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報社,陜西 榆林 719000)
如今互聯網與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正悄然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地市黨報作為打造基層形象、宣揚中央精神的主要媒介,只有與時俱進研究出新的發展路徑,才能確保自身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相關人員必須要了解新媒體和傳統媒體間的差別和優勢,不斷革新新聞生產與傳播形式。
第一,鑒于黨報存在不同層級,各種級別的黨報文章在互聯網平臺的傳播差別比較明顯。其中省、市、中央級別的黨報在此平臺上上傳的信息數量較多,然而轉載數量卻有限,前兩個級別的黨報內容無論是轉載還是上傳,數量都較少,覆蓋率有待提升。各個中央級別的網站一個月轉載文章的次數大概有15萬次,其余省市級別的則分別為8600次與2500次,影響力較差。現階段,在網上開設電子版的黨報僅有4%。
第二,微博和微信的出現為黨報傳播工作帶來新的希望和轉機。就微信平臺而言,有300家黨報開通了公眾號,開通率約為70%。其中人民日報在此方面位居首位,黨報文章點擊量為11萬,普通的公眾號粉絲人數在1200~1600,上頭條的文章點擊量不足3000次。當下,黨報微博開通率為75%,超過一半以上的粉絲量在9萬以下。伴隨微信的不斷升級和創新,其現已頂替了微博的位置,導致大部分微博形同虛設。
第三,自有客戶端迅速發展,地級市客戶端影響力逐漸降低。據調研顯示,有超過74%的黨報設立了專屬的新聞客戶端。從報紙自有客戶端來看,人民日報的下載率名列前茅,約有52%,而其他黨報的下載率則僅為15%。不難發現,大部分自有客戶端依然屬于原地踏步的狀態,好評率與下載率都較低。
第四,因為機制與地區方面的差別,地級黨報促進媒體融合發展的進度有所不同。先進區域尤其是已轉型的媒體,在技術、經費、人才方面都占據上風,起步時間早,大致完成了全面的融合。而發展較差尤其是以上這些方面都比較欠缺的區域,在媒體融合過程中步履維艱,實現全媒體融合依然需要大量時間。
現階段,我國正處于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相互結合,相互學習,聯合發展的重點階段。這樣一來,不但能讓人們體會到信息獲取的便利和迅速,而且還能得知其真正所需的新聞。因此,雖然新媒體在市場中占據了較大份額,但傳統媒體依然有著其所不具備的品牌、資源等方面的長處。因此,必須要將二者有機融合,實現優勢互補,打造出一個全新的發展平臺,加快全媒體時代建設。
以陜西省榆林市為例,其總人口數量大約為380萬人,屬于經濟水平相對較高的城市。為市委機關報設立了榆林日報,在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的新時期下,逐步攻克人才、技術、經費等難題,在此方面取得一些成功經驗。具體如下:
現階段,榆林日報社已開通了微信公眾平臺、手機客戶端、官方微博,建設成紙媒優勢互補的全媒體、全方位宣傳陣營,開辟了先問傳遞新途徑,建設了綜合化、立體化的新興媒體平臺,為進一步促進媒體融合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尤其是“榆林發布”客戶端的開通,目前下載數量已超過9萬,每天發布數十篇文章,一篇文章的閱讀量大概為2746人次,而上頭條的文章一天閱讀量約有9674人次。
針對媒體來講,無論平臺如何更新,新聞依然以內容為主,內容具有吸引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榆林日報社實行服務加內容的發展戰略,在穩住大局的基礎上加強主題宣傳。各媒體平臺要劃分好新媒體平臺上的客戶群體,捕捉新聞內容時以民生為核心,利用信息優勢打開市場,讓黨報的內容與采編長處延伸至新媒體領域中,創造滿足新媒體傳播規律的新型文稿。在制作人們滿意的內容時,提高了結合新聞生產水平,提高其時效性,讓新聞粉絲數量直線上升。
無論是何種工作,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持,媒體融合發展亦是如此。榆林日報通過組建干部團隊與領導班子團隊,進一步推動滿足新時期發展人才的團隊建設。不斷優化人才聘用、晉升、調動、分配、培訓、激勵以及考核體制,采取走出去、引進來戰略,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培養出大量專業型記者。其能主動研究創作言簡意賅、生動靈活、吸引眼球且滿足新媒體傳播特征的內容,滿足廣大群眾不同要求,加大新聞內容的影響力和渲染力。
地市黨報最大的資源就是政治資源,這也是其最大的優勢。當前,地市黨報尤其中西部地區的地市黨報媒體融合步伐普遍起步較遲,規模偏小,影響力弱。地市黨報要充分挖掘政治資源和主流媒體的地位,發揮權威、獨一等優勢,不斷擴大傳播渠道、擴大粉絲受眾,提高黨媒的宣傳力、影響力。“榆林發布”客戶端從創立到現在僅僅一年時間,能有近10萬的下載量,即依賴于此。
然而,榆林日報社依然處于前期的媒體加和時期,要想促進其融合發展,必須要實現從相加和相融的過渡,加強在實踐中對問題的針對性問題,開辟出一條體系化深度融合且健全的產業生態道路。
對于媒體融合發展而言,其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一定要站在不同角度考慮整體布局,以此確保地市黨報的執政地位以及輿論話語權等等。
第一,堅持內容為主,立足于權威的觀點。無論是技術水平的提高、渠道平臺的升級、語言表達風格的轉變,還是制造環節與傳播形式的創新,始終需要人參與。面臨多元繁雜的輿論環境,地市黨報必須要拓展上述內容的寬度與廣度,最大化地把其個性和優勢展現出來,同時合理延展至新媒體范圍內。
第二,要提高采編工作者的技能水平,培育多棲人才。要積極為采編工作者和新入職的青年員工提供培訓和再教育的機會,打造出拍攝圖片、編寫新聞等采編全能的多棲人才,為所有員工參加新媒體發展提供良好環境,以期得到理想的新聞傳播效果。
第三,要充分考慮廣大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重點優化互動性高、分眾化的服務內容。新時期背景下,地市黨報不可沉淪于單面傳播,一定要做到實時互動傳播。對于各種客戶、受眾的根本要求,要針對性地、細致化地進行供給,盡可能提供專屬訂制、量體定做的特殊化服務。不斷擴大粉絲群體,有效提高黨報覆蓋率和本身形象。
第四,加大宣傳力度,逐漸提高地市黨報知名度與新媒體建設感染力。擁有強大的粉絲團才是實現報網有機結合的必備條件。在強化自我宣傳的過程中,同樣要重視新媒體的全面推行,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途徑來深入展開推介。
第五,提高線下、線上的互動性。地市黨報歷經數年發展,在當地已經具有一定的公信力、權威性,因此必須要保證將這些優勢引進到互聯網終,通過黨報新媒體組織豐富多彩活動,提供及時性的優質服務。例如,某報社微信公眾號組織“全市最美教師”評比活動,備受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有18萬人參加了投票,關注數量更是暴增到160萬人次,吸引大量商家植入廣告提高其自身價值。另外,還增加了某市團購節目,和當地商家共同組織訂餐送餐購物返現活動,調動了群眾的參與積極性,不但為人們供應了較多便利,而且還讓商家在此過程中獲得較多利益。而網站則可利用相關平臺,提供互聯網訂票、繳納水電費、違章查詢等服務,提高客戶黏性,進而擴大影響力。
綜上所述,地市黨報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全力推進新媒體發展,這不但滿足現代受眾要求,而且為建設和諧社會奠定良好基礎。相關人員尤其是領導人員必須要充分認識到此方面的重要性,可從加強平臺搭建、豐富文章內容、強化體制革新等方面入手,在實踐中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從而實現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