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網絡信息越來越貼近人們的生活,而互聯網、博客等新生媒體形式的誕生也宣告了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相對于沉重、僵硬的傳統媒體,新媒體因其易傳播、多樣化等特點,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這就使傳統媒體的領導地位受到極大的挑戰和甚至面臨被顛覆,所以傳統媒體要想重新恢復主流地位,勢必要揚長避短,結合時代特色尋找新的出路。
與新興的互聯網、手機電視、微博等網絡寵兒相比,人們習慣將報刊、廣播、電視以及自媒體以外的網絡媒體統稱為傳統媒體[1]。一直以來,傳統媒體是政府和各級組織機構的發聲手段,以一定的頻率向公眾公布文體以及政府動態等,所以傳統媒體往往帶有權威性。但同時傳統媒體所傳遞的信息方式是單向的,通俗來說就是他們只負責傳遞信息,對受眾的感受以及反饋往往后知后覺,甚至置之不理,受眾也無法直接向傳統媒體反饋,這種致命的不足使受眾逐漸流失,傳統媒體在各行各業的影響力急劇下降,市場占有率也雪崩式的下跌。
圖文音像以及符號是傳統媒體表達的主要方式,在應用中往往是一項或幾項并存使用,而新媒體不僅可以將這些手段綜合使用,還可以融入三維立體圖像甚至虛擬環境對所報道的事情加以分析、描述,宣傳的效果比傳統媒體更豐富、更立體。
傳統媒體報道的新聞往往要經過復雜的傳遞、政審、加工等過程,而新媒體信息的傳遞卻因其不受時間、空間以及規則的限制,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對新鮮消息或重大事件的獵奇心理,往往是傳統媒體播報的新聞,受眾可提前數小時甚至一天就已經從新媒體中知曉,因此傳統媒體宣傳的時效性被嚴重弱化。
傳統媒體信息的傳遞是單向的,往往不管用戶的感受,用戶也只能被動地接受而無法反饋自身的意見[2]。新媒體因其多樣性的傳播方式,可以隨時隨地、多種方式的與用戶進行互動,隨時掌握廣大用戶感興趣的新聞類型,大量受眾因此轉向新媒體,傳統媒體在很多領域被“顛覆”。
傳統媒體往往是隸屬于文化宣傳部門的國家機構,無法像新媒體一樣隨時隨地的根據市場及用戶的變化而進行調整,又因為傳統媒體工作屬于“鐵飯碗”,內部員工缺乏斗志與創新意識,部門之間又相互牽制,陳舊的體制極大阻礙了傳統媒體發展的步伐,拉大了與新媒體之間的差距。
核心競爭力是各行業間在競爭中勝出的關鍵,傳統媒體要想在與新媒體的競爭中逐漸勝出,就要深刻的認識到自身的核心優勢,即權威性和專業性,找出社會最為關注的話題和現象,提供更多經過深入挖掘的、富有前瞻性的、原創的消息,最大限度地滿足當今社會人們對知識和創新的渴望。
媒體行業對人才的定義是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技能,還要熟練掌握計算機技術。在當今時代,對于創新型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上升,傳統媒體本身具有權威性和品牌性,很容易吸引大批人才,所以傳統媒體一方面要設法留住需要的人才以增強實力,并利用精英培養專業的后備力量,為傳統媒體的現代化發展源源不斷地注入新鮮血液。反過來,充滿活力的傳統媒體也勢必吸引大量各領域人才,使傳統媒體更能了解各行各業的需求,更好地完成豐富的采編播工作。
傳統媒體的理念一直是比較固定的,機制也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新媒體的沖擊[3],人們對互聯網的普及,傳統的理念和機制必須進行轉變,要改變觀念,積極適應新的媒體環境,轉變傳播主體和傳播形態變化的認識,要充分認識到客戶才是核心,客戶的需求才是重點,機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注重創新,適應優勝劣汰的機制。
從根本上說,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是媒體行業的組成部分,各自都有獨特的優勢,傳統媒體可以利用新媒體快捷迅速傳播的特點,將更多制作精良的消息傳遞給社會,既可以提升消息的準確性也能提升時效性,同時又將新媒體廣大用戶納入自己的受眾范疇,形成雙贏局面。
傳統媒體應正視當今時代與新媒體的競爭,積極適應時代的變化,迎接挑戰和沖擊,通過改革不斷強化和完善自身,揚長避短,講究策略,制定出合理措施,將挑戰變為發展的新機遇。
[1]郭楓橋.基于“互聯網+媒體”融合時代的傳媒發展路徑研究[J].農家參謀,2017(23).
[2]孫驍莉.淺析高校如何培養適應新媒體技術的人才[J].傳播力研究,2017(04).
[3]楊帆.互聯網思維下的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探討[J].采寫編,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