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慶文
【摘 要】早在2012年的時候,我國就通過對民事訴訟法的修改,引入了公益訴訟制度這一概念,將公益訴訟劃分到了立法的范圍之內,不僅滿足我國法治社會構建所提出的要求,也給公益訴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希望。公益訴訟制度,不僅可以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同時也可以對公有資產以及社會公共的利益進行維護,是一種十分有效公共利益保護手段。因此,本文針對新民事訴訟法下的公益訴訟制度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分析,從公益訴訟的概念入手,提出了在新民事訴訟法規定之下的公益訴訟制度的意義,為日后研究公益訴訟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新民事訴訟法;公益訴訟;制度;意義
一、公益訴訟的概念
古羅馬是公益訴訟的發源地,同私益訴訟相比,公益訴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指的是對社會上公共的利益進行保護而產生的訴訟,除了法律之中有特別的規定之外,任何一個市民都可以提起公益訴訟。對于公益訴訟來說,它主要的目的是對社會的公共利益進行保護,是私益訴訟的一個相對概念,在我國新民事訴訟法中的第55條中規定了:“對社會環境進行物質污染或是侵犯了眾多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等有損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定的機關或是相關的組織就可以針對這一情況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從這一內容我們可以看出,在我國的公益訴訟之中,它保護的主要對象就是社會的公共利益,是以社會公共利益的名義向法院提出訴訟,從而由法院對違法者追究一定的法律責任,雖然在新民事訴訟法中,對于公益訴訟的規定較為概括,而且對于公益訴訟概念的界定以及相關的權益和資格,還有公益訴訟受理的范圍等方面,仍然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可是新民事訴訟法下的公益訴訟,還是為公益事業帶來了巨大的希望,為我國社會生活的發展也提供了重大的意義。
二、新民事訴訟法下公益訴訟制度的意義
對于公共訴訟來說,社會公正目標的具體體現就是它所擁有的現實意義。如今,社會上一些不公平的情況屢有發生,而我國正處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期,要想從真正意義上實現社會的公平和平等,就必須要對社會弱勢群體加以關注。也就是羅爾斯在第二正義原則中的第一條所提出的內容,應該要保障和實現最少受惠者的最大權益。要想保證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就必須要保障弱勢群體的權益,而公益訴訟是維護弱勢群體權益的一個最為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它與弱勢群體兩者之間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在我國的《民事訴訟法》中的第二條內容中規定了:“民事訴訟,主要是對當事人的訴訟權利進行維護,通過人民法院對事實加以查明,運用法律的手段對案件進行公平公正的審理,從而解決社會的糾紛,維護社會秩序,體現社會的公平和公正。”北京大學的法學院黨委書記,潘劍峰教授曾經說過:“只有通過建立公益訴訟的程序,才可以對公共的利益實施更好的保護。”然而,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國的社會上頻繁爆發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事故,公益訴訟制度不僅可以對公共的利益進行危害,同時也可以保障公共利益在受到侵害的同時防止損害的進一步擴散,通過建立公共訴訟的方法,不僅可以對社會起到一個監督的作用,同時也可以為社會公平公正的維護起到一個十分重大的意義。新民事訴訟法下的公益訴訟制度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的幾個方面。
(一)為保護國有資產提供有利條件
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說,發展的最根本的內容就是國家所具有的國有資產,國有資產也可以保障國家能夠得以正常的運行和發展,在我國的國有資產之中,國民經濟占據了較大的比例,也占據了一定的優勢地位,可是我國國有資產的流失速度卻是十分的驚人,隨著近幾年以來有損國家經濟利益的案件頻繁的爆發,根據我國的國有資產管理局的統計和預測,最近幾年以來,我國的國有資產流失的速度逐步提升,以6%的速度進行流失,也就是說,平均每一天我國都會流失上億元的資產,可是這些資產的流失卻由于種種原因的限制,并沒有任何人提出對它的流失進行權益的保護,因此,資產的流失就無法通過司法的程序來進行統一的管轄和監督,而新民事訴訟法下的公益訴訟制度卻給我國國有資產的流失帶來了巨大的希望,同時也為國有資產流失的相關案件的辦理提供了一個可靠的法律基礎,從一定程度上為我國法律制度的漏洞進行了彌補和健全,如此便為我國國有資產的保護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基礎,也對我國的國有資產進行了維護。
(二)為環境保護、節約資源提供有利條件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有個別的企業或是個別的人員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對環境展開的肆無忌憚的破壞,使我們的生態環境遭到了污染,侵犯了其他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同時也損害了社會的公共利益。例如,渤海溢油事件等等。而公益訴訟的權利,為人民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帶來了希望的曙光,通過公益訴訟的方式,不僅可以對侵害他人權益的個人和企業造成一定的打擊,同時也可以使我們拿起法律的武器,對自身的合法權益進行維護,這也就意味著為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三)為維護消費者權益,保障市場秩序穩定提供有利條件
最近幾年以來,假冒商品虛假廣告以及欺詐性的商品等事件頻繁的發生,對消費者的權益產生了一定的侵害,而且這些事件往往受害的消費者具有一定的群體性,大多數都是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權益進行了侵占,例如,早在先前爆發的三鹿奶粉事件,不僅對消費者的權益造成了一定的損害,同時也危害到了社會的公共利益,然而目前來看,我國的政府對于消費者的權益保護,除了實施的一些監督和投訴工作之外,并沒有展開實質性的受理,這就導致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往往不能夠得到應有的精神賠償和經濟賠償。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那些傷害消費者權益的公司和企業,他們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來聘請優秀的律師,而且這些律師也有豐富的經驗來處理這一類的糾紛,相對這些經濟團體來說,消費者就處于一個弱勢的地位之中,最后的結果就是,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僅受到了侵害,而且也沒有獲得應有的賠償。然而,隨著新民事訴訟法下公益訴訟制度的確立,它不僅給消費者維護自身權益帶來了一定的曙光,也為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的維護提供了一個可靠的保障,在消費者的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消費者就可以,通過法律的規定向有關的部門提出訴訟,如此不僅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進行了維護,也確保了市場的秩序,保障了經濟市場能夠健康穩定的發展。
三、總結
民事訴訟法下公益訴訟制度的確立,標志著我國在構建民主法治和諧社會的道路上,又取得了一個突飛猛進的進展,公益訴訟制度的確立,不僅可以對社會上每一個個體的利益進行維護,同時也可以保障社會公共的利益,為我國走可持續發展的科學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祝芬. 我國環境訴訟原告資格研究[D], 中國政法大學, 2014(3).
[2]湯維建. 公益訴訟的主體資格[J]. 中國審判新聞月刊, 2012(76).
[3]齊樹潔,蘇婷婷. 公益訴訟與當事人適格之擴張[J]. 現代法學, 2015(5).
[4]廖中洪. 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若干問題研究[J]. 現代法學, 2013(3).
[5]葉明. 公益訴訟的局限及其發展的困難--對建立新型經濟訴訟的幾點思考[J]. 現代法學,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