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鴻雁
摘要:本文圍繞數學教學進行闡述,詮釋了小組組建對高效課堂的價值,分析了學習習慣對潛能的激發,論述了教師教學語言的作用,最后以借鑒一位教師的教學經驗終篇。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體悟;高效課堂
一、高效課堂小組組建方法
高效課堂小組建設涉及小組長管理組員的問題,這里我有一個大膽設想,就是讓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組合。其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一是在全班范圍內采用選票劃記推選小組長。班主任和班委會可以按1:2的比例提出小組長候選人名單,小組長競選的條件有:
1.思想品質優秀,有一定的團隊意識;
2.學習成績在全班處于中上游,有一定的組織能力;
3.性格開朗,各方面表現積極,有一定的創新精神。
二是在各組小組長產生之后,把班級剩余人員按學習成績分成五個部分,這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項有:
1.要兼顧各部分學生的男女生比例;
2.要兼顧各部分學生的性格特征;
3.要兼顧各部分學生的學習潛力。
三是讓組長和各部分成員結對子,其具體方法是:
1.讓每一個組長從五個部分中的每一部分任選一組員。
2.各組長和組員之間要相互任可,達成默契。
3.結對子時各組長要分好順序,比如,一組組長先從第一部分中選一人,二組組長先從第三部分中選一人,三組組長先從第五部分中選一人,四組組長先從第四部分中選一人,五組組長先從第二部分中選一人。
4.每個組長從每個部分中至少選一人,因為班級中總不免有一些難管理的“雙差生”,根據提前設計,這些學生可能找不到歸屬,即使找到小組,也會令小組長頭疼。根據提前設計,這種挑選可以編排成差額挑選,即每個小組剩余一名同學找不到歸屬。
5.成立第六小組,由班主任親自任組長,負責“雙差生”的思想和學習的轉化工作。
二、注重習慣養成,激發學生學習潛能
我校一向重視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并且進一步實施良好習慣養成的“行規訓導”。創編《中學學生良好習慣四字歌》、《良好學習習慣八條要求》,向學生推薦“21天習慣養成法”,在全校營造“習慣成就人生”的培養氛圍。為適應生命化課堂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要求,我們從細節入手,突出對學習習慣的培養。1.制定課堂規則。圍繞1/3流程要點制定《中學生命化課堂行為規則》,學生人手一份,利用主題班會集中學習,加大考核管理,教導處、學生會、任課老師及家長齊抓共管,共同參與對班級學生學習習慣的評價。2.一周一重點。制定《中學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養成十條評價標準》,每周確定一項學習習慣養成重點,包括課前準備、學會預習、積極討論、大聲發言、學會傾聽等多項內容。3.一月一反思。為每個學生印制《良好習慣養成記錄本》,按月對照習慣標準自查,反思自己的得與失;通過自評和他評,搜集整理改正的方法,制訂詳細的改進計劃。4.典型帶動。每周一班會前十分鐘要進行總結交流,評選上周班級良好習慣標兵,通過黑板報、墻報進行表揚;學校每月評出習慣之星,發送喜報,通過國旗下講話、大屏幕對其事跡進行表彰,培養和發揮典型的示范、引導和帶動作用,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為生命化課堂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具有感染力
教師應該是最好的語言藝術家,教學時要婉轉迂回,引人入勝、深入淺出、畫龍點睛,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猶如已出的感覺。良好的課堂語言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也是熏陶、培養學生品德氣質的重要途徑。
教學語言必須具有生動性和趣味性。教師要充分駕馭、運用語言技巧。結合教學內容活靈活現、節奏明快、繪聲繪色地傳遞科學知識,是教師精湛的語言技術的具體再現。這里就要求教師具有演說家的演講才能和借鑒相聲演員的語言技巧。教師的教學語言要隨著知識內容、具體環境、情感的起伏和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需要,似行如流水,如旱荷逢甘露,更像知音在聚首,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被帶入知識的海洋,如魚得水,學海暢游,其樂融融。教師的教學語言猶如甘泉叮咚,把知識的“甘露”滴入學生干涸的心田,是教學語言達到的最佳理想意境。趙忠祥津津有味的“旁白”;田連元活靈活現的“段子”;黃宏幽默風趣的“小品”,都有我們提高教學語言水準所值學習、借鑒的。為了發展完善和純潔祖國的語言,為了教育的興旺和發展,為了科教興國的宏偉戰略理想的早日實現,必須把提高教師的教學語言素質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
四、從“有痕”走向“無痕”
去年曾經有幸聽到一位孫老師執教的一節課,此次已是第二次聆聽孫老師的名家風采,依舊感觸良多。孫老師機智幽默的語言、幾何畫板嫻熟的運用及對學生充分的信任再次令我深深折服,能給學生這樣民主、平等、合作的課堂,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展示,也是我期待達到的目標。
(一)將教學目標當堂落實到每一個學生身上,有些時候僅靠教師自身的資源是無法做到的。孫老師充分利用學生身上的資源,發動學生教學生,別樣的分組模式,“1號”、“2號”的定義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孫老師所提倡的課堂教學模式《在學中教、異步達標》,就這樣淋漓盡致地體現在這節相似三角形的復習課中。
(二)“分享思考,關注領悟”是其課堂教學特色。孫老師通過精心選擇一個例題,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的平臺。每當有學生提出新的解法,都會站在講臺上分享自己的思考,代替老師的滔滔不絕。在新解法層出不窮的過程中,不著痕跡地引領學生慢慢體會A、X型圖,并適時追問有沒有一種解決此類問題的通法,將反思進行到底。當學生總結出“轉化”這一思想的時刻也是老師極欣慰的時刻。當你給了學生充分的信任和等待時,學生完成了認知結構的建立,沒有老師的包辦,就這樣一氣呵成,與學生順風順水地交流,令我佩服之極。借用孫老師的話:“走進課堂忘記預設,一切從實際出發,從有痕走向無痕。”斷掉老師手中的線,放開課堂,了解學生,相信學生,相信自己。
綜上所述,教學數學要想方設法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不能一味鉆進課本,讓數學變得枯燥無味,讓學生的學習伴隨情感體驗,都會時刻激發著令人快樂的靈感,都是對課堂的完美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