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聞,顧名思義就是要求題材與基層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能夠客觀的反映當前群眾生活、工作中真實發生的事情。因此,電視臺民生新聞欄目組在選擇新聞題材時,也要嚴格把關,更多的播出那些群眾喜聞樂見的,以及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題材。同時,通過新聞播報的方式,使這些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能夠引起較大的社會反響、激發本地群眾的共鳴,進而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真正解決群眾的一些問題。例如,某地電視臺跟蹤調查化工廠偷排污水的問題,并通過專題報道的形式曝光該企業,新聞一經播出迅速得到了本地群眾的支持,不僅收視率大幅度提升,也提升了電視臺的口碑。此外,電視臺在選擇這些“接地氣”的新聞題材后,還要從專業角度進行必要的包裝和加工,這樣才能使民生新聞引起關注,進而達到“以小見大”的新聞播出效果。
平民化的新聞視角,往往能夠從群眾的角度看待問題,這樣報道出來的民生新聞才能被廣大的群眾所接受和認同。以往許多電視臺在報道民生類新聞時,沒有及時轉換自身的角色定位,還是以一種旁觀者的視角,客觀的講述某一新聞的前因后果。這種報道方式容易使新聞事件和觀眾之間存在較大的距離感,由于觀眾不能在觀看民生新聞時產生代入感,民生新聞的關注度自然也就不高。因此,在選擇民生新聞的報道視角時,也要求記者、攝像師能夠從現場群眾的角度進行播報,這樣才能使民生新聞更加真實和生動。例如,某地電視臺在報道春季小麥蟲害防治的民生新聞時,始終以農戶視角進行報道,這樣不僅使新聞更加接地氣,而且也能夠讓電視機前的農民朋友了解到小麥蟲害的防治措施,從而發揮了民生新聞的實用價值。
在民生新聞節目播出時,播音主持人的稿件內容和語氣也應當多一些親和力,這樣才能拉近與觀眾的距離。部分播音主持人可能在長期的工作中形成了不茍言笑的職業習慣,在負責民生新聞時仍然“板著臉”,給人一種過于嚴肅的感覺。因此,在進行民生新聞播報時,播音主持人也應當轉換工作方式,像拉家常一樣開展新聞播報工作,增加親和力,給人一種平易近人的感覺。例如山東電視臺的《民生直通車》、江蘇電視臺的《南京零距離》等,主持人都是以一種親和甚至是帶有一點本地口音的方式進行新聞播報,這種輕松、詼諧的主持風格,往往能夠受到本地觀眾的歡迎,此類民生節目也往往成為觀眾茶余飯后談論的焦點。除此之外,電視臺的新聞播報場景也可以進行更加靈活的安排,主持人不必端坐在主持臺上,也可以采用訪談式、站立式等方式完成民生新聞播報,也能夠給人一種不呆板、富有生氣的印象。
做好民生新聞欄目,定位及策劃不可或缺。不少傳媒人把做民生新聞概括為“五度”——有追求民生新聞形式的“速度”,有追求民生新聞內在氣質的“角度”,有深入挖掘新聞價值的“廣度”和“深度”,還有民生新聞采寫與報道所體現出來的行為方式,可以概括成“溫度”。如何在這“五度”上下功夫,成為民生新聞能否增加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關鍵。
第一,關注民生新聞背后折射出的問題,挖掘新聞深度。民生新聞不僅要能夠吸引觀眾,而且要能夠引導觀眾進行思考和關注。尤其是對于一些問題類的民生新聞,應當在報道后引起相關部門或社會各界的關注,并最終解決問題。
第二,反映百姓的實際生活,貼近百姓的實際需求。貼近生活和貼近實際的本質和核心是密切聯系群眾。只要是與老百姓實際生活和實際需要相關的事,都應時時高度關注。
第三,民生新聞報道手法、編排模式的多樣化、多元化,更加生活化地表現了影響普通群眾生活的重大事件,是各級電視臺普遍做法。例如,在南京至安慶高鐵開通報道中,安徽電視臺不僅全程直播,還與南京生活頻道進行互動連線。旅客從始發站安慶上車,到終點站南京下車的畫面,全程呈現給觀眾,讓大家切身體驗到了高鐵的快速和便利。
在新舊媒體融合發展中,新媒體因為具有實時互動、參與評論等特點,迅速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喜愛。因此,電視臺也要運用新的技術手段,通過開通互動渠道,拉近與觀眾的距離,使民生新聞更加接地氣。例如,地方電視臺可以推出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或是手機客戶端,這樣人們就可以利用移動設備隨時隨地的了解電視新聞,并且提高了新聞傳播的速度和廣度。另外,電視臺還可以與一些自媒體建立合作關系,真正讓每個群眾都參與到民生新聞中,以一個新聞事件“親歷者”的身份對民生新聞做出評論,激發了觀眾的參與意識。
民生類新聞來源于群眾的日常生活,并且多數與群眾的利益有密切聯系。電視臺在制作和播放民生新聞時,也應當采用更加平民化、接地氣的形式,增加觀眾對此類新聞的接受度、興趣度,在提高電視臺收視率的同時,也能夠通過民生新聞切實為群眾提供一些幫助。
[1]蘇杭.體驗式采訪讓民生新聞更接地氣——以本溪廣播電視臺《新視界》“主播體驗勞動者”為例[J].記者搖籃,2016(1):13-14.
[2]李濤,馬明宇.做有溫度的新聞做接地氣的主播——談包頭廣播電視臺大型采訪活動《主播去哪了》的成功經驗[J].數字傳媒研究,2016,33(5):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