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體技術支撐下的資訊傳媒不僅實現了信息傳播速率與表達渠道的極大擴張,也成功地將每一位行為主體轉化成了信息資訊的主動發布者和自由接受者。同時,在信息化、網絡化的共同作用下,與媒體相關的衍生品類也日漸增多,傳播范圍愈來愈廣,內容也愈來愈見深度。置身于新媒體環境下的資訊傳媒不僅在政治、經濟、外交等信息渠道的獲取方式上,變得更加廣泛與便捷,還能夠整合各類媒體傳播優勢,更加靈活地篩選素材、自主選擇傳播路徑,極大程度提升了新聞資訊的傳播速度。
立足于新媒體成為主流的當下,每個人都成為了新聞資訊的發布者與傳播者,傳統新聞媒體不再擁有對于資訊的絕對占有權和控制權。因此,基于這些極富時代特色的優勢,新聞媒體工作者也應與時俱進,結合時代特點和發展規律及時適當調整工作方向與策略。即,不僅要重視新聞職業素養的培養和提升,樹立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還要堅持不斷學習和鉆研專業技術,充分發揮新聞從業者對新聞媒體及整個媒體行業的推動作用。與此同時,還要確保工作重心始終圍繞新聞傳播和正向輿論的引導上,實現對新聞傳播半徑與影響力的積極把控。
客觀而論,隸屬于傳統媒體的電視新聞要想確保在新媒體時代獲得進步與發展,固步自封顯然是不現實的,必須適應時代要求,把握發展機遇,善于運用新思維和社交媒體制定全新的發展戰略,牢牢掌控那些即便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也能保持一部分穩定性的資源,充分實現傳統媒體“跨媒體經營”的戰略性突圍。即,新聞媒體從業者應及時革新觀念,遵循形勢布局戰略,深刻反省現狀,重視技術的引領、支撐和保障作用,有的放矢地開展技術改革。同時,積極引入現代化技術,并將其與新聞傳播的內容和渠道融為一體,將新媒體技術植入新聞信息內容的生產流程,使得每個參與者都成為使用者。其次,要熟練掌握、靈活運用新媒體技術,優化新聞工作各環節,并基于此研發更多創新型媒體終端,開拓新聞媒體業務新模式和新的服務領域,切實將新媒體對新聞媒體的助推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即,新聞媒體從業者必須結合當下發展形勢和規律,有針對性地進行后續專業知識學習與技能訓練,及時把握行業發展趨勢,不斷求知進步。例如,信息搜集能力作為新媒體融合的必備技能,不僅包括對海量信息的甄別力、整合力、策劃力、影響力、互動力以及對市場觀察的敏銳力等,還包括對信息技術的靈活運用。對此,新聞從業者既要熟練掌握上述能力,還要懂得如何運用獨特的選取和編排資料的方法為新聞賦予獨特的組織結構和表現形式。同時,還要懂得運用互聯網技術、通訊技術、智能技術等,對新聞素材進行多層次交叉篩選,全面優化,塑造獨具特色與魅力的媒體風格。除上述外,對于新媒體時代涌現出的各類交互平臺,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變得愈加復雜多樣,因而新聞媒體從業者還應訓練與強化溝通能力,既要重視自身溝通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也要重視廣大受眾的溝通反饋,要能夠根據不同需求及時變換溝通形式來滿足不同層次受眾的不同溝通需求。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相關新聞輿論指導工作的會議上強調:“新聞輿論工作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都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因此,不論時代如何變遷,信息技術如何改進,新聞媒體從業者都應當嚴格遵循這一精神要義,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在任何事件真相調查清楚之前,都絕不“斷章取義”,亂下結論,最大限度保障新聞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全面性,堅守職業道德底線,將“始終堅持真相發掘”的基本原則根植于新聞傳媒的每個環節,捍衛媒體的職業底線,弘揚社會正能量。
新媒體能夠最大限度地整合和發揮各種可利用資源,基于這一特征與優勢,新聞媒體從業者既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為實現傳統媒體行業發展聚合更強大的驅動力與支撐力,也要始終堅持新聞媒體的客觀性、公平性、公正性,以切實發揮新聞媒體行業對維護社會輿論健康、促進和諧社會發展的根本職能作用。
[1]張旭.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新聞策劃理念差異性比較分析[J].電視指南,2017(16):34-35.
[2]曲宏,嚴濤.新媒體新聞傳播的特征與制作原則[J].傳媒,2017(12):65-66.
[3]黃和節.新聞策展人:新媒體新聞生產的新路徑[J].新聞傳播,2016(17):41-42.
[4]朱瑞娟.融媒體時代新媒體新聞敘事策略的創新路徑[J].東南傳播,2017(5):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