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永良 何良 陸雙燕 王惠珍
現有的耐汗漬色牢度標準主要有GB/T 3922—2013、ISO 105-E04:2013、AATCC 15—2013,這3個標準存在的缺陷在于:羊毛貼襯或羊毛織物為拒水性織物,在酸性、堿性兩種汗液中不能自然潤濕,GB/T 3922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將試樣在室溫下放置30min,不時撳壓和撥動,以保證試液充分且均勻地滲透到試樣中,而不同實驗室不同測試人員撳壓和撥動的頻率及力度存在較大差異,因而影響到測試結果的一致性。
以上3個標準的異同見表1。羊毛織物作為一種主要的貼襯,應用于很多試樣的耐汗漬色牢度試驗,不可避免地,這些試樣均存在羊毛貼襯難以潤濕的狀況,因而研究基于快速潤濕效應的耐汗漬色牢度測試方法,降低人工撳壓和撥動差異,提高測試一致性,顯得尤為重要。
紡織品耐汗漬色牢度測試方法相關研究文獻[1-4]顯示,除了試樣潤濕方式影響測試結果的可靠性之外,試樣帶液率、晾干方式等也在相當程度上影響測試結果的精確性,因此本文將在3個方面對現有的GB/T 3922—2013進行優化,包括:1)選擇合適的羊毛織物潤濕劑及濃度;2)試樣帶液率的控制;3)試樣干燥方式的優化。
本文選擇5塊不同纖維含量的紡織品試樣,檢測耐汗漬色牢度項目時需要羊毛貼襯,包括:1)全棉針織布(棉100%),2)黑色錦氨布(錦綸87.5%,氨綸12.5%),3)毛滌粗紡布(羊毛80%,滌20%),4)黑色斜紋毛呢布(滌綸51.4%,羊毛39.9%,粘纖5.5%,錦綸3.2%),5)毛錦雙面呢面料(羊毛78%,錦綸22%)。
考慮到耐汗漬色牢度測試方法分為耐酸汗漬色牢度和耐堿汗漬色牢度,分別在酸液(pH=5.5)和堿液(pH=8.0)中測試紡織品的耐汗漬牢度,因而本文選用毛紡行業常用的兩性離子表面活性劑作為羊毛織物潤濕劑,從中選擇合適的品種用于耐汗漬色牢度測試。表2所示為5種試樣組合在不同潤濕劑添加量情況下組合試樣的潤濕時間,從中可以看出,未添加潤濕劑時,組合試樣自然潤濕時間均大于30min,潤濕劑添加量為0.5%時,組合試樣潤濕時間已經小于1min。
GB/T 3922—2013和ISO 105-E04:2013對試樣帶液率不做要求,AATCC 15—2013則嚴格規定帶液率控制在2.25±0.05倍試樣質量。
黃怡婧等[1]通過正交試驗,分析研究了帶液率、浴比、夾板數量、汗漬儀放置方式等因素對耐汗漬色牢度測試結果的影響,表明對于易吸水厚重織物,帶液率對試驗結果有一定影響,而浴比、夾板數量和汗漬儀放置方式對耐汗漬色牢度的影響較小。穆家良等[2]通過比較3個耐汗漬色牢度測試標準的異同,分析測試結果的差異性,人工汗液的pH值、試樣含液率、測試時間和溫度及貼襯織物都是影響最終測試結果的主要因素。樓陳鈺[3]剖析了GB/T 3922—2013與GB/T 3922—1995的差異,針對前者存在的一些問題,結合實際檢測工作經驗,建議標準規定一個適合的試樣帶液率和一個適合的浸泡溫度,減少試樣帶液率和浸泡溫度等因素對測試結果的影響。
針對上述情況,本文考察了不同試樣帶液率對試驗結果的影響,見表3。
從表3看出,隨著帶液率的增加,貼襯沾色隨之變差。試樣從65%~200%的帶液率變化中,貼襯沾色的差值甚至達到1級,總體而言,試樣帶液率越大,試樣貼襯沾色情況越嚴重,織物帶液率越大,染料越容易泳移。本文從優化耐汗漬色牢度測試方法的角度出發,對試樣帶液率進行了控制,參照AATCC 15—2013將試樣帶液率控制在2.25±0.05倍試樣質量,即帶液率(125±5)%,從而減少帶液率變化對試驗結果的影響。

表1 3種耐汗漬色牢度標準異同分析

表2 5種試樣組合在不同潤濕劑添加量情況下組合試樣潤濕時間 單位:s
3個標準在試樣干燥方式方面存在一定差異,GB/T 3922—2013和ISO 105-E04:2013規定試樣在不超過60℃空氣中干燥,AATCC 15—2013則規定試樣和貼襯分開放置在金屬絲網上,恒溫恒濕條件下平衡。
陳文麗等[4]通過比較試驗過程中試樣拆線懸掛與不拆線懸掛干燥方式對試驗結果的影響,指出大多數的紡織品在試驗后試樣懸掛干燥時選用拆線與不拆線的懸掛方式下測得的沾色級數無差異;對于容易發生染料泳移的紡織品采用不拆除所有縫線的方式進行懸掛時所測得的結果比采用拆除所有縫線進行懸掛干燥方式的沾色級數要差很多,沾色嚴重的相差2.5級,建議對于一些容易發生泳移現象的紡織品采用拆除所有縫線的方式懸掛干燥試樣,在評定紡織品的沾色等級時,出現泳移現象的試樣應重新試驗測試。
針對上述情況,本文選取了一塊在干燥過程中容易產生染料遷移的試樣,考察了不同晾干方式對試驗結果的影響,如圖1~圖2所示。從中發現AATCC 15—2013干燥方式(試樣和貼襯分開放置,恒溫恒濕條件下平衡干燥)明顯優于GB/T 3922—2013晾干方式(試樣在不超過60℃空氣中干燥)。

圖1 GB/T 3922—2013干燥方式

圖2 AATCC 15—2013 干燥方式
本文從優化耐汗漬色牢度測試方法出發,采用AATCC 15—2013干燥方式,即試樣和貼襯分開放置,恒溫恒濕條件下平衡干燥,從而減少染料泳移對試驗結果的影響。
通過對現有紡織品耐汗漬色牢度測試方法GB/T 3922—2013技術分析,確定了紡織品耐汗漬色牢度優化測試方法,對試樣潤濕方式、試樣帶液率、試樣晾干方式等3個測試關鍵環節進行優化,同時通過測試5塊不同纖維含量的紡織品試樣(重復6次),比對分析了常規和優化方案的測試結果的差異性。
表4所示為5塊試樣酸性汗漬色牢度常規和酸性汗漬色牢度優化測試數據,表中數據為色牢度自動評級儀測試所得,從表4測試數據來看,優化方案測試數據與常規GB/T 3922方法相比,貼襯沾色和試樣變色等級差異均在半級以內。同樣,表5中可得相同結論。

表3 不同帶液率下的貼襯沾色

表5 試樣堿性汗漬色牢度GB/T 3922—2013常規和優化
綜上所述,本文在3個方面對現有的GB/T 3922—2013進行優化,1)選擇兩性離子表面活性劑作為羊毛織物潤濕劑,解決毛紡織物及羊毛貼襯不容易潤濕的技術難題,潤濕劑添加量為0.5%,從而降低人工撳壓和撥動差異,試樣潤濕時間由30min減少至1min;2)對試樣帶液率進行控制,參照AATCC 15—2013,將試樣帶液率控制在2.25±0.05倍試樣質量,即帶液率(125±5)%,從而減少帶液率變化對試驗結果的影響;3)對試樣干燥方式,采用AATCC 15—2013干燥方式,即試樣和貼襯分開放置,恒溫恒濕條件下平衡干燥,從而減少染料泳移對試驗結果的影響。
[1]黃怡婧,周煒.耐汗漬色牢度測試方法的優化[J].上海紡織科技,2013(10):48-49.
[2]穆家良,張松.最新國際紡織品耐汗漬色牢度測試方法與國標方法測試的結果差異比較[J].中國纖檢,2014(6):77-81.
[3]樓陳鈺.紡織品耐汗漬色牢度新舊標準比較及新標準中幾個問題的商榷[J].現代紡織技術,2015(2):51-55.
[4]陳文麗,鐘梓健,謝火勝.淺談耐汗漬色牢度試樣懸掛方式對試驗結果的影響[J].中國纖檢,2015(4):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