學生寫道:“理解了中國夢的含義,了解了中國實現中國夢的歷程和中國發生的很多有關中國夢的故事,突然感覺到自己肩負著繼續完成中國夢的責任,意識到自己現在應該努力學習。”“通過這個專題的學習,首先我們應該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樹立一個明確的目標。然后制訂一定的計劃,盡最大的努力去實現它。追夢的旅程固然艱辛,我們也要不畏風雨,勇往直前。”這一效果的實現,是將大學生的人生夢想與祖國和時代聯系在一起,使大學生切身體會到每個人人生出彩、夢想成真、有更多選擇、有更美好生活,與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措施聯系在一起。
最后,專題授課聯系實際,有效增強了教學親和力。在中國夢講授中,以“我的故事及背后的中國夢”講述了幾個不同時代、同一環境下不同人夢想成真的故事,讓學生很容易聯系到自己的夢想,感覺很切身,有利于他們在大學期間合理規劃自己的大學職業生涯,對自己有一個更為清楚的目標。有學生這樣描寫聽課感受:“班里同學反響很好,都說貼近學生的實際,聯系生活,從身邊的人和事讓我們感知中國夢,既不枯燥又深動。而且結合視頻的方式,更形象,更具體,數據詳細,分析一目了然,是一堂很精彩的講座,希望以后還能聽到這樣的課。”“通過這次學習使我意識到我們自己也應該有自己的目標和夢想,應該去充實我們的大學生活,不要讓我們的大學生活變得那么乏味枯燥。”正因為教學內容密切聯系實際,才讓大學生產生共鳴,深刻思考人生夢想實現的內外部條件,其針對性、親和力、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
當然,我們的嘗試和實踐中還有不少問題,如知識性與價值性的結合、意識形態立場和學理依據的科學性、如何滿足大學生學習需求的層次性和個性化等等,有待于在實踐中加以深化,更好地解決高校思政課“缺乏針對性和親和力,難以滿足學生的成長和社會的期待”的短板。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確定2017年為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年[N].光明日報,2017-05-12.
[2]宋姝穎.中美“慕課”發展綜述及未來展望[J].今傳媒,2016(3):124-126.
[3]劉震,曹澤熙.“慕課”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挑戰和機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11):57-61.
[4]李梁.“慕課”視域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12):68-71.
[5]顧鈺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慕課熱”以后的“冷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1):115-122.
[6]馬秋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引入慕課的風險及規避策略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3):123-126.
[7]徐蓉.慕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生態的優化[J].思想理論教育,2014(5):58-62.
[8]李梁.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融合的若干問題辨析[J].思想理論教育,2017(2).
[9]沈震.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新媒體新技術相融合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7(3).
[10]丁俊萍,佘雙好.思政課多元立體教學模式探索[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