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化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好多古典藝術,在世界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包括戲曲和舞蹈。但戲曲和舞蹈兩種藝術形式的表現是截然不同的,戲曲表演主要是依靠表演者的“唱、念、做、打”來塑造角色,而舞蹈是通過演員的肢體語言來完成創造角色的任務。戲曲表演中的“做”和“打”則與舞蹈元素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在沒有“唱”和“念”的情況下,通過肢體動作來加強人物情感的表達,塑造舞臺藝術形象,使劇情更加有感染力,并給觀眾呈現出精彩的表演。
戲曲舞蹈與芭蕾舞、民族舞和古典舞的舞蹈形式是有區別的,戲曲舞蹈是比較貼近生活的,其創作靈感是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并不完全是生活寫實,是生活與美的一種藝術形態的結合。戲曲在舞臺上的表演具有故事性,通過表演者的“唱、念、做、打”來表現深層次的內容和含義。例如,在戲曲當中經常會有開關門扇的動作,與舞蹈元素融合在一起就會表現的更加明顯,并能讓觀眾明顯地看出這些動作的意義,同時還要舞蹈化一些。戲曲表演中涉及到舞蹈動作的還有請客讓座、刺繡、恭手做揖、上下樓梯、眺望遠方等,這些有舞蹈元素動作的表演,給戲曲故事情節增添感染力。戲曲表演動作要與現實生活有所區分,就要加入舞蹈元素,使戲曲與舞蹈在表演當中得到完美的結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戲曲的魅力,同時舞蹈也得到廣泛的應用,不僅要視覺上的感覺,還要對動作上的技術要求嚴格,這樣使戲曲化的舞蹈具備欣賞價值和視覺上的美感[1]。另外,戲曲表演當中還有生、旦、凈、末、丑,每一個行當都強調人物的個性,所以說舞蹈元素的應用都是刻畫人物形象的重要核心,也展示了人物情態意趣及神態心境,舞蹈元素與戲曲的結合,并不是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模仿,而是一種夸大和美化舞蹈。
舞蹈作為一種表演藝術語言,主要是通過肢體語言來展示和表達,通過舞者優美的表演,不僅能傳達無聲的信息,還能展現出完美的故事情節,能夠給人們帶來美的視覺享受。在舞蹈演出的過程中基本功和技巧也是很有講究的,其中舞蹈表演的形式有時會比較柔和,有時也會比較陽剛,比如體操、武術和雜技等,都可以加入到舞蹈當中,并且還能和戲曲表演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在戲曲表演中會有歌唱和念白,而舞蹈將這種表演手法完美地穿插在戲曲表演當中。演員在戲曲舞蹈的表演中能夠抒發情感,還能完美地演繹故事情節,再加上生活化的程式動作,所以給人的感覺就是既有生活的原貌,又與現實生活縮短距離感。但是戲曲當中的舞蹈是在特定的表演情況下進行演繹的,并根據演繹的內容而進行藝術的加工。舞蹈當中的很多技術技巧都對戲曲表演有很大的幫助,如一些戲曲表演當中的對打情節,就可以利用舞蹈表演中的技術技巧來展示這段故事[2]。
舞蹈表演中很多的舞蹈都是從生活中得到的創作靈感,但是與戲曲表演結合在一起就使表演高于生活。因此,在以往的生活中舞蹈元素在戲曲舞蹈中能得到良好的應用。通過欣賞舞蹈和戲曲舞蹈的代表作品,可以得知,這兩種舞蹈在身段和技術技巧上有著很大的相通之處。戲曲表演和舞蹈表演中都擅長以“劍”和“水袖”等道具來展現舞蹈內容,從而提升戲曲表演的豐富性和深刻性。例如電視劇《甄嬛傳》中,甄嬛在給皇上獻舞,隨著音樂節奏的變化,把故事情節推進到高潮部分,使人物的眉、眼睛通過舞蹈元素來表現當時對某個人物的愛戀之情,隨著步伐的變換來體現出人物當時的心情,這種演繹是合乎常理的,符合當時故事的發展情節,讓觀眾能融入到故事情節當中去,帶動劇情,推向高潮,使這部劇更加的精彩。通過舞蹈的肢體語言來演繹人物的情感,還可以演繹人物當時的心情變化,并且抒發人物的內心情緒。綜上可知,戲曲表演當中的舞蹈并不是簡單的動作表演,而是演繹最真實的故事情節,這樣才能使戲曲表演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戲曲是我國的國粹,戲曲表演的發展源流,是以載歌載舞的形式來演繹故事,并不是胡亂的去表演戲曲。在戲曲表演中,舞蹈里面的很多技術技巧是戲曲表演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蹈元素與戲曲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只有了解戲曲劇本的故事,才能合理地進行舞蹈編排。要想使動作有美感,就必須要有良好的舞蹈功底,這樣才能在戲曲表演劇情當中得到自由的發揮[3]。例如,戲曲表演當中需要的舞臺技術技巧比較多,這就需要有靈活的身段和熟練的舞蹈動作,才能將劇情當中需要的動作以舞蹈的形式演繹出來,給舞臺的表演增添光彩。所以,舞蹈元素與戲曲表演之間存在著不可忽略的關聯性。
綜上所述,本文對舞蹈元素與戲曲表演的關系進行了探討,舞蹈元素與戲曲表演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舞蹈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對戲曲的創作和劇情的演繹有著嚴重的影響,并且可以實現舞蹈元素和戲曲表演的理想傳承,同時也可以使舞蹈文化與戲曲文化進行良好的結合,使我國的國粹更加燦爛輝煌。
[1]李麗宏.戲曲元素在中國舞編創中的運用 [J].戲曲藝術,2013,26(2):78-83.
[2]高思朦.淺析中國古典舞中戲曲舞蹈元素的融合[J].音樂生活,2017,20(7):69-70.
[3]董超.淺談戲曲元素在舞蹈中的運用[J].科技信息,2015,13(33):51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