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圍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主題,在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理論,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理論指引和實踐導航。本文正是基于此,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內涵、實踐基礎和時代背景出發,探尋其內在的理論源流,以期做好學懂、弄通、做實的工作。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源流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偉大實踐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問題導向,從治國理政各個方面的重大基本問題出發,堅持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接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重要觀點、重大戰略、重大舉措,形成了內涵豐富、思想深刻、體系完整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境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任何理論的形成,都有其深刻的理論淵源與實踐基礎。要深入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必須從其理論源流出發,探尋其形成和發展的理論來源,才能更好地把握其理論價值和精神實質,明確其時代品格和內容體系,為更好地學懂、弄通、做實這一思想奠定思想認識基礎,形成長期堅持并不斷發展這一思想的行動自覺。本文正是基于此,從歷史、理論和實踐的維度,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源和流進行深入分析,以期準確把握這一思想形成的理論基礎。
一、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靈活運用
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主要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涵蓋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內容,是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理論,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的必然趨勢,目標指向于一點,就是為人類謀求解放。學習和繼承馬克思主義,主要圍繞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展開,正如恩格斯所言:“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所使用的方法”。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在中國落地生根、開枝散葉、發展創新,根本在于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的靈活運用,聚焦到一點,就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堅持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精髓的前提下,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一系列富有指導意義的理論,不斷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守人民立場,圍繞如何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理論主題,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自然、社會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新認識,不斷豐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始終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尤其是對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活學活用,進而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理論創見性和實踐性的新思想、新論斷,不斷開創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新成果的繼承發展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自從有了馬克思主義,中國社會的面貌就煥然一新。問題是時代的聲音,自中國進入近代以來,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成為兩大歷史課題,無數的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無不指向于這兩個歷史任務。然而,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總是無功而返。任何科學理論都不是憑空產生的,都是歷史經驗的總結、社會實踐的產物、時代精神的精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最為指導思想,作為思想和行動的指南。但是,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在華夏大地迸發出如此強大的生命力,歸功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兩次飛躍,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兩大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繼承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優良傳統,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續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其形成和發展,是接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明體現,對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和教訓進行了深化總結,習近平同志指出:“不能用改革開發后的歷史來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來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兩個不能否定”的思想,無疑是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盡顯,堅定了堅持和發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自覺,不斷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推向新境界。
三、應對國內外復雜形勢嚴峻考驗的戰略思考
1991年,蘇東劇變和蘇聯解體預示著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于前所未有的低潮,國內外媒體紛紛拋出“中國崩潰論”,他們懷疑:“中國的紅旗到底還能打多久?”面對這一質疑,鄧小平同志堅持從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出發,明確指出:“從一定意義上說,某種暫時復辟也是難以完全避免的規律性現象。”習近平同志指出:“蘇聯為什么解體?蘇共為什么垮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十分激烈。” 對這一歷史事件的理性分析和深刻總結,展現了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應有的理論修養和理論品質,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定力,為有效應對國內外復雜形勢嚴峻考慮提供了戰略思考空間。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
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共產黨具有超凡的自我革命的勇氣,敢于向自己“開刀”,堅持“打鐵還需自身硬”的理念,提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戰略,40年的改革開放成果表明,應對世界復雜局勢,必須要以各個領域的重大問題為導向,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積極處理好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根本矛盾,必須要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才能實現偉大夢想。經過長期的努力,中國已經形成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自我模式,探索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并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給予廣大發展中國家在發展方式上的更多選擇。
四、全面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智慧
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世界命運握在各國人民手中,人類前途系于各國人民的抉擇。中國人民愿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共同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選擇,是馬克思主義一貫堅持的觀點,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發出戰斗號召:“全世界的無產者,聯合起來!”無疑,習近平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闡述,既與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相互關聯,也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息息相關,眾所周知,“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和氣生財”一貫是中國文化的價值體現,中國歷來追求和平發展道路,追求的是“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中國的發展強大是以和平為前提,在“執其兩端而用其中”的哲學思想價值探照下,我們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并積極在實踐層面進行推動,至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受益良多,深刻體現“建設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的價值目標。可以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與發展,與自古以來中國所秉持的“天下為公”“萬邦和諧”“萬國咸寧”政治價值理念一以貫之,正是在這一理念的影響下,生成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國與國之間的交流精神,深度體現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
五、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滋養
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民族之基,內嵌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根植在中國人民的內心,是中國人無法割舍的精神命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對其歷史定位、時代鏡鑒和傳承發展進行了系統論述。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在諸多公開場合發表講話,習近平引經據典,善用中國古代詩詞文化資源來破解現代難題,旗幟鮮明地闡明了弘揚傳統優秀文化的科學態度,為堅定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提供文化滋養。同時,提出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導,從國家、社會和個人的維度提供了價值取向、價值目標和價值選擇,為國家賦形、社會定規和個人賦值, 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食糧。無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思想的形成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豐厚滋養不無關系,承載著我們每個人的美好愿景,具有厚實的文化內涵。
總之,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一個主題明確、主線突出、觀點創新、邏輯嚴謹、系統完整的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習近平作為這一思想的主要創立者,發揮著核心作用,以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為主題,對中國治國理政各個方面的重要問題具有深邃洞察力、敏銳判斷力和堅定戰略定力,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升華,彰顯了馬克思主義者的理論品質,得以形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19(01)
[2]王偉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體會[J].中國社會科學,2017(12):4-30+205
[3]邸乘光.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9(02):7-21
[4]陳金龍.關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7(12):4-9
作者簡介:甄妙(1982,2-)女,漢族,甘肅省隴南市文縣人,研究生學歷,中級職稱,研究方向:科學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