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宜笑
【摘 要】在明確違約損害賠償的實際范圍時,可預見因素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指標,而且國際上的合同法立法都已經采用該指標。當然,該指標在我國合同法中也有相同的作用,但是鑒于違約損害賠償比較難以處理,因而具有非常顯著的復雜性,也導致可預見因素在具體的應用中并沒有實現一致性。可預見因素最初起源于法國的民法典,美國、英國和法國在明確可預見因素中受到法國法典的影響。而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其與法國的民法典逐步顯現出差異。文章首先概述違約損害賠償的基本組成和可預見因素的具體內容,然后分析可預見因素遵從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違約賠償;可預見因素;賠償損失范圍
一、簡述違約損害賠償的基本組成
針對違約損害賠償問題的基本組成問題,往往分為兩個方面的內容。
1.劃分違約賠償責任必須滿足四個條件
第一,在明確違約損害賠償責任時,必須滿足以下四個條件:出現違約損害賠償問題的原因在于債務人不能夠認真履行相關債務,因此從法律的角度追究他應該承擔的責任。換句話說,由于債務人不能夠遵守約定,從而導致債權人的權益受到侵害,兩者之間原有的合同債務關系將會發生轉化,由合同債務轉變為損害賠償債務。違約責任的形式非常多,而損害賠償就是其中之一,但是損害賠償也有很多種類型,例如:合同無效、合同撤銷等引起的違約損害賠償問題,這種因素造成的違約賠償與合同債務所引發的損害賠償存在極大的差別,后者只能夠以有效的合約為基礎,提出賠償請求。也可以理解為,劃定違約賠償責任的必要條件就是合同在有效期之內;損害賠償產生的原因是債務人出現不遵守合約條款的行為,而這種行為導致債權人的經濟利益受到侵害,也就是其違約造成另一方當事人產生了損失,而這一結果包括兩個方面的損失,即:現有利益與可得利益;當事人由于受到侵害所造成的財產和權益損失和違約行為存在非常密切的聯系,同時兩者之間也存在因果聯系,前者是結果,后者是原因;無論違約人是否造成了過錯,都應該按照相關法律條例給予受害人一定的賠償。
2.明確損失賠償的的具體范圍依據
賠償依據包括三個方面,一個是從法律的角度,明確違約方所應該賠償的具體范圍;一個是從雙方當事人合約規定的角度;還有一個以賠償原則為基礎,違約方賠償另一方當事人的全部損失,包括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兩種,但是要注意的是,需以賠償原則為基礎進行損失范圍劃分的賠償,使同時滿足法律的規定和雙方當事人的約定。
針對我國當前《合同法》中明確違約方賠償所需要遵循的原則方面,我們必須認識到該條例并不存在懲罰性,只是要求違約方賠償相應的損失。但是有一個例外的情況,即《消法》中的第四十九條規定,如果經營者所銷售的商品或者服務,屬于欺騙消費者的行為,經營者必須按照消費者的要求賠償相應的損失,而且增加部分損失賠償必須為消費者購買商品或者服務價格的一倍。但是賠償的金額已經高出消費者的實際購買金額,也就是消費的實際損失,因此該條例存在懲罰性。
二、可預見因素的基本內容
1.明確可預見主體的依據
現階段,各個國家的法律都規定預見主體就是合同的違約方,而且我國合同法的規定與之相同。但是應該以什么樣的標準判斷違約方為預見主體,通常情況下包括客觀依據和主觀依據兩個方面。
2.可預見的期限與具體范圍
法律規定,賠償的可預見期限通常是合同簽訂的時間。我國合同法也有相應的規定,如此規定的原因在于,簽訂合同的過程中,雙方當事人已經充分了解當時的實際情況,并對今后所需要承擔的風險進行合理分配。但是當事人所需要承擔的責任是不包括在合約之內的后果,也就是其中一方當事人不遵守合同的基本原則和精神。在合同簽訂之后,產生的突發事件對另一方當事人的財產權益造成侵害,但是另一方當事人沒有提前做出防范的時間,這是一種非常不公平的違約行為。各學者對于可預見的具體范圍存在較大的爭議,但是有兩種比較典型的說法,第一,只明確可預見損害的種類,但是不考慮所造成損害的程度;第二,需要同時預見損害的種類和程度,相比之下,前者的觀點更為合理化。
3.精神損失問題
在預見損失賠償的范圍時,精神損失是否應該包含于合理的預見范圍內。針對這一問題,合同法中也給出明確的規定。損失賠償通常指的是經濟方面造成的損失,在明確違約方所應該承擔的責任時,從原則的角度來講,無需賠償其精神方面的損失。
三、可預見因素遵循的理論依據
可預見因素所遵循的理論依據包括四個方面,即:意思自治原則;降低交易風險出現的概率,維護正義與公平;可預見性因素在各國立法中的制定以及有效激勵合約雙方的政策選擇。第一,意思自治原則指的是雙方簽訂的合同是從自身意愿出發擬定的,如果合同只是按照其中一方當事人的意愿所擬定的,那么另一方只能夠按照前者的意愿接受相關條款的約束,并且所應該承擔的責任也在擬定合同方的意愿之內。第二,降低交易風險出現的可能性,合同法立法的目的在于保障安全有序的交易環境和交易秩序,合同的內容一般只需要雙方當事人了解,但是一方當事人往往不知道合作伙伴與他人簽訂的合約內容,如果自身出現違背合約內容的行為,那么所造成的損害往往是無法預估的,如果由其承擔所有的損失,那么必然會導致違約方承擔的責任過大,合同法在為合約當事人提供救濟的情況下,還應該適當降低風險出現的可能性。
四、結束語
現階段,我國合同法對可預見因素做出了非常明確的劃分,但是針對劃定違約賠償范圍方面的實踐經驗比較欠缺,而且沒有形成一致的劃分依據。除了需要加快完善違約損害的賠償標準,還應該借鑒國外在違約損害賠償的實踐經驗,逐步增強我國在該方面的司法實踐。
【參考文獻】
[1]黃文秀. 論我國關于涉外消費者合同法律適用之規定[D].華中師范大學,2017.
[2]羅慧敏.合同法中的可預見性規則及在我國的具體應用[J].法制與社會,2012(03):251-252+257.
[3]劉敏敏.論涉外產品責任法律適用制度的國際發展趨勢[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7(06):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