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瑞鵬
摘要: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fā)展,城市景觀在城市建設中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與此同時,各個城市紛紛建立城市地標性景觀來展現城市的最佳形象,在城市地標性景觀的快速發(fā)展和建設中,出現了一種盲目的“地標熱”,通過研究慶陽市地標性景觀的現狀和發(fā)展以及公眾對于慶陽市地標性景觀的態(tài)度和感知,做出慶陽市地標性景觀的總體布局,設計出其公眾心目中的景觀樣式,并對慶陽市未來地標性景觀的發(fā)展提出建議。論文采用理論研究、實地考察、問卷調查等方法,綜合景觀學、城市設計美學、生態(tài)學、規(guī)劃學、建筑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的理論基礎,對慶陽市地標性景觀進行深層次、多角度的分析研究。
關鍵詞:城市地標;地標性景觀;慶陽市;周祖廣場;彩虹橋
一、相關概念研究
(一)地標概念
“地標”一詞,在現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中未曾出現,其最初源于地理學,是探險者指引航向的標志,后引申為自遠處易辨別的陸標、地標[1]。在英文解釋中,地標的定義為:(1)能夠在一定距離被看見或識別出的景觀或城鎮(zhèn)的某一部分物體或特征,為行人提供參考點作用及導向作用;(2)如紀念碑等標記用以標志界限;(3)對社會發(fā)展有重大推進作用的事件或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4)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特別是受到地方政府保護的建筑物或構筑物[2]。
(二)城市地標概念
城市地標,是指在城市空間中具有一定標識作用的物體,可以包括城市中的山體、江河、湖泊,也包括一些人工的建筑物或構筑物[3]。例如城市中的公園、大的建筑物等。
(三)地標性景觀概念
地標性景觀從廣義上講,是指某種自然景觀、人工景觀或歷史文化景觀在某一區(qū)域或者場所位置顯要、形象突出、公共性強,能充分體現該區(qū)域或場所的特色,對周邊的環(huán)境具有輻射和控制作用,經過時間的沉淀,成為人們辨別該區(qū)域的參照或對某一地區(qū)記憶的象征景觀[4]。
二、慶陽市地標性景觀調查與分析
(一)問卷調查概況
本次問卷共發(fā)放200份,收回問卷186份,有效回收率為93%。在成功調查的186個對象中,從是否是本地居民看,住在慶陽市的本地人占27.5%,住在慶陽市的外地人29.5%,住在外市的慶陽市人占2.5%,游客、在此讀書或者工作的占25%,暫時住在慶陽市的占15.5%;從年齡結構來看,17歲以下為31人占總人數的15.5%,18-40歲為94人占總人數的47%,41-65歲為40人占總人數的20%,66歲以上的為35人占總人數的17.5%;從受教育程度來看,小學以下為16人占8%,初中為31人占15.5%,高中或中專為30人占15%,大專或本科為105人占52.5%,研究生及以上為18人占9%;從所處行業(yè)來看,本調查問卷所屬行業(yè)設計了公務員、企事業(yè)單位、專業(yè)技術人員、農民、工人、軍人、學生及其他人員。
(二)調研主體內容結果數據分析
當問及“您認為慶陽市哪方面最具特色”,本題設計了四個選項,即“城市道路”、“地理環(huán)境”、“歷史文化”、“城市綠化”,選項的設計源于慶陽市各方面的整體概況,86位受訪者認為慶陽市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歷史文化”,占總比例的40%,36.3%的公眾認為是其“地理環(huán)境”,認為是“城市道路”的占18.6%,“城市綠化”的有13人占5.1%。這說明慶陽市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風土人情美麗強,而地理環(huán)境一直以來也被人們所稱道,人們更注重的是城市的文化內涵以及天然的自然環(huán)境。
當問及“您認為什么樣的景觀或建筑能成為城市地標”時,大部分公眾認為應該具有“歷史記憶”特征,占總比例的38%,認為“規(guī)模、體量大”的有33.5%,認為應該是“獨一無二”的有21.5%,認為“現代高科技”的占7%。由此可見,公眾非常看重城市地標以及城市名片的歷史記憶內涵,代表當地的文化;其次應該是體量大以及獨一無二(如圖1)。
“您認為城市地標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特征與功能”,本題的主要意圖在于公眾對城市地標的特征與功能的認知。在公眾看來,城市的地標應該為“紀念性:供人瞻仰”的人數占27.5%;認為應為“娛樂性:休閑、觀賞、娛樂”者有35.5%;認為“實用性:商業(yè)、辦公、娛樂一體”的占16.5%;認為以上三者都是的占有20.5%。可以看出公眾認為慶陽市應該建設一個紀念性以及休閑觀賞的城市地標(如圖2)。
此外,本次研究還設置了兩個簡答題,“您認為地標性景觀應該建設在哪里”有52.5%的公眾認為應該建在市中心人口密集的地方,36.3%的公眾認為應該建在城市的大門也就是城市入口處,還有8.5%公眾認為應該建設在城市大型風景秀麗的花園附近。當問及“您對新的地標性景觀或建筑在造型、顏色、體積和功能方面有什么要求”,74%的公眾認為應該是歷史記憶性,以傳統(tǒng)的灰色以及紅色的仿古風格,26%的公眾認為應該是藍色以及白色調為主的現代高科技為主。
(三)總結
總的來說,大部分受訪者對慶陽市城市印象、特色、地標具有一定的認知和想法,并且大部分人持肯定態(tài)度。多數人認為慶陽市是一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生態(tài)環(huán)境好的一個農業(yè)大市,其特色在于自然地理與文化底蘊,周祖廣場、彩虹橋、東湖公園在大部分受訪者心里認為是慶陽市的地標。此次調研主要在于了解公眾的意向,為課題研究提供一個實證依據,雖然具有參考性,但市民的認識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認識僅僅集中體現在直觀的認知和個人心理感受。
三、慶陽市地標性景觀的建構
(一)慶陽市地標性景觀的總體布局
慶陽市地標性景觀的發(fā)展越來越趨向現代化,更注重以人為本,堅持以優(yōu)化環(huán)境為主,打造慶陽市地標性景觀的發(fā)展軸線以及各個發(fā)展節(jié)點,緊密的聯系慶陽市生態(tài)景觀和人文景觀,使得地標性景觀的發(fā)展成為城市發(fā)展的主要軸線,并為今后的發(fā)展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5]。
慶陽市在現有的地標性景觀中,以慶陽市市區(qū)北邊的周祖廣場以及北湖廣場為發(fā)展的起點,南邊彩虹橋與小崆峒為發(fā)展的重點,從北向南有北湖公園、周祖廣場、大什字、小什字、東湖公園、昊鑫時代廣場、東方麗晶新天地、慶陽市人民政府、和諧廣場、慶陽市博物館、規(guī)劃展覽館、彩虹橋、小崆峒、南湖公園等,從東向西有隴東學院、慶陽市體育場、天富億、東湖公園、小什字,兩條發(fā)展軸線最后相交于慶陽市中心小什字,構成了景觀上的連續(xù)性。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城市中心的南移,城市地標性景觀的中心與發(fā)展軸線也逐步的向南移動,在近期的發(fā)展建設中,慶陽市的地標性景觀軸線進一步向南移動很有必要的,南邊的黃土地質公園、森林公園將是慶陽市的下一個地標性景觀。
(二)設計地標景觀參照
在此次的課題研究中,大多數受訪者也對慶陽市的地標的設計談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大多數人認為慶陽市缺少一個能代表慶陽市的地標建筑,這類建筑一定要融合慶陽市的傳統(tǒng)藝術剪紙、皮影、香包這些元素,在此也要體現一定的歷史記憶,也就是周祖文化,讓傳統(tǒng)藝術在地標性建筑中發(fā)揮起來,成為慶陽市的新的名片;還有一小部分人認為慶陽市缺少一個現代高科技的建筑,這類建筑規(guī)模和體量一定要大,功能為休閑、觀賞、娛樂。
針對公眾的意向,設計了兩類慶陽市的地標,第一類為歷史記憶類地表,融合慶陽市傳統(tǒng)藝術,在建筑的整體設計上,造型上采用中國古代建筑風格,尤其是采用周代的建筑風格,高臺的使用應該得到推廣,以灰色調為基礎堆積高層建筑物,下層為一平面石座,整座建筑由此,逐層往上蓋[6];在建筑周圍的景觀布局以及建筑小品的設計上,使用剪紙、皮影、香包等元素為主要設計思路,將慶陽市傳統(tǒng)藝術元素融入周朝建筑(如表4-1)。第二類為現代高科技地標,將藍色與白色調融入建筑的設計之中,功能為休閑、娛樂、觀賞,造型獨特,體現現代高科技的思潮,將科技元素融入到景觀與建筑小品設計之中。
四、慶陽市地標性景觀的發(fā)展的方向與建議
(一)慶陽市地標性景觀的發(fā)展方向
打造特色文化地標,城市地標應該具有清晰的文化指向,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作為支撐,它不應該單單的指高聳的建筑物,還應該包括廣泛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它應該作為現代城市的標志形象,更應該代表的是城市的特色文化,如凱文林奇所說“一個物體一旦擁有一定的歷史、某種意蘊,那它將成為地標[7]例如,北京的故宮、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埃菲爾鐵塔都因其悠久的歷史文化,才成為真正的城市地標性景觀。
未來慶陽市的地標性景觀也應該朝著文化地標發(fā)展方向設計建造,而不是僅僅追求外表、毫無內涵的建筑,這也是大多數受訪者的意愿。慶陽市是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設計建造慶陽市地標性景觀時,應充分發(fā)掘慶陽市的歷史文化遺存,充分利用民間傳統(tǒng)藝術。
(二)城市地標性景觀的建設的建議
重視地域特色與歷史文化,地域特色是一個地區(qū)或者地方特有的文化,直接區(qū)別于其他地區(qū)所獨有的特性,包括地址、地貌、氣候等自然環(huán)境,還包括風土人情、習俗、文化藝術等人文要素。在慶陽市的地標性景觀的建設中應該運用慶陽所獨有的周祖文化以及剪紙、皮影、香包等傳統(tǒng)藝術元素,將這些元素融入設計并傳承下來[11]。
五、結論
慶陽市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隨著城市的發(fā)展,慶陽目前已經發(fā)展成為了一座充滿魅力、活力、潛力的現代化城市。本課題選擇慶陽市地標性景觀作為研究對象,從西北城市的發(fā)展來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對其進行詳細的研究分析,不僅對未來慶陽市有重要的意義,對西北其他城市的地標性景觀的建設同樣有著一定的指導作用。
本課題運用實地考察法、問卷調查法、文獻研究法以及經驗總結法和描述性研究法,對城市地標性景觀相關的概念進行解釋與說明;研究慶陽市城市地標性景觀,對于慶陽市景觀現狀進行了一定的考察與分析;通過調研,詳細的分析了慶陽市現代城市地標性景觀為什么成為公眾心目中的地標,即分析它們所具有的地標特征;對慶陽市地標的布局以及地標的設計進行了一定的分析與研究。
參考文獻:
[1]紀花,吳相利.城市旅游地標理論與實踐意義[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9,(04):102-104
[2]劉淥璐.城市地標系統(tǒng)建設理論與研究方法[J].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
[3]藍力明.城市標志性景觀、標志性建筑與地標概念解析[J].城市問題,2013,(4):07-04
[4]吳晨.標志性景觀的精神與生態(tài)特征[J].建筑學報,2004,(11):72-74
[5]鄧毅.城市景觀生態(tài)化設計[J].城市問題,2002(06):17-20
[6]張耀民.慶陽古代史論[M].甘肅文化出版社,1997
[7][美]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曉軍.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