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報社九江分社,江西 九江 332000)
記者深入基層采寫新聞稿件,是履行新聞工作責任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實“三貼近”的根本要求,要堅決做到“五不怕”和“四不做”,“五不怕”就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煩、不怕痛、不怕死;“四不做”就是不做材料記者、不做電話記者、不做郵箱記者、不做署名記者,要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生活,采寫鮮活的新聞,切實增強新聞稿件吸引力、感染力,以優秀的新聞稿件引導人、鼓舞人和塑造人。
筆者作為江西日報社一名駐地記者,始終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牢固樹立新聞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同時,也深深地體會到,敏捷的思想、銳利的目光不是天生的,它來自實踐,來自基層,是在實踐中磨煉出來的。脫離了基層,脫離了實際,脫離了生活,就會變得麻木和遲鈍。
何為新聞敏感?新聞敏感是指新聞工作者識別新聞價值的能力,即對新聞人物、新聞事件、新聞事實的鑒別、判斷能力,這是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的能力。有了新聞敏感,新聞工作者才能在紛繁復雜、浩如煙海的事實中,通過觀察和分辨,在“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時候,及時地捕捉這個“蜻蜓”,即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
如何增強新聞敏感性?我的體會就是:涉深水者縛蛟龍。我國宋代著名文學家王安石說過:“入之愈深,見之愈奇”。新聞采訪何嘗不是這個道理?只有像“生活里的鉆探機”,不畏艱險,深入地層深處,才能鉆探出物質的寶藏。
為此,在新聞采寫中,我堅決做到“五不怕”和“四不做”,經常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生活,運用群眾語言寫新聞,文風清新樸實、語言鮮活、言簡意賅,讀者愛讀愛看?!豆饷魅請蟆贰督魅請蟆返刃侣劽襟w對筆者在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中的感人事跡進行了報道。
當今社會,盡管交通工具發達了,通信工具也先進了,但作為記者,不能坐在辦公室打電話采訪,或坐著汽車采訪,汽車進不去的農村就不去采訪。如果這樣,記者就很難親身感受到群眾生活的變化,真切聆聽到群眾生活的真諦。記者應當是在路上、在基層、在現場,在路上心里才會有時代,在基層心里才會有群眾,在現場心里才會有感動。只有這樣,記者才能真正關注到群眾的生活,才能把新聞寫在群眾的心坎上。
2011年8月21日,星期日。天剛放亮,筆者就爬起床,洗刷后就背起包裹趕到九江長途汽車站坐中巴車到瑞昌市農村采訪。
由于事前和瑞昌有關方面進行了聯系,到瑞昌市后坐朋友的私家車趕到采訪的點——桂林街道上豐村。到上豐村后,筆者一邊看,一邊與采訪對象進行交談。在交談中,得知瑞昌市邊遠山區——范鎮東山村七房曾家村民小組,1998年以前由于電壓低、電費貴,大部分村民重新點上煤油燈。為此,新華社記者還專門寫了一篇內參稿件,引起了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的高度重視,并批示要求當地解決農民用電問題。如今,七房曾家是新農村電氣化試點村,不少村民家買了空調、冰箱、熱水器等電器,而且都能正常使用,夏天村民夜晚開著空調睡覺,過上了美好生活。
聽完后,筆者覺得那里的村民生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具有新聞性,希望到范鎮東山村七房曾家采訪,但陪同采訪的當地有關人員對我說:“那里正在修路,道路坑坑洼洼,汽車無法進去?!碑敃r,我就笑著說:“汽車進不去,就走進去。”在場的人被我的精神所感動,汽車進不去的地方,就下車走路。走到東山村七房曾家村民小組后,我看到村民曾雪虎家里的空調正在使用,就走進曾雪虎家,與他促膝長談。他告訴記者:“如今,農村與城市里一樣,電能正常使用,家家都用上了自來水和衛生廁所,生活如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辈稍L完后,我當天就發回了《山區農民用上了空調》稿件,第二天作為“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首篇配編者按在一版顯位刊發。
如果我沒有深入到范鎮東山村七房曾家村民小組采訪,就沒有采寫《山區農民用上了空調》稿件的新聞敏感性,也寫不出現場感強的稿件。為此,光明日報2011年10月13日在10版,江西日報2011年8月24日在一版對我下基層的感人事跡進行了報道,其中江西日報用我說的“汽車進不去,就走進去”做標題。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記者要關注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幫助他們解決切身利益問題。如果他們切身利益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解決,社會矛盾就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尖銳、越來越突出,長期如此,社會就會不穩定、不和諧,就像“火藥桶”一樣隨時都可能爆炸。
因此,關注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是記者最起碼的社會良知和職業道德底線。記者只有經常到社會的底層走一走、看一看,就能及時了解到困難群眾的真實生活現狀和喜怒哀樂,才能增強新聞敏感性,才能真實地反映群眾的實際困難和社會現實問題,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王依萌家住瑞昌市碼頭鎮梁公村6組。她3歲的時候,媽媽患癌癥去世;2011年12月20日,爸爸又因胃出血去世,留下她和大她1歲多的智障、生活不能自理的哥哥王定東。自從她的爸爸去世后,王依萌就照顧她哥哥,幫她哥哥穿衣服、洗腳,還給她哥哥喂飯吃,比同齡的孩子懂事得多。
2012年1月中旬,我得知這一情況后,立即前往王依萌家采訪。一到王依萌家,我看到她和她的哥哥在一起玩耍,她對我說:“我的爸爸、媽媽不在了,哥哥是我最親的人,我一定要照顧好他!”在采訪中,我被王依萌的言行感動了,回到辦公室后立即趕稿,當天晚上就把《有愛的冬天,不冷》稿件發到報社,并與記者部和出版部的值班主任、編輯進行了溝通聯系,使稿件及時刊登。
文章見報后,許多新聞記者也趕到王依萌家采訪。王依萌的不幸遭遇和堅強不屈的精神,經過媒體報道后,感動了大江南北,許多愛心人士捐款捐物,讓他們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截至2012年2月8日,社會各界為她捐款近28萬元。如今,王依萌在瑞昌市城區的一所中學讀書,成績優異。
社會熱點問題在社會上容易引起廣泛共鳴,如果沒有及時進行正面引導,會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和諧穩定。作為黨報記者,必須要有敏銳的目光,時刻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有效引導社會輿論,弘揚時代主旋律,大力營造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輿論氛圍。同時要說實話、說老百姓的話,讓新聞報道可信、可讀、耐看。
今年春節前后,由于持續低溫天氣,九江時鮮蔬菜價格居高不下,困難群眾家庭生活受到一定影響。時鮮蔬菜價格高是事實,是社會熱點問題。作為黨報記者,不能跟風,更不能深挖時鮮蔬菜價格為什么這么高,高的背后隱藏著什么等方面的問題。如果這樣,必然會引起民眾對政府的不滿,甚至影響社會的穩定。
為正確引導社會輿論,1月25日早晨(正月初三),我來到九江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永安蔬菜基地采訪,詳細了解九江市政府如何保障市民菜籃子供應的具體情況。采訪完后,我把主題定在“農超對接”上,蔬菜基地直接把時鮮蔬菜賣到九江的大超市,減少中間環節,在保障供應的同時,降低菜價,讓利于民。這樣一來,讓市民知道,盡管當前時鮮蔬菜價格高,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是為民辦事的政府,是為人民謀利益、為人民服務的政府。
主題確定后,我以《“農超對接”保供應》為題,把新聞寫在希望的田野上,及時報道九江春節期間,菜農積極賣菜,市場時鮮蔬菜價格穩定的情況。在文章中,我以菜農彭民強為例,他每天把2000多公斤的大白菜、包菜、大蒜等時鮮蔬菜直接運到九江市區的10多家超市銷售,既保障春節期間市民菜籃子供應,又增加了收入。彭民強是群眾身邊的人,他做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這樣寫新聞,見人見物見事,真實可信,群眾容易接受,宣傳效果才好。
職責與道義同在,真誠與使命共存。如果我不是下到基層,親身體驗生活,與群眾坦誠交流,就沒有那么強的新聞敏感性,就寫不出如此鮮活和感人的稿件。我將保持“為民情懷”,深入生活、深入基層、深入百姓,沉在基層,進一步增強新聞敏感性,力爭寫出更多來自基層、來自生活、來自實踐的稿件,讓群眾讀到更多原汁原味、鮮活生動的新聞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