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有關基層財政問題的一組論文和調研報告,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鄉鎮財政工作是“麻雀雖小,肝膽俱全”,與上級財政相比,財政“吃緊”的程度、財政問題的復雜程度、財政工作的繁瑣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財政管理和監督的能力以及人員配置被形容為“小馬拉大車”是非常準確的。
鄉鎮作為一級財政預算單位,預算決策與編制、財政收支、財政管理監督等職能樣樣不可缺少,保收入、保民生、保運轉、保吃飯(工資)、防風險等財政責任同樣要承擔,扶貧攻艱、鄉村振興、農業補貼、農村人居環境保護、危房建設、征地拆遷補償、農村社保、農村經濟組織“三資代管”等工作千頭萬緒。財政分配程序、實際操作、財政職能的履行、各項具體的財政工作(包括鄉鎮特有的財政工作),都需要有效的財政監督來保障。鄉鎮財政監督這匹“小馬”責任不輕,負載頗重。
當前,經濟下行風險較大,鄉鎮財政收入不穩定、增長乏力,剛性支出卻不斷增加,普遍存在財政“吃緊”、對轉移支付過度依賴問題,很多鄉鎮保障民生支出、保障公職人員工資待遇、保障基層政府運轉開支、保障債務本息支出尚存困難,更遑論建設和發展投入。這說明目前鄉鎮財政收支矛盾突出,風險居高,鄉鎮財政監督的重要性更加突出。除了加快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的改革步伐,解決財權過度上繳、事權過度下移的問題外,必須加強鄉鎮財政監督,提高鄉鎮財力物力配置的科學性,治理雁過拔毛式腐敗,清理規范鄉、村財務,杜絕截留挪用、虛報冒領、侵占財政資金等行為發生。
鄉鎮財政監督失位缺位問題與現行財政管理體制和法律法規不完善、鄉鎮財政監督機制不暢和環境不優有關,也與長期以來重城輕鄉的權力分配和利益格局有關。筆者認為,加強鄉鎮財政監督,改變“小馬拉大車”的現狀還要樹立“大監督”的理念,通過上級監督力量的下沉、鄉鎮財政部門職能的回歸、社會監督特別是相關利益主體監督的激活來完成。
筆者特別強調財政監督要重視激活社會力量的監督,這在財政分配終端的鄉鎮這一層次更顯其必要性。鄉鎮財政部門相應力量的配備、監督人員素質的提高都是必要的,但其必然受制于監督成本與監督績效的對比,行政體系內搞“人海戰役”、“多龍治水”效果并不好,也無法解決代理問題。鄉鎮財政收支的特點是量小面廣、頭緒繁多、情況復雜,不充分調動社會監督力量,不重視直接的利益主體的訴求,不可能搞好鄉鎮財政監督。我們要相信群眾的力量,相信群眾的公義之心。更要直面現實,相信相關財政利益主體的切身體驗,相信利益與利益相競爭的規律,讓“沉默的大多數”即鄉鎮民眾發聲,反映其體驗、訴求,對利益受損者提供權利救濟。
鄉鎮居民以農民為主,普遍存在“知識和信息的貧困”和“權利的貧困”問題,形成“沉默的大多數”。要特別重視鄉鎮財政透明度,兌現群眾的財政知情權,讓群眾知曉自身權利義務,使群眾敢言能言。只有這樣,才能改變鄉鎮財政監督“獨木難支”、“小馬拉大車”的局面,促使人人盡責,使每一個人的財政利益得到維護,鄉鎮財政得到全方位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