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長娣 左芳芳 郭燦文 孫曉慧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對冬衣的要求上,人們除了要求服裝滿足基本的防寒保暖功能以外,也越來越注重羽絨服的質量問題。以羽絨為填充物的紡織制品,因其具有良好的吸濕散濕、輕柔保暖等性能,受到很多消費者的歡迎。近年來,羽絨企業反映羽絨制品送檢到相關檢測機構氣味檢測結果合格,但消費者購買的羽絨制品卻帶有明顯的氣味,遭到消費者投訴。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羽絨在加工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殘留一些微生物和雜質。而羽絨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且其吸濕性強,在一定的條件下,容易發酵、生霉甚至腐爛變質,產生異味。而羽絨服在到達消費者手上前,在工廠倉庫經過了較長時間的存儲,但是有些倉庫的儲存環境通風不足,比較潮濕悶熱,在這種情況下羽絨就容易吸濕變質,產生明顯的氣味。
目前,我國羽絨氣味的檢測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通過試驗,模擬羽絨在比較潮濕悶熱的環境條件下所產生的氣味等級程度,從而找到更理想的氣味檢測方法。
目前,我國常用的氣味測試方法有:GB/T 14272—2011《羽絨服裝標準》、FZ/T 80001—2002《水洗羽毛羽絨試驗方法》、GB/T 10288—2003《羽絨羽毛檢驗方法》、QB/T 1193—2012《羽絨羽毛被》、GB/T 10288—2016《羽絨羽毛檢驗方法》等。每個方法都各有異同,包括羽絨試樣的制備、測試過程和結果評定與出具等。
GB/T 14272—2011和 FZ/T 80001—2002是采用“四角對分”法,稱取一定量的有代表性樣品,放入一個規定規格的容器中,而GB/T 10288—2003、QB/T 1193—2012和GB/T 10288—2016則是采用多點取樣的方法抽取兩個10g左右的代表性試樣,放進1000mL帶蓋廣口瓶中,詳見表1所示。
GB/T 14272—2011和FZ/T 80001—2002是對試樣進行放置處理后按要求進行測試。而GB/T 10288—2003、QB/T 1193—2012和GB/T 10288—2016則是對試樣進行恒溫加熱處理、冷卻后,再進行嗅辨,詳見表2。
GB/T 14272—2011、FZ/T 80001—2002、 GB/T 10288—2016以“多數服從少數”的原則進行結果評定,而GB/T 10288—2003和QB/T 1193—2012取氣味強度等級的平均值進行結果評定,再按標準要求出具結果,詳見表3。

表1 羽絨試樣的制備

表2 羽絨試樣的測試過程

表3 檢測結果的評定與出具
在羽絨氣味的測試中,不同的測試方法對氣味的結果有一定影響。其中GB/T 14272—2011只對樣品在室溫下進行密封處理,而FZ/T 80001—2002只要求室溫下進行。但是一般的檢驗機構的檢驗室檢測環境都是通風良好的,溫濕度適宜的室溫條件,這樣的室溫條件不會像倉庫環境那樣潮濕悶熱。而且,實驗室一年中不同季節室溫也有很大差異,這樣對測試結果容易造成影響。而GB/T 10288—2003、QB/T 1193—2012和GB/T 10288—2016方法的前處理條件雖對樣品進行了加熱處理,考慮到溫度條件的因素,但是對濕度的影響沒有很好的體現。而且加熱溫度為50℃,與實際儲存環境相比,溫度偏高。由此可見,國內目前的氣味測試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為了更好地模擬羽絨服在實際儲存中可能面對高溫潮濕等環境導致氣味發生變化情況,我們采用兩種方式對羽絨氣味的測試方法進行研究。
選用14份含絨量80%~90%的羽絨原料,采用“四角對分”法稱取5.0g羽絨,放置入容積為1L的帶塞磨口的廣口瓶中,分別在廣口瓶中放入10mL(方法1)量筒(量筒口不密封)和50mL(方法2)的燒杯,內裝10mL的三級水,蓋上磨口塞。將廣口瓶放置在40℃的烘箱中恒溫2h,取出冷卻至室溫,在無異味環境下打開瓶蓋,嗅辨氣味,評級方法按表4的要求進行[1]。

表4 試驗評定方法
用于研究測試的14個樣品中,用GB/T 14272—2011測試方法測試時,氣味項目測試結果都為符合,不合格率為0,其中1#、2#、3#三個試樣結果為1級,其余11個試樣為2級;采用方法1測試后,試樣7#和試樣11#這兩個試樣原來結果為符合的試樣出現了3級不符合的情況,其不合格率為14.3%,而采用方法2測試,有 11個試樣都出現了3級不符合的情況,不合格率為78.6%,詳見表5。

表5 試驗結果分析
方法1和方法2的試驗容器中存放了三級水,在加熱到40℃的條件下,水分蒸發會造成廣口瓶內的濕度增大,而羽絨是很容易吸濕的產品,在這樣的環境下,瓶內的羽絨吸收水分增多,由于羽絨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又不可避免地含有一定的微生物等物質,因此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容易發酵變質產生異味。
同時,方法2是用50mL燒杯裝三級水的,燒杯口直徑比量筒口直徑大,所以水與空氣的接觸面增大,在加熱的環境下,水分更容易散發。使得方法2中廣口瓶內的濕度比方法1的濕度大,造成方法2中的羽絨比方法1中的羽絨吸收更多的水分。
通過以上數據顯示,方法2的測試結果出現了78.6%的不符合情況,這可能由于方法2的測試條件溫濕度過大,羽絨吸濕過重,在這樣的條件下產生的氣味過于濃烈明顯。
但在實際情況下,羽絨服的儲存倉庫的環境溫濕度條件有一定的要求,并沒有那么惡劣,不會對羽絨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因此,我們認為方法1的測試方法的濕度相對合理,羽絨在這種溫濕度條件下能更合理地模擬羽絨在倉庫中的存儲條件,適當地把羽絨品質稍差的、容易產生明顯氣味風險的羽絨產品剔除,進而提高羽絨服裝的產品質量。
研究結果表明:方法1進行測試羽絨的氣味測試,溫濕度條件更接近實際羽絨的存儲環境條件,更合理地反映出羽絨在存儲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的氣味變化。在羽絨氣味的測試過程中濕度對最終的結果有很大的影響。我國作為羽絨的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人們也越來越注重羽絨產品的品質。為了進一步提高羽絨氣味項目的檢測水平,通過研究不同的羽絨氣味檢測方法來表征羽絨氣味品質是有必要的。本文的測試方法可供羽絨行業和檢測機構借鑒,為今后羽絨氣味項目檢測方法的改革發展提供參考。
[1] GB/T 14272—2011 羽絨服裝[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