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開
摘要:新時期廣大群眾對于城市良好環境的美麗需求與城市管理中管理效果不均衡、城市環境臟亂差問題存在著矛盾。城市管理的指導思想必須隨著主要矛盾的變化而變化,現在城市管理必須以人民為中心,以滿足人民群眾合理的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關鍵詞:城市監管;以人民為中心;共建;公眾參與;大數據
深入貫徹十九大精神,就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在新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那么如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首要問題就是建設和監管好人民群眾賴以生存、生活的城市。
一、城市管理要有大思路
要建設好城市、監管好城市,首先要有主心骨,這個主心骨就是各級黨組織的堅強領導和各級政府的責任擔當。城市管理工作的要義也就在于建立一個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科學機制,打造新時代城市治理新格局。
城市管理要有大思路,體現在要堅持黨的領導這一核心上。一是把控好發展方向。要遵循城市發展規律,加強對城市管理的宏觀調控,實現城市治理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依法保障各類社會主體的合法權益、保障社會整體協調發展。二是聚集好發展力量。要以基層黨組織的平臺優勢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把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組織吸引到黨組織周圍,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監管城市、建設美好城市。
公眾參與、社會協同是城市監管大思路中的堅定“基石”。習總書記2017年2月23日至24日在視察北京市時曾指出:“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這就要求城市管理工作要更加注重人民群眾關注的細節,走出符合城市發展規律、尊重人民群眾意愿的城市治理社會化新路子。城市管理涉及面廣、工作多、責任重,群眾參與、社會各界協同共管必不可少。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只有充分發動社會各方面力量,才能實現城市管理“共治”目標。新時代城市管理者要提高執法和服務水平,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城市美好生活的需求,進一步拓寬群眾參與的渠道,解決一批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同時,還要鼓勵和支持群眾組織、行業組織等各類社會主體的自我約束、自我管理,激發社會活力,使城市管理實現良性循環,提升城市管理的社會化與科學化。
在城市監管中,法治與革新是“共治”的強力保障和堅實后盾。首先要健全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規,特別是要結合本地城市管理實際,行使地方立法權,完善本地城市管理法律資源。同時,深入推進城市執法體制改革,將城市管理和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作為推進城市治理的重要手段,通過城市執法體制改革,堅持以人為本、依法治理、源頭治理、權責一致、協調創新的城市管理思路,構建權責明晰、服務為先、管理優化、執法規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體制,推動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促進城市運行高效有序。
二、大數據助推管理科學化
在提升和完善現代城市的綜合功能中,其效率性和精準度尤為重要。根據創建文明城市測評體系和文明城市管理工作要求,利用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先進技術,實現信息資訊發布、誠信數據聯動、負面清單督查、網格數字化管理、志愿服務管理和文明單位考評等功能,是中國城市發展的新目標。
要積極完善可控的多級信息上報機制。城市監管中要通過完善的權限控制系統,方便基層工作人員上報信息、審核轄區問題條目、認領任務。而相關數據在平臺內流轉歸類,形成詳細的數據分析報告,便于通過大數據分析實時掌握城市建設管理各項工作的進展。
要建立跨部門聯動的誠信數據共享平臺。利用先進的大數據技術,對接第三方權威數據,深化拓展思想道德建設載體,制定相應機制給予個人誠信積分獎勵。平臺還可與媒體聯動開設專欄、專題,長期刊播廣大群眾身邊的好人好事,謳歌城市建設、城市監管、群眾參與共建中涌現出的見義勇為、尊法守紀、團結友善、誠實守信、文明禮讓等新風尚。同時,為促進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大數據平臺要與城市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緊密結合,接入征信系統和信用信息平臺等第三方數據,積極與交警等部門聯動,警示不文明違法違規者。
依托大數據平臺實現網格數字化管理全覆蓋。大數據平臺要設立網格數字化管理中心,由管理人員每天給網格員分配需要檢查的點位,網格員到達責任點位后,可通過手機定位簽到,并收集區域內市容市貌信息,將檢查結果拍照上傳,自動形成數據報告。管理人員對上報信息進行審核,確認是否屬實。除網格員使用平臺定制的手機客戶端上報信息外,廣大市民群眾也可以通過城市監管第三方APP,向有關部門提出自己的意見,對市容市貌和市民行為進行評價。這樣一來,大數據平臺既實現了網格的數字化管理,也為群眾提供了表達意見和訴求的渠道。
三、大情懷是粘合劑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以人民為中心。”城市管理要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管理工作的指導思想,把市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作為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新時代城市管理的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城市管理者需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在城市管理領域的表現就是:市民對于城市良好環境的美麗需求與城市管理中管理效果不均衡、存在著城市臟亂差問題之間的矛盾。城市管理的指導思想必須隨著主要矛盾的變化而變化。
新時期的執法理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即“共建、共治、共享。”“共建”就是問需于民、問情于民,是尊重并落實人民群眾的參與權,是現代社會治理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共治”就是城市治理和精細化管理的主要方式,是積極推動政府管理、社會參與、居民自治等多元化主體共同治理的新模式。“共享”就是實現公共利益和城市治理成果的共享,通過廣大市民群眾各方面的參與,取得并享受城市治理所取得的成果。
在城市監管中,城市的執法者對于不文明現象要零容忍,維護執法權威,但也要做到語言文明、程序規范。在執法過程中,必須妥善處理服務、管理、立法三位一體的關系。此外,職責的精細化不但要求相關部門和城管執法機構的權責明確具體,還要有問責和追責機制,完全杜絕扯皮推諉的陋習、惡習,真正讓科學管理、文明管理、精細管理落到實處。
黨的十九大為加強和創新城市治理工作規劃了前進的“路線圖”,在具體的城市管理中必須要有大情懷,機構與機構之間,監管者與群眾之間都要架起合乎法制、合乎情理的“共建、共治、共享”橋梁,畢竟,大家的目標是一致的,這個目標就是建設和諧美麗的城市,建設和諧美麗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