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麗萍
【摘 要】近年來,我國的居民收入基尼系數有所下降,但貧富差距仍舊懸殊,最為明顯的除了城鄉差距,還有地區差距。我國欠發達區域往往處于偏遠的農村,農戶進行農業生產往往收入甚微,僅能維持基本生活。雖說進入了新時代,但他們也只能選擇活在傳統當中,因為他們缺少資金,無法創新,無法利用現代科技。隨著土地流轉和農戶分化的加快,小額農貸已經滿足不了農戶的資金需求。目前,學術界對農村金融問題有所探討,但討論的范圍太廣,少有人集中于一個區域主體進行深入研究,因此,本篇文章將單獨從欠發達地區農戶這一區域主體出發,進行融資問題的深入分析。
【關鍵詞】融資模式;農貸市場;財政支農
了解農戶融資的前提是明確農戶金融需求,農村金融需求細分為農戶金融需求,中小企業金融需求和農村政府金融需求(張琴,2006)。農戶金融需求根據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發達地區的農業主攻發展,資金需求大;中等發達地區的農業看中生產,資金需求分散;欠發達地區的農業著眼生活,資金需求極為分散,臨時應急性強。農戶金融需求特點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農戶融資困難。本篇文章就此為出發點,在分析融資困難原因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試圖緩解我國欠發達地區農業發展的資金短缺問題。
一、我國欠發達地區農戶融資困難的原因
(一)欠發達地區的農貸市場不完善
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東部地區發達,東北部和中西部地區落后。2005年東部地區GDP占全國的比重為55%,中部占19%,西部占17%,東北部占9%。淪為欠發達地區的東北部和中西部的農貸市場也遠遠落后于東部地區,由于經濟水平的限制,欠發達地區的農貸市場存在分割趨勢,信息不完全問題更為嚴重,農戶缺少抵押物,借貸風險也相對較高。
(二)財政支農比重過低
一般發展中國家農村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在10%左右,而我國僅為3%。農業財政支出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僅為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的1/3至1/2。農業財政支出比重偏低,勢必導致農村基礎公共設施落后,保障體系不健全。農戶儲備資金少,收入不穩定,償還能力弱,借貸風險高,融資困難加劇。
(三)融資模式過于傳統,創新力度不夠
我國在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戶小額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是傳統的融資模式,信貸規模小,交易成本高,弊端顯而易見,但卻未進行大膽創新。原因之一在于農戶本身的保守性,不敢輕易嘗試股票債券等高風險投資。原因之二在于政府對民間信貸管得過緊,一方面為了保護農戶的利益,另一方面則是為了保證官方的權威,便于管理,維持秩序。
二、解決欠發達地區融資困境的措施
(一)完善欠發達地區農貸市場的配給手段
要緩解欠發達地區農村金融市場的信貸配給,需要完善農村財產權利體系,進行抵押制度改革和利率制度改革,構建風險保障體系和競爭機制(楊海燕,2010)。農村財產權利主要包括經濟收益權,社會管理權和社會福利權。農戶最直接的財產就是土地,在國家進行城市化建設時,必須考慮農戶的財產權利,堅持“占誰補誰”的原則。
(二)提高財政支農比重
我國財政支農比重必須提高。其一,是由于我國當前農業生產效率低下,產出波動大,需求變動小;其二,是因為我國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階段,城市與鄉村協調發展是必由之路。農業發展見效慢,投資大,風險高,農戶和中小企業難以承擔較大損失,只能通過政府出資。而原有的財政支農比重過小,很難支撐農業的后續發展。
(三)促進農業信托模式標準化
農業信托是指信托以專業理財優勢和資本運用技能,在農村金融市場開拓適合自身發展的業務,為委托人獲取收益的同時,搭建資金募集平臺,將資金以信托貸款、股權等方式應用于農業領域的融資方式(張少明,2013)。當前,我國金融市場活躍,但資金很少流入農業領域,依靠農業信托門檻低,融資快的優勢,就可進一步擴大農業的籌資渠道,緩解融資難題。
(四)延長農業產業鏈,全方位動員多個主體
目前,我國在黑龍江省五里明鎮成功探索出一種新型農業融資模式,即“五里明模式”,將公司,合作社,農戶,銀行,信托,政府,科研機構連為一體,七者共擔風險,共享收益。截至2011年2月末,農江銀行累計發放貸款2000余萬元,土地經營面積由2008年的1萬畝擴大到7萬余畝,農民每畝純收入增加300余元,每畝糧食增產600斤,為肇東中糧公司穩定糧源5萬噸(劉西川,程恩江,2013)。可見延長農業產業鏈確實收益頗豐,但我國目前仍未普及,僅單純依靠政府,合作社和農戶自身是不夠的,只有動員各個主體,齊頭并進,才能真正解決農業融資難題,實現共贏。
【參考文獻】
[1]張琴,趙丙奇.從農村金融需求的視角看農村金融改革.軟科學.2006(2):88-100
[2]楊海燕.欠發達地區農村金融市場信貸配給分析.西南民族大學(人文社科版).2010,31(8):151-155
[3]張少明.我國農村信托融資模式研究.蘭州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