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蕓
摘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實踐使我切實感受到對待學生要充滿誠心和愛心。班主任要像"一團火"對學生滿腔熱忱,要像"一池水"點點雨露滋潤心田,要像"一盞燈"照亮道路指引航程。
關鍵詞:班主任;學生
一、德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樹立"只要努力,每個人都能成才"的思想。我班有一名女生,由于家長工作忙,疏于管教,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胸無大志,片面追求吃喝玩樂。我下決心把孩子的心帶回課堂,我深信,偉大的成績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的,我從生活上體貼關心她,慢慢感化她,逐漸培養感情。有時也結合她身邊的小事,感化影響她,并及時觀察她的動向。通過細致入微的思想工作,這名學生不僅改掉了不良習慣而且把精力用于學習,并以理想成績考入了正式中等專業學校。而且年年被評為優秀學生。班主任工作的藝術就在于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針對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關心愛護學生。
(二)抓集體主義教育,實現班級體共同進步。
在長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總結出"只有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針對學生的特點我除了進行常規的教育以外,通過主題班會的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他們展開討論。如:在"新學期、新班級、新形象"的主題班會上,同學們暢所欲言,討論熱烈。有的同學說:"邁進初中大門首先要給老師留個好印象,好形象,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盡早適應中學生活。"還有的同學說:"要樹立班級形象,就要從自身抓起,做什么事都要從集體出發,不能給班級體抹黑,全班同學應該齊心合力,為共創良好的班級體努力。"同學們的思想問題解決了,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幾十名學生形成了一個充滿凝聚力,向上氣氛的班集體。
二、把握好對學生"愛"與"嚴"的尺度
許多班主任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往往把握不準對學生"愛"與"嚴"的尺度,不是對學生愛得太過份,愛得太隨便,失去師之尊嚴,就是束得太緊,管得太死,以致學生"談師色變"。怎樣把握好對學生恰當的"愛"和適度的"嚴",做到愛中有嚴、嚴中滲愛,是我們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值得研究問題。
(一)愛學生是教育學生的起點和基礎。
有經驗的班主任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當學生意識到班主任教師是真心愛護他關心他,為他操心時,無論你是耐心的幫助,還是嚴肅的批語甚至是必要的斥責,學生都會樂意接受。這就是所謂"親其師,信其道",相反,如果班主任沒有取得學生的信任,那么即使你教育目標正確,教育方法科學,教育也無法達到期望的結果。因為在教育過程中,學生既是老師作用的對象,又隨時顯示一種"反作用",這種反作用表現在:班主任的教導和要求,都要經過他們情感的過濾或催化。如果師生沒有達成信任,學生面對班主任教師的教導就無動于衷,嚴懲的還會產生抵觸情緒和對抗行為。這種感情上的相悖,怎能教育好學生?
(二)班主任對學生的嚴。
1.要嚴而不厲。任何時候對學生嚴格要求都是正當必要的。缺乏嚴格要求,放任自流,是對學生不負責任。但嚴格不等于嚴厲。嚴厲意味著班主任態度的強硬、武斷和偏執,嚴厲會使孩子產生懼怕、退縮心理。久之,學生依賴性、神經質、故意……等不良心理都會滋生。因此,班主任對學生的態度應該是嚴格,而不是嚴厲。2.要嚴而有格。"格"就是范圍、分寸。班主任對學生的要求嚴但不能超過一定的范圍,嚴要有分寸。同樣的錯誤――作業未做,一慣表現好一學生未定一定有其客觀原因,而普通學生就很難說了。班主任對待這樣的學生,就不能簡單、草率批語完事,而要采用不同方法去嚴格要求學生,這個不同方法就是格。如果班主任嚴而無格,亂嚴一氣,亂批語人,勢必會有不好的結果。
三、善待學生的錯誤
人都會犯錯誤,更何況孩子,犯錯誤是孩子的權利,我們應以一顆慈愛的心善待孩子的缺點和錯誤,多給他們機會,引導他們走向成功。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心平氣和地直面學生的不足和失誤,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教育方法,幫其改正錯誤,促其不斷進步。
四、寬嚴適度,剛柔并進
我在第一年做班主任時,由于急切地想把班級管理好,便獨自制定了班規,在遲到、不交作業、抄襲作業、上課說話、睡覺等方面都寫出了詳細的處罰辦法,一旦有人違反,便毫不留情。幾周過去了,在我看來,班級里是那么的風平浪靜,但慢慢地我發現了暗藏在深處的驚濤駭浪。學生漸漸地疏遠我,怕我,班級中有一些情況學生也不愿意向我反映,我一個人變得很無助,很孤立,所以那一年我的管理是失敗的。后來我開始反思,我發現一味地嚴格和不通情理是錯誤的,這只能加速師生間關系的惡化。在實際工作中,當學生犯了錯誤,我應該先聽聽他對這個事情的看法,讓他自己找出不對的地方,以及產生的根源。大多數學生往往在教師教育之前,已經認識到了錯誤,也有了改正錯誤的決心。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再去嚴厲指責,不依不饒,反而會把事情搞僵。很多學生在犯錯誤之后,我們教師如果能采取慈愛和寬厚的態度,會比采取其他辦法更有教育效果。
五、民主處理問題
民主不僅容易贏得學生,使他們樂于與你交流,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而武斷的做法卻會民心大失,表面看來,你最威風,你永遠正確,但在學生心里永遠與你隔著一層,為什么不能誰正確就聽誰的呢?學生首先是人,也有自己的自尊。"辯護"不僅能讓班主任多方面了解事情真相,有助于解決問題,同時也是學生維護自己的權利和自尊的手段。做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自尊,學生懂得自尊,班主任應當高興。當然,也不否認有些學生思想認識并不正確,總是掩蓋自己的錯誤,甚至于狡辯。那么,何不讓他充分表現?班主任反而可從其表現認識其錯誤思想根源,以便對癥下藥。相反,如果不管青紅皂白地訓斥學生,甚至將本應有的解釋也當作狡辯,那么不僅對學生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無益,還會嚴重地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從而產生逆反心理,師生間產生隔閡,信任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