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璐 伍蓉 王麗君 李紫瀅
【摘 要】學前兒童的經濟素養教育屬于幼兒園社會領域教育的內容,培養學前兒童的經濟素養,有利于兒童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和人生價值觀,對兒童的終身發展也是必要的。本文分析了開展學前兒童經濟素養教育的現狀、可能性與必要性,提出了提高學前兒童經濟素養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學前兒童;經濟素養;教育
一、學前兒童經濟素養教育的現狀
國外經濟學家與心理學家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了針對學前兒童經濟素養教育進行理論研究,80年代得到廣泛關注。英國、美國、日本、法國都有非常好的家庭理財教育。美國開發了完備的學校理財教育體系,明確要求兒童達到理財目標:3歲能夠辨認硬幣和美元紙幣;5歲知道錢是怎么來的,6歲開始學習攢錢,8歲可以通過做額外工作賺錢,知道把錢存到儲蓄賬戶里,9歲能夠制定簡單的一周開銷計劃,購物時知道比較價格。日本對兒童的金錢教育尤為重視,教育兒童要既懂得金錢的價值,又懂得用錢的方法,并且知道金錢的局限。新加坡則倡導“節儉和儲蓄是美德”的金錢教育理念。
而在我國,學前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通常將社會領域教育狹義地理解為兒童的“社會性教育”,側重于學前兒童的同伴關系、親社會行為等方面的研究。多數家長和幼兒園老師都忽視了對學前兒童的經濟素養教育,幼兒園缺乏有關經濟素養教育的課程內容;幼兒教師不具備相應的經濟學理念,未掌握開展經濟素養教育的方法;家長對開展經濟素養教育的認可度不高,即使有一部分家長具有經濟教育的觀念并付諸行動,也往往方法單一,不具有科學性和系統性。這也就導致了我國大多數學前兒童在金錢問題上通常都是由家長做主,每年的壓歲錢也都以“年齡太小”為理由,被拒絕兒童自己保存,平時更是兒童需要什么時,由家長代替購買。
二、開展學前兒童經濟素養教育的可能性
兒童大腦發展的依據:人的心理是隨腦的發育而逐漸發展的,兒童時期是大腦神經元聯結最為旺盛時期。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腦的生長發育很快,神經細胞分支增多增長,神經纖維也形成髓鞘,腦重增加,3歲兒童的腦容量接近成人的75%,7歲兒童的腦容量基本上接近于成人。與此相應,兒童的心理水平也日趨提高。學前教育階段是個體抽象思維萌芽和復雜行為形成的關鍵時期。利用這一關鍵時期,對學前兒童開展相應的經濟素養教育是可行的。
兒童心理發展的依據: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可以將兒童對金錢認知的發展可以分成三個主要的階段:第一個階段(3~4歲)發生在前運算階段的開始,這一階段的幼兒已經能夠把金錢與其他實物分開,但僅僅把金錢視為玩具。第二階段(4~10歲)發生在前運算階段的后期和具體運算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能夠理解一些與金錢有關的孤立的概念。4~5歲幼兒可以理解金錢的總體概念,但還不能說出金錢的面值,隨著認知的發展他們能夠對金錢進行分類,知道哪些價值高哪些價值較低。6、7歲的兒童已經能夠理解金錢交易的功能,對金錢的認知進入了快速發展期,這與他們數學能力的增長是緊密聯系的。第三個階段從11歲開始,發生在形式運算階段。兒童對金錢開始有了充分的了解,開始理解交易之間的關系。
三、開展學前兒童經濟素養教育的必要性
經濟活動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極為普遍,經濟發展是當今全球的主題,經濟素養也是現代人類社會基本素質的一部分,在我國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學前兒童也開始越來越多地接觸經濟現象。
在兒童早期開展經濟素養教育,可以幫助兒童理解怎樣賺錢,怎樣花錢,樹立正確的消費觀,而且能夠引導兒童學會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來滿足自身的各種合理需求,從而不斷提高兒童的判斷能力、操作能力以及經濟決策能力。并且兒童可以能夠借助數的概念理解金錢的面值,甚至在金錢消費中可以運用簡單的數學運算。因此,對學前兒童進行金錢教育不僅在認知上具有可行性,而且對于兒童的數學思維發展而言也是有利的。
四、開展學前兒童經濟素養教育的途徑
(一)在家庭中進行經濟素養教育
1.家長要重視對兒童的經濟素養教育,增強認可度。家長要意識到經濟素養教育對兒童的重要性。
2.要為兒童樹立榜樣形象。學前兒童模仿性強,在教育兒童前,家長自身要樹立正確的金錢觀,避免在兒童面前發生金錢方面的沖突,對待金錢的態度和談話也要利于兒童形成積極的金錢價值觀。
3.將經濟素養教育滲透到生活當中。家長可以給兒童準備一個儲存罐,把零錢放在里面,定期清點,養成儲蓄的習慣;引導兒童參與家庭購物中,幫助兒童辨認錢幣,待兒童有了數的概念后進行簡單的計算。同時教會他們學習預算,讓他們自己支配手中的錢,有目的的消費,形成正確的消費方式;定期發放零用錢,并嚴格執行約定時間到才給下一次的零用錢。讓孩子學習在固定時間內分配金錢消費之外,也可訓練孩子的用錢能力;培養記賬習慣,父母向兒童示范記錄未來一星期所需的花費,然后逐日補上額外支出項目,慢慢養成小孩記賬的習慣;開設銀行戶口,為建立孩子“自己的錢”的觀念,父母可以為孩子在銀行開立單獨賬戶。此外,當父母到銀行辦事時,也應把孩子一起帶去進行機會教育,讓孩子了解銀行作業流程、ATM功能等等。
(二)在幼兒園中進行經濟素養教育
1.制定相關的教學計劃,開展與經濟素養有關的主題活動。例如開展“超市購物守規矩”的主題活動中,教師可以設置模擬超市,提供孩子們喜歡的圖書、玩具、食品、小額紙幣和硬幣、模擬收款機和取款機等材料,讓孩子們在“買”和“賣”的活動過程中理解商品的價值、貨幣的使用、貨幣與商品的關系、貨幣的等額兌換等。應該說,社會領域的綜合主題活動是對學前兒童進行經濟素養教育的最佳途徑。
2.結合親子、同伴關系開展經濟素養教育。幼兒園的經濟素質教育應重視與家長的交流和配合,幼兒園可以定期開展金錢教育的講座,引起家長的廣泛支持和認可,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了解學前兒童對金錢的認知發展狀況。同伴交往對學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也尤為重要,因此,在金錢教育中,教師應當注重使學前兒童學會彼此幫助,使他們體驗其中的快樂,也使兒童在活動中認識金錢的價值,更要讓孩子感受到分享和助人得來的快樂比金錢給予的快樂更有意義。
(三)在社會環境中進行經濟素養教育
1.建立兒童經濟素養教育機構。在機構中開辟課外研學課程,為兒童創建課外理財模擬體活動。例如建立職業模擬體驗館,孩子可以通過選擇職業打工,掙得特定的一種貨幣,懂得金錢與勞動的關系,學會珍惜。該機構還可以聯合銀行服務機構,邀請銀行各部門經理分期擔任授課教師,開辟專業理財實踐課堂,幫助兒童理解金錢含義,從而彌補幼兒園老師經濟學水平的不足。
2.出版發行兒童財經讀物。根據學前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與認知發展規律,結合兒童的閱讀心理和閱讀習慣,在內容上用故事和兒童性語言幫助兒童從爸爸那里學習我們花的錢是從哪里來的,什么是單位時間收入,從媽媽那里學習列購物清單,網上購物等,做到實用性與趣味性結合,既能讓兒童培養經濟素養,又能享受閱讀樂趣。
【參考文獻】
[1]程秀蘭,余瑤.學前兒童經濟素養教育:價值、內容與途徑[J].學前教育課程與教學,2017(3)
[2]何平,林泳海,朱海青.早期兒童錢幣認知的發展研究[J].渝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4(19):121-125.
[3]李燦燦,林泳海.學前兒童金錢教育的可行性及建議 [J].教育·心理,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