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波
摘要:中國的古代勞動人民通過對季節,天氣的變幻進行觀察后,研究探討得出一項十分具有中國古代傳統特色的產物——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瑰寶之一,影響著千百年來中國人民的日常起居,我們加以對二十四節氣的規律,不難發現,二十四節氣與中國養生養生之道有著內在的聯系。中國傳統的養生文化,也是深受二十四節氣影響應運而生。
關鍵詞:二十四節氣;養生文化;聯系
作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千百年來經過無數勞動從而總結出的規律,二十四節氣在古代中國有著相當廣泛的影響力。不光光是作為農務上的參考,二十四節氣更是在天文觀測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就。除了在生理上的影響,二十四節氣的變化還可以對人的心理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在此基礎上,中國古代人民通過季節的變化來進行相應季節的養生行為,古人針對性的提出了在春夏秋冬四個節氣點,面對不同時節,進而挑選不同種類的食物,甄選出不同的出行活動,在生理和心理上雙管齊下,讓人的身體內部跟隨著外部氣溫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從而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追求“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一、二十四節氣和養生的定義
(一)什么是二十四節氣
1.二十四節氣的起源:“二十四節氣”最早起源于中國的黃河流域。早在中國的先秦時代,就開始制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隨著時代地不斷發展,二十四節氣也是不斷地進行改進的完全,直到漢代被完全確定下來。漢武帝時期,鄧平制定出了《太初歷》,將二十四節氣正式的訂到中國古代歷法之中,用書面的形式,明確的記錄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2.二十四節氣的具體劃分:二十四節氣的劃分依據是針對地球在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也可以稱為黃道)上的具體位置來進行劃分。以春分點為起始,每當太陽前進十五度時,就制定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之后太陽再次回到春分點,這時候為一回歸年,一周為三百六十度,所以,可以劃分為二十四個節氣。
(二)養生文化在中國古代的影響
養生文化指的是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通過對客觀事物規律的總結,從而創造養護個人身體的文化,既包含物質的,也包含精神層面上的。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的養生文化有將近數千年的歷史,早在春秋時期,《老子》《莊子》就提出了養生的概念。養生文化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不但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更是蘊含著豐富的哲理性,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
二、二十四節氣對養生產生的影響(以春夏秋冬為例)
(一)春分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是一年四季中的第一季,但是在二十四節氣的劃分之中卻是第四個節氣。春天意味著萬物復蘇,經歷寒冬的生命開始重新啟程,春天中國各地的氣溫開始逐漸回暖,溫度上升,很多地方的氣溫普遍都會在零度以上。我們應當根據春季的氣溫特點,增加一定的戶外運動,利用晨跑或者郊游等運動方式,從而提高自身的身體免疫力,減少過多停留在室內,從而減少傳染病的發病幾率。
春分時節的飲食原則應當禁食過涼或者過熱的食物,因為如果進食涼性的食物會導致體內寒氣過重,從而出現人體和外界環境失衡的現象。只有采用冷熱搭配的食用方法,這樣就可以有效保證人體內的平衡。所以春分的時候,人民適合多食用具祛風寒,不過冷,提神醒腦,提高人體免疫力的食材。如菠菜和木耳等,適合春分食用。
(二)夏至
夏至日作為北半球白晝最長和黑夜時間最短的一天,夏至日之后,中國的絕大部分地區都將開始進入夏天,酷熱干燥是夏季最明顯的特征,夏至之后中國的平均氣溫都將會在三十攝氏度左右,在新疆地區甚至會達到四十攝氏度。如果我們從養生文化角度去看待夏至呢?夏至時節作為一年四季中陽氣最旺盛的時節,人體需要補陰,以此來確保人體內部的陰陽平衡。在夏天,絕大多數人都會出現全身乏力、頭昏,沒有精神的情況。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因為天氣氣溫過高,人體通過汗腺來排汗從而降低自身的溫度,所以如果我們不能及時地補充水分,就可能出現人體內水分流失嚴重的后果,進而就會引起四肢供血不足,心臟的功能衰弱,導致腦供血不足,最終就出出現四肢無力,頭昏腦漲的現象,所以夏至時節一定需要多補充水分。
考慮到夏至的氣溫特點,所以運動最好進行在氣溫比較涼爽的時間段,例如清晨或者傍晚。值得注意的是不推薦夏季進行大量劇烈的運動,因為夏季本來氣溫炎熱,劇烈運動之后非常容易造成缺水,除了不要進行劇烈運動,在正常運動之后也需要補充水分,最好是補充淡鹽水或者涼白開,切記不可大量飲用冷飲,這樣極有可能造成體內溫度失衡,引發一系列并發癥。
(三)秋分
作為二十四節氣中期節氣的開端,更是一個涼爽季節的開始,立秋是一個需要多加注意的季節。立秋作為夏至之后的節氣,夏至的高溫雖然有所減輕,但是絕大部分地區仍然十分炎熱,這種氣溫往往會持續到每年的九月末或十月初,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晝夜溫差大。
立秋過后氣溫逐漸降低,人體新陳代謝也開始降低。所以非常需要加餐。立秋氣溫較大,降水量減少,空氣出現干燥的現象。從養生的角度來看,立秋需要人們多加保暖,多食用一些活血化瘀的食材,清除體內經過盛夏殘留過多的陽氣。
(四)冬至
作為冬季的第一個節氣,冬至也是萬物冬眠的開始,由于中國國土遼闊,所以對冬季的劃分也是各不相同中國東北部地區普遍在九月就已經進入冬季,而華北地帶一般都是在十一月后才進入冬季,至于南方地區進入冬季的時間更晚,普遍都是十二月或者一月份左右。
冬至則是一個陰氣旺盛的時節,和陽氣當道的夏至完全不同,冬季的萬物開始趨于沉睡,又要開始為新一輪春季復蘇做準備。而從養生文化來看,冬季適合大補,使用一些溫熱之物,如羊肉等,祛除風寒,而南方地區由于濕冷的原因,在四川地區,更是多食用辣椒等,去除體內的濕寒等。
結語
2016年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二十四節氣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著眼于人與自然的和諧,依據二十四節氣的變化來確定養生的原則,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養生的貢獻。
不僅如此,中國人還把二十四節氣放到太陽系整體運行中思考。太陽系臨近地球的行星,和地球繞太陽公轉中,對地球的氣候產生了不同的影響,也直接關系到地球人的身心健康。由于星球各自的體積、質量、公轉周期不同,對地球的氣候影響每年都有差異。在六十年內每年二十四節氣的氣候各有不同,使得人類年年都面臨新的挑戰。
參考文獻;
[1]朱丹丹,王衛,吳學會,徐一蘭,朱婕,崔巖.“二十四節氣養生”科普系統APP設計與開發[J].軟件導刊,2017,(06):92-94
[2]尚超,周紅.淺談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內涵及文化傳承[J].大眾文藝,2015,(07):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