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暉 南方農村報社
農業是我國的重要產業之一,隨著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農村和城市之間存在著很大的信息分化。為了解決農村和農業之間的問題,就應該充分利用農業類媒體,統籌農村和城鎮之間的發展,縮小信息差距。農民在生產和生活中也需要獲取關于醫療、教育、農業和科技等等的信息,所以農業類媒體需要符合當下受眾的要求。
目前農業類媒體的發展嚴重滯后于新農村的建設。我國的農業建設推廣,并沒有得到良好的宣傳,而對于新的農業技術,農業政策等等都沒有及時推廣。全媒體時代,各種媒體形式不斷發展,但專門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的媒體依然寥寥可數。在農村中農業勞動者文化素質較低。因為文化素質問題,對于購買農業信息的接受程度仍舊不高,農業生產活動中的思想有些傳統,在農業類媒體的發展中成為了一定的阻礙。
在“三農”問題的大環境下,當下農業類媒體的宣傳方式并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農業類媒體廣泛宣傳的過程中,農業勞動者往往因為文化水平較低,很難得到有效的信息。三農問題的報道頻繁被邊緣化,農民在信息接收中處于弱勢地位。電視、廣播、網站以及一些自媒體,基本上都是以城市居民為主要受眾,以農村居民中心的少之又少。
現今的媒體著重以自身營業利潤為主,從報紙廣告招商中謀取利潤。因為很大一部分農民不愿意花錢獲取信息,報紙的廣告招商也均以化肥、種子等等利潤不高的廣告為主。在一些農業經濟發展落后的地區,農業類媒體市場的拓展更是舉步維艱。
農業類媒體需要堅守新聞的精神。農業類媒體要保持專業、客觀、真實的態度,不能誤導大眾。媒體報道應該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既然是農業類媒體,就應該承擔起農業產業的問題,及時有效的向農業勞動者傳達農業創新科技、市場行情、知識信息等等。
農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對于受眾的年齡和文化水平不同,農業類媒體需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風格。農業類媒體即是綜合性媒體,也是專業性媒體。既要體現媒體報道的專業性,也要豐富報道形式,采用農村居民喜聞樂見的形式。農業類媒體要從“說教者”的角色中抽身出來,簡潔化、故事化報道內容。農業類媒體要采用鮮明的形式,比如多圖片、少文字,增強報道內容的感染力。
農業類媒體肩負著對創新農業科技的推廣和宣傳,農村居民不局限于閱讀,并不是加大發行量就可以滿足農村居民的真正訴求。如何讓農村居民可以通過農業類媒體獲得有效的市場和技術信息。農業類媒體幫助人民加強對于農業技術創新重要性的認知,要考慮農業勞動者獲取信息的習慣,從而擴大發行量,滿足其真正訴求。
“三農”問題在政府的指導下,出臺了很多涉農政策,農業類媒體肩負著深入解讀涉農政策的重任。農業類媒體應該了解什么和農民的切身利益相關,找到合理的市場切入點,提高核心競爭力。
農業產品的質量安全和生產技術都在不停的革新,農業信息需求也有所增加。現今的消費觀念更趨向于綠色、環保消費,農業生產應該隨著消費觀念的改變而改變。農村勞動者就需要獲取信息之后做出反應。
我國陸續出臺了很多惠農政策,比如精準扶貧,科技下鄉,家電下鄉,養老保險,農村醫療等等。這些政策都和農村居民的切身利益相關,也是農村居民最關注的信息。農業類媒體就應該在這些政策出臺之后,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為農村居民進行深入解讀。
以鄉村振興為標志,中國農村進入了發展新階段,也是農業媒體的發展機遇。農業媒體與大眾媒體對于一些公共題材的關注角度、挖掘的深度,甚至表達的方式都不相同。就如外媒對中國的報道常有偏頗,國內傳播中對三農問題的論述也偶有雷人表現。對一些公共語境中的謬誤進行修正,也可以視為農業媒體融入話語主流的方式。
農業類媒體需要承擔起新時代人民賦予其的責任,在市場中尋找有效信息,宣傳創新農業科技,為“三農”服務。在新時代背景下,農業類媒體的發展前景大好,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機遇的同時,農業類媒體也面臨著問題和挑戰,所以農業類媒體應該創新宣傳和推廣方式,促進“三農”更快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