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森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探究式教學法;案例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近兩年來,本人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的教學中嘗試采用探究式教學法進行教學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現將本人在教學中的一些具體做法以及膚淺的體會奉獻給各位同仁,希望大家批評指教。
基礎課一般安排在大一第一學期,大一新生因為經歷了長期的應試教育,在學習上,無論是學習的內容還是學習進程的安排,都對教師有比較重的依賴性。他們在情感上反對教師的灌輸,在學習的行為上又習慣性地依賴教師的灌輸。此外,受整個社會注重實利的浮躁心理的影響,大學生普遍對政治理論課具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心理。而探究式教學法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都比較高,它要求學生做學習的主體,主動、積極地投入學習之中,做真理的探究者和追尋者,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輔助者和組織者。如果直接采用探究式教學法,學生勢必茫然不知所措,再加上他們原本就有排斥心理,課堂教學很有可能陷入一種無序的狀態。鑒于此,本人在“基礎課”的教學中首先進行“熱身運動”,循序漸進地轉入探究式教學。具體做法是:第一,結合緒論部分的教學,明確了大學教學與中小學教學的差異,使學生做好自主學習的心理準備。第二,采用“三課型、四步驟”教學模式作為過渡。“三課型”是指討論課、總結講解課、質疑答疑課三種前后相繼的課堂教學類型。“四步驟”是指:第一個步驟,學生課前根據教師的要求查閱下次課(一般一個專題一次課)所要學習的相關資料,完成相關思考題。第二個步驟,組織學生就教學專題進行討論,這一步驟又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小組討論,一般以前后三排為一個小組,每一小組指定一名負責人,第二部分是班級討論,每一小組推薦一位代表上臺發言,小組負責人上臺對本小組的討論進行總結匯報,鼓勵其他同學自由上臺發言,或者對前面同學的發言提出質疑,進行辯論,每個學生發言以后,教師對該學生的發言內容進行簡要的點評,只要學生的發言內容沒有政治性的偏差,一般不作批評,而以表揚鼓勵為主。第三個步驟,教師根據班級討論的情況,對本專題的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有重點的、有系統的總結講解,這部分講解的展開與側重點根據討論過程中學生對該專題理論知識掌握情況隨時作出調整。第四個步驟,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討論答疑。經過前面三個步驟的學習,如果學生還有疑難問題,可以直接地向教師進行質疑,師生共同討論,答疑解惑,如果當堂課不能解決,就把這些問題作為課后作業布置給全體學生,課后查找資料,做出解答,下次課師生繼續討論。這種教學模式因為目標比較具體,難度相對較小,學生容易接受,課堂氣氛也比較活躍,教學效果比較理想。教師可運用示范性、專題性案例,進行初步的案例教學,引導學生學習分析案例,從理論上找出原因,在操作層面上得出解決的方法,使學生初步形成理論思考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理論、運用理論的興趣,為下一步研討性、綜合性案例教學法的實施做好鋪墊,然后再進行難度較高的探究式性、綜合性案例教學。
探究式教學法是指綜合采用各種案例,讓學生把學到的理論運用到具體的案例中去。它既是運用理論的過程,也是檢驗理論的過程。案例有很多種,根據其在教學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分為示范性案例和研討性案例;根據其性質,可以分為綜合性案例、專題性案例和系統性案例;根據其表現手段,可以分為影視劇性表演案例和書面性文字案例。
示范性案例具有示范作用,就其內容而言,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將先進人物或先進事例編為案例,進行示范;另一種相反,是以問題人物或失誤的事例作素材,加以精辟的分析,使學生從反面深入理解有關內容,從而起到警示作用。前者叫作經驗性示范案例,后者叫作問題性示范案例。
研討性案例是指所編案例為研究討論的素材,其中包含著各類需要進行研討的實例,是現代案例教學主要采用的一種類型。就其作用而論,可以分為分析性研討案例和決策性研討案例兩種。分析性研討案例是指供分析研究用的案例,最常見的是以典型的實例為內容的案例。還有一種分析性研討案例,是列出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見解,引導分析。決策性研討案例,是指通過對案例的分析讓學習者提出自己的建議、辦法、處理意見或工作方案等,即學習者面對案例所提供的情況或信息,自己做出決策。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學生的特點以及案例的性質,本人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權衡輕重,或者選用單個案例,或者選用系列性案例進行探究式教學,受到了學生的歡迎。例如,為了設置問題情境,可以采用問題示范性案例,從反面入手,讓學生從前人的失敗中警醒,喚起對自己人生的思考,產生學習的動力。在每一專題的結束部分,為了把學生的情緒推向高潮,使學生的思想與所學理論產生共鳴,有時采用經驗性示范案例,讓模范人物的先進思想、崇高精神去打動學生、激勵學生,使他們產生見賢思齊的強烈愿望。在人生價值專題的結束部分,我使用“感動中國人物”——叢飛的案例。學生們被叢飛的動人事跡深深打動,許多人不禁動容,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結合叢飛的事跡,聯系自己的實際,談談怎樣的人生才具有更大的價值。
影視性案例具有直觀性、形象性的特點,加之當今的學生具有感性思維的習慣,因此影視性案例大受學生的歡迎,在愛情專題的教學中,我使用了2011年9月17日“道德觀察”的視頻資料,使學生在直觀感人的事例中體會到愛情、家庭、責任與義務等相關的內容,然后再進行理論的分析與講解,從而從感性的現實中把握理性的生活哲理。
研討性案例的使用和教學是探究式教學的最高境界。它的特點是設置兩難情境,促使學生從多方面思考。這種案例情境復雜,具有挑戰性,我把它放在本課程中的后程使用。因為此時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理論,進行較高難度的探究式教學的條件已經成熟。
探究式教學允許學生依其不同的理論水平、不同思維方式具有不同的見解,但是基礎課教學必須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武裝學生的頭腦,不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教學實踐中,學生表現出來的各種各樣的思想,本人采取了“層次可異、核心歸一”的立場,也就是學生思想境界的層次可以有所不同,但要向較高的境界努力,而其核心的價值觀必須符合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這樣做到“強而弗抑,導而弗牽”,既照顧到差異性,又明確了方向性,獲得了學生的認可,提高了學生學習基礎課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了基礎課的教學實效。
[1]戴艷軍,楊慧敏.“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案例解析(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曲 ?光.論案例教學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的運用[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