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芷瑜 崔艷 劉柳 石雨菲 姚雨蓮
[摘要]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電子支付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現在,貸款與分期消費也伴隨著網絡出現在交易市場中,并受到廣大大學生的歡迎。這種形式滿足了大學生的消費需求,順應了互聯網金融發展,但大學生這種提前消費的行為仍存在種種風險,今年上半年教育部明文規定禁止向大學生網貸,可見社會仍需要加強對網絡分期平臺加強管理。
[關鍵詞]網絡分期購物 大學生
一、大學生使用網絡分期平臺購物現狀
2009年,我國停止向大學生發放信用卡,大學生信用消費進入空白。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網絡貸款與分期消費出現在交易市場中,受到高校學生歡迎,許多高校大學生開始網絡貸款或分期信用消費。至2016年,針對大學生的分期消費平臺目前已經發展到50多家。如今大學生通過互聯網進行分期消費時,更偏向使用網絡分期平臺,網貸平臺的使用僅占少數。
大學生分期消費也已不局限于電子數碼產品,而是涉及了市場的各個領域,這對當今大學生而言都是極為方便的,無論想購買什么,都可以使用分期消費來解決,這在極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學生對這一消費方式的使用。
當前互聯網分期市場中,平臺數量十分龐大,但就其使用情況來看,網絡分期消費平臺呈現出平臺割據,其中以“螞蟻花唄”和“京東白條”為主,其他互聯網金融產業推出的平臺使用量遠不如這兩個B2C兩個平臺。
二、大學生使用網絡平臺分期購物現象成因
(一)大學生自身
當代大學生的經濟條件都具有一定的依附性。在這種有限的經濟能力約束下,分期平臺給他們提供了這種資金的幫助,有效地解決自己的購買力缺乏的問題。而且網絡分期是一個新的消費形式,大學生對新事物充滿向往,互聯網分期購物平臺迎合適合群體的需求。
大學生群體是一個顯著的同輩群體,在這個同輩群體中極容易引發從眾行為。許多大學生表示如果自己不用,就好像突然和一個時代脫軌了。
(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大學生網絡分期購物平臺大量涌現,彌補了傳統銀行體系對大學生信貸的空白。各大學生分期購物平臺的大量涌現為大學生提前消費、分期付款提供了更加便捷、快速、安全的途徑和通道。
(三)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
移動互聯技術不斷發展,而網絡分期消費平臺也是基于這一技術的發展而得到推廣。當今大學生是伴隨著這個技術而生的。當一項技術已成為一個群體的生活必備品時,在這種技術下衍生的技術、產品更易于為廣大大學生所使用。
三、大學生使用網絡平臺分期購物現象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網絡分期貸款消費平臺看似解決了大學生的消費需求,但實際上已經開始呈現各種問題。今年國家明確規定: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在校大學生網貸業務(《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銀監發(2017)26號),由此可見網絡分期貸款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一)大學生個人
隨著網絡分期貸款購物的盛行,大學生的消費觀念逐漸轉向提前消費,在養成對這一平臺的使用習慣后存在著形成過度消費習慣的風險。但大學生常常會高估自身的償還能力,缺乏對預支目的和期限的清晰認識,都有一種自己完全有能力償還的自信心,然而最后卻無法還款。大學生缺乏對分期貸款購物平臺使用的基本知識,被一些網絡信貸消費平臺的廣告語吸引,忽略了一些“潛規則”。而且大部分網絡信貸平臺在使用者注冊時都要填寫詳細的個人信息,這也存在著身份信息流失的潛在危險。
(--)網絡分期貸款消費平臺
大學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強,成為了網絡信貸消費平臺的主要使用群體,但許多不合理消費的大學生將無法償還應付金額,這容易造成該平臺的虧損,阻礙其發展。
一些平臺的自身管理也存在著許多問題。有些大學生在收到過平臺方惡劣的催款方式,如各類恐嚇。有一些分期購物平臺存在著欺騙大學生的行為,在簽訂合同階段,故意向大學生隱瞞或模糊相關條款。說明這些平臺內部管理存在著較大問題。
(三)制度規章方面
大學生網絡分期購物作為互聯網金融創新下的新型產品,國家規范和約束其發展較為滯后,我國沒有一部法律專門針對網絡分期消費予以規制,對于這些平臺的監管有較大欠缺。
四、完善大學生使用網絡平臺分期購物的對策建議
政府要完善關于網絡借貸的法律法規,推動網絡分期購物市場的規范化、制度化、法律化,將新興的網絡借貸消費納入監管體系。
網絡借貸企業的經營理念十分容易影響到大學生的消費觀,相關企業也應該明確自身責任,與消費者互利共贏,形成良性循環。
學校應開設基礎理財課程或開設理財講座,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消費習慣和消費心理,端正學生的征信態度。
大學生要主動學習理財知識,評估自己的消費需要,理性選擇分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不盲目攀比。在使用網絡平臺時也要注意對個人信息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