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源
【摘 要】隨著全球化進程不斷推進,外貿企業的經營模式不斷變化,跨境電商逐漸成為一種趨勢。近年來,跨境電商不斷發展,平均增速達30%,是一般外貿增速的5倍。在這種形勢下,高職教師應基于跨境電商的發展方向,通過指導學生進行創業,鼓勵學生開展跨境電商實踐,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關鍵詞】跨境電子商務平臺;校企合作指導;學生;創業路徑
引言:
傳統校企合作指導學生創業的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例如學生合作能力較弱、就業指導與實際社會需求不相符等。基于這種現狀,國際貿易和電子商務等專業教師應積極探尋解決方案,以跨境電商平臺為基礎,指導學生完成創業,進而降低學生創業風險,實現學校與企業之間的無縫對接和資源整合。
一、傳統校企合作與學生創業之間存在的弊端
(一)校方對校企合作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高職院校籌備資金的能力有限,教育經費短缺,是造成學校和老師參與積極性受挫的主要原因之一。對于學生而言,現階段的教育,仍然以被動式為主,難以培養和開拓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企業和學校普遍認為學生的頂崗勞動能力不夠,因此也不給學生相應的報酬,最終導致學生的積極性下降。目前我國重視理論教學忽視實操能力的現象依舊嚴重,校企合作流于表面,而對于人才市場的需求把握不準確,導致教育勞動力的輸出不適合經濟社會的發展。
(二)大學生創業的綜合素質較低
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動手能力差、實踐機會少是當前我國各大院校學生的突出問題,尤其是以職業教育為主的高職院校。由于我國當代教育體制和傳統觀念的原因,我國大學生一般都是在學校和家庭的督促和支持下,遵從固化模式的教育過程,循序漸進的進行升學,這從客觀上造成了現在的大學生和社會的接觸越來越少,同時也讓他們在主觀上認為只要讀好書能升學就有出路,卻對社會現實了解甚少。因此,造成了很多大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差,經受的磨煉和挫折也少,導致應對各種困難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
(三)缺乏創業資金和人脈資源
我國大學生上學期間的費用,都來源于家庭,學生本人基本沒有任何資金,更沒有相應的抵押和擔保資產。而對于創業者來說,風險投資在我國目前還存在很多的漏洞,所以風投公司很難信任大學生。除此之外,大學生創業缺少有效合適的創業項目以及創業平臺作為支持,也欠缺一定的人脈資源。基于這種現狀,無論在自籌資金,還是尋求融資貸款方面,都沒有任何優勢可言,而在創業初期,初始啟動資金和運行資金尤為重要。因此,許多大學生創業失敗的原因也在于此。
二、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的創業可行性
(一)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契機
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趨勢下,我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將持續高速發展。2016年我國跨境電商的交易規模為6.7萬億元,同比增長24.1%。在2012~2016年期間,CAGR達33.6%。預計2017~2020年,跨境電商行業還將維持15.7%的年均復合增速,且2020年將達到12萬億的規模。跨境電商的成長主要來自對于傳統貿易市場的替代,從交易額占進出口貿易比例來看,我國跨境電商滲透率逐年攀升,從2008年的4.0%上升至2016年的27.5%,預計至2020年,增速將達到37.6%。毫無疑問,跨境電商的發展勢頭非常迅猛,大學生創業應該緊緊抓住這個機會,順勢而為,才能事半功倍。
(二)國家政策的導向作用和支持力度
隨著國家對外貿易政策的逐步開放和擴展,我們在精耕細作傳統貿易的基礎上,應該不斷發展新型的對外貿易渠道和途徑,跨境電商就是其中最好的模式之一。國家對于出口創匯,改善就業的跨境電商產業,一直是以鼓勵和支持的積極政策為主,并且不斷出臺相關指導政策和意見,促進跨境電商的良性發展。中國是制造業大國,我們極具競爭優勢,大量質優價廉的產品急需出口,通過跨境電商平臺,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推銷我們的產品,這是最有效的渠道。大學生創業應當借助政策的東風作用,結合自身的創業優勢,方能增加成功率。
(三)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的創業優勢
跨境電商平臺具有可操作性強、風險小、收益高、成本低等優勢。在傳統模式下,商貿活動需要大量人員參與,跨境電商能夠能夠有效避免這一問題,同時能夠減少各國的分支機構,從而降低了海外辦公支出、交通和住宿費;利用網絡開展網絡營銷,可以顯著提高營銷成本的投入產出效率,繞開利用傳統電視、廣播、報紙和雜志進行國際市場營銷的巨額開支門檻;突破了地理位置的局限,有利于在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尋找商業伙伴;采用智能化管理模式,將顧客需求與企業產品研發、生產和庫存管理有機結合起來,從而降低各項運營成本,提高準確性和經濟效益。這對于大學生創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三、基于跨境電子商務平臺下校企合作指導學生創業路徑建議
(一)以跨境電商平臺為依托促進學生創業
當前,跨境電商平臺主要有三大,分別是亞馬遜(Amazon)、速賣通(AliExpress)、eBay。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選取其中之一為重點教學和銜接平臺,利用平臺進行校企結合指導學生創業。因此,高職院校可以鼓勵學生結合自身興趣,通過學習平臺基本實操技能,應用平臺進行初次創業。另外,高職院校可以構建多樣化的跨境電商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出臺有利于大學生開展創業活動的政策措施和激勵機制,積極探索“實踐基地+學生”、“企業+學生”、“項目+學生”等創業實踐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業實踐經驗,熟悉企業運作模式,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
(二)完善高校相關技術培訓和崗位實訓教育體系
首先,通過技術培訓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內容。有效的技術培訓對企業的工作過程進行針對性描述,引導學生明白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偏差以及兩者的相互作用,讓學生認識到加強理論學習,是為了更好地實踐,成熟的實踐是以理論作為基礎的;再則,通過崗位實訓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企業的實踐工作中去,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崗位實踐所需要用到的技能,逐漸發現自身專業能力的短板,然后將所學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實現自我能力的提升。
(三)構建政府、企業、高校三方共贏的合作框架體系
政府應當鼓勵企業成為高校的實習實訓基地,對這類企業給予財政補貼或稅收減免。由政府牽頭組織高校、科研單位、企業組成“大學生創業指導協會”的公益性組織,幫助對大學生的創業企業進行可行性分析和指導,對大學生的創業企業提供管理咨詢、技術支持。政府可以推動企業與高校采用合作培養、訂單式培養、高級培訓班等方式,加快培養適合企業需求的跨境電子商務人才。作為企業,可以通過設立“點對點”的校外實訓基地,完全根據企業崗位需求招攬和培養自己需要的跨境電子商務人才,這樣有利于縮短對新進員工的訓練期,降低人力資源成本,幫助企業做好人才儲備。通過三方的共同推動作用,必然可以構建一套行之有效地合作機制,實現多方共贏。
四、結語
總而言之,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很大變化,也給學校的教學方式帶來一定的影響。這種形勢下,各大院校應緊跟時代潮流,在跨境電商平臺下,指導學生進行創業,全面提升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各大院校教師應從建立創業平臺、完善創業制度等方面入手,為學生創業保駕護航,提升學生創業的成功率。
【參考文獻】
[1]劉新坤,鄧偉蓉,龔夢晨.地方院校外語類學生開展跨境電子商務的實踐與思考——以宜春學院為例[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6(10):42-46.
[2]賴雪花.中職商務英語專業跨境電子商務方向“校企互贏”雙元育人模式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5(29):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