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學生在短片創作之初都希望能有一個與眾不同的題材,但由于社會閱歷,生活體驗存在著強烈的趨同性,他們會認為平淡的生活缺乏內容,放棄在熟悉的事物中挖掘故事的想法,轉而去表現一些并不擅長或并不熟悉的領域。
(一)對超現實主義題材的迷戀
在短片中表現夢境、表現超自然的力量(穿越、平行世界、虛擬時空等),題材方面的邏輯關系不強、故事結構不完整。在學生心中有個共識,只要冠以超現實主義的帽子,一切的不合理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釋,本以為是捷徑,但其實是將創作者帶入了一個誤區。超現實主義題材作品是經驗豐富的創作者經過多年的藝術創作得出的獨到的藝術觀點,作為學生很難駕馭,絕大多數學生創作的類似題材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超現實主義,短片只會讓觀眾覺得故弄玄虛、嘩眾取寵。
(二)極力表現暴力、犯罪、精神病人的心理世界
類似題材對于參賽來說非常不討巧,短片大賽需要積極向上、符合普世價值觀的作品,小眾題材不適合傳播,得不到觀眾的認同,尤其會對像學生這樣水平的創作者內心受到打擊。此外,類似題材需要非常嚴格的技術條件做保證,如影視特技、特效、武術指導等,否則制作的效果達不到讓觀眾信服的程度只會暴露自身在制作水平上的缺點,這無疑是將短板放大了擺在觀眾面前,只會讓短片看起來更加的水平低下。
“真實是藝術作品的生命、真實是習作成為藝術作品的起碼要求。”[1]學生創作短片應該在生活中發現讓自己有所感悟的人或事,加上個人的觀點,表達出自己的態度,情節不在于復雜,首要的任務是真實,進而是認同感,這才是學生短片作業在選擇題材時該有的出發點。
(一)“長鏡頭能保持電影時間與電影空間的統一性和完整性,表達人物動作和事件發展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因而能更真實地反映現實,符合紀實美學的特性。”[2]學生短片中使用的長鏡頭并不能很好的詮釋長鏡頭的定義,更多的是為了長鏡頭而長鏡頭,沒有更好的表達現實性,與劇情、上下內容的銜接不夠合理,要么感覺突兀、要么技術手段不過關,畫面不合理的晃動,反而影響了短片的敘事表達。由于技術設備的限制,學生創作長鏡頭非常困難,顫動的畫面、嘈雜的錄音都可能成為長鏡頭的敗筆,沒有過硬的技術支持不要輕易嘗試長鏡頭,劇情方面沒有絕對特殊的需要不應考慮設計長鏡頭。并且長鏡頭會拖慢節奏,放在短片開頭很難吸引觀眾,影響觀眾對短片的興趣。
(二)特寫鏡頭在試聽語言里所起到的作用相當于交響樂隊里的那面鑼,它是一記重音,會得到觀眾更多的注意,在使用時應謹慎。初學者容易出現的一個問題是擔心觀眾看不明白,總想用特寫來交代人物動作、人物情緒、物件道具等,頻繁的使用特寫會分散觀眾原本不多的注意力,處處是重點也就沒有了重點。相比之下簡單的鏡頭運動配合全、中、近景更適合學生操作。
對于人物的面部特寫使用時也應慎重,特寫會將角色表情、演員演技放大數倍,學生在使用和指導演員表演方面本身就存在經驗上的欠缺,表演是一大弱項,用特寫來交代人物情緒更容易暴露弱點。人物的情緒對于初學者來說最好通過動作、行為或者中近景來交代。
故事的結局往往包含了作者的觀點、態度,觀眾被創作者引導著層層深入,就像在池中投網捕魚,網投的越大,網中的結果也就越值得期待。如果沒有一個精彩的結局就會使故事喪失存在的意義。曾經有個學生在進行故事設計時設計了這樣一個情節,某大學教授終日隨身攜帶一個袋子,這個袋子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可是這個袋子放著什么東西才能使故事合理,才能不讓觀眾失望,故事的創作者用了半個月的時間也沒能想到一個說服自己的想法,最終放棄了這個故事的創作。雖然故事最終沒有完成,但是創作者深知一個結局對觀眾的影響,這是對創作負責的態度。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使用開放式結局的原因很簡單,僅僅是因為不知該如何收網,期待觀眾獨自去思考,這是對創作膚淺的態度,是對開放式結局在認識上的錯誤,沒有結局的故事在敘事上是不完整的,觀眾的思考應該源自創作者對故事的設計,而非憑空幻想。
學生創作劇情類短片的初衷應該是熟悉創作流程、嘗試對視聽語言的運用,在此基礎上表達創作者的思想態度及認知。情節可以簡單,但一定是創作者用心體驗后的思想表達。試聽語言的處理可以不復雜,但一定是較為合理的能為敘事服務的一套處理方案。一切想要博人眼球、嘩眾取寵的內容最終只會將短片推向一個尷尬的境地,辛苦的付出并不能得到應有的回報,這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打擊,這也會使創作者喪失創作的積極性。
當下的中國,有著影視劇創作最寬松的環境、最廣闊的市場、最多數量的觀眾,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好時代,這個時代對于影視人才的渴求非常迫切,對于學習編導的學生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每一次的短片創作都應該是成長道路上的基石,伴隨著學生取得更大的進步,走向更遠的前方。作為教師希望以上這些問題能引發學生的思考,規避問題、逃離誤區,在實踐中取得更好、更長遠的進步。
[1]蘇牧.榮譽(普及版)[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4):520.
[2]許南明,富瀾,崔君衍.電影藝術詞典(修訂版)[M].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