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畫電影《你的名字》僅僅上映108天,累積票房成績就達到了205億日元。當我們用身份認同的角度來看影片時,也就了解了它成功的原因所在。
《你的名字》中的創傷記憶則呈現出了閃光燈現象。“為了避免日后重現痛苦、危險和擔驚受怕的情形”,這些創傷記憶會被強塞進潛意識中,具象化為某些圖像來再現記憶,從而在遺忘和記憶的微妙關系中尋找一個點來治愈它。
影片中有三次展現彗星隕落。第一處便是在影片的開頭用長鏡頭展現彗星從天外,刺破廣袤的云層,飛落的情形,觀眾只能看見彗星飄落的痕跡。慢鏡頭下的彗星隕落并沒有毀滅感,反而是美感,這恰恰體現了創傷記憶的基本特征之一情緒性。這種情緒為后面新海誠給出的身份認同的烏托邦想象奠定了一個基礎色調。
第二處則用了兩個鏡頭,一個是彗星落地前的遠景鏡頭,一個是瀧看到的三葉死前景象,這加入了個人想象,阿萊達這樣形容“主要是處于閉鎖狀態的不可及的回憶,這類回憶太痛苦或太羞愧了,所以若沒有外因的幫助,他們不可能重新回到表層意識上來。”而使得個體性的創傷回憶有了再加工的痕跡,其“真實性”受到了置疑。
第三處則是三葉請求父親(系守鎮鎮長)讓全鎮人都轉移到學校的操場,以避免這毀滅性的打擊之后。其中就有4個近景鏡頭用平拍的方式客觀展現隕石落下的全過程正體現了創傷記憶的親歷性。它不僅為記憶的代際研究劃分了界限,也為尋找記憶的源頭和厘清記憶的傳播制定了標準。隕石墜落在地面就像是一顆石子落在了平靜的湖中,掀起了軒然大波。所有人類創造的文明現在這場波浪中毀滅。
綜合以上對創傷記憶的呈現都分散都通過對于彗星隕落的報道,進行預警。不斷拉近與彗星接觸的距離,將碎片化的“閃光燈記憶”由無序變為有序,以層層遞進,不斷加強效果的展現。喚起日本對于二戰期間廣島、長崎原子彈的記憶,通過對“閃光燈記憶”的碎片化整理,藝術化加工,從模仿“真”的真實到構建“假”的真實。
影片中對靈魂互換主要有三個部分來進行呈現。第一次是男女主初換身體,這個階段通過男女主照鏡子審視自己,這無疑是一種無意識的自欺過程,另一個重要的內里邏輯是由形象——意象——想象為基座的小他者偽先行性論,這也形成了兩人自我的身份迷失又一起點。
第二部分是影片以一首富于強烈節奏感的歌為背景,快節奏剪輯兩人交換靈魂當中態度的轉變,配上對話式的旁白展現兩人交換靈魂的沖突。他們的身體、他們的手機、他們的本子都成為以“公域”,而“私域”的消失導致他們不斷在他者的身體中改變著對方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人際關系。
第三部分男女主已經不能進行身體交換了,但男主卻選擇了喝下了女主的口嚼酒,已達到穿越時空,互換身體的目的,由被動轉向為主動的行為,則是一種由他者來完成自我認同的過程。在這其中他者的概念從第二階段的入侵者轉而到了共居者的身份。他者不再是一面普通的鏡子而是多棱鏡,彼此對視又彼此反觀。此時瀧和三葉這對本二元對立的他者變為了“公域”下的共居者。他者的范圍也一對一到多對一的局面。
霍米巴巴在《文化定位》中“模擬”的概念也恰恰可以解釋在《你的名字》中,表面的純愛背后所包含的作為一種現代癥候的認同焦慮。日本也是一個曾經被殖民的國家,他經歷了類似彗星墜落的創傷,也經歷了模擬西方國家生活的階段。影片中用結繩將這一問題做了一個解答。“(結繩)連接繩線的是結,連接人與人的是結,時間的流動是結,全部都是神的力量。我們做的結繩也是神的產物,正是時間流動的體現,聚在一起成型,扭曲纏繞有時候又還原斷裂,又再次連接,這就是結,是時間。”這其中所有的認同的焦慮都只是在這個與全球化文化接軌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過程,這樣的烏托邦想象式的愛情,或者說對于全球化中身份認同的焦慮,更起到了一種麻醉的作用,而消解了這個問題本身的厚重感和思辨性。
《你的名字》不可否認的是新海誠確實在這部作品中有了更深厚的人文思考,也確實描繪了一個令人神往的烏托邦想象,進而將那些深厚的文化思考削弱它的消極情緒,呈現一個潔凈、溫柔的世界,這是新海誠想表現一個溫柔、堅強、即立于前沿又保有傳統的日本民族,一個對于日本民族身份的認同的探討和重構。
[1][荷]杜威·德拉埃斯馬.為什么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過得越來越快——記憶如何塑造我們的過去[M].張朝霞譯,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22.
[2]趙靜蓉.文化記憶與身份認同[M].北京:新知三聯書社,2015:98.
[3][德]阿萊達·阿斯曼.《回憶有多真實?》.哈拉爾德·韋爾策主編:《社會記憶:歷史、回憶、傳承》[M].季斌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58.
[4]張一兵.拉康鏡像理論的哲學本相[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 (10):36-38.
[5][加拿大]查爾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47.
[6]Homi K.Bhabha.THE LOCATION OF CULTUR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212.
[7][法]格羅塞.身份認同的困境[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8][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