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楚生 南方日報社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傳播手段和方式更加多元化,受眾也空前廣泛。在新媒體時代,每個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這為信息傳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新媒體的出現,給人們的思想與思維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平臺和空間,也使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發生了轉變。與此同時,也為不良信息的傳播提供了機會。網絡輿情越來越成為政府工作者及媒體工作者需要經常面對的一個問題,處理得好,能夠彰顯黨委政府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反之,就會影響地區形象、甚至失信于民。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政府必須要對網絡輿情監測治理工作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在新媒體時代,自媒體獲得了極大的發展,而自媒體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其廣泛性、平民性和公開性,任何受眾都能夠隨時傳播自己的觀點和言論,而一旦這些觀點和言論觸發一些敏感話題,就有可能引發輿情危機,這就會對網絡輿情治理工作提出挑戰。當前我國網絡輿情治理工作的難度比較大,尤其是危機應對能力有待提升,一些大的省市政府輿情治理工作比較到位,但是還有很多地方政府由于輿情應對能力不足,引發輿情危機,影響當地的穩定發展。而出現該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政府對可能形成的強大輿論壓力估計不足、重視不夠,導致網絡輿情危機爆發。政府在網絡輿情應對中普遍存在著應對不當、處置不力、引導無方的問題,嚴重影響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在新媒體時代,之所以會出現網絡輿情危機,主要問題就是政府的信息公開不及時、不到位。雖然大眾能夠理解政府的一些私密信息或者重要信息不能夠公開,可是對于大眾比較關心的重點問題和重點信息,很多政府部門也沒有進行公開,甚至公開虛假信息,由此降低了政府在群眾心中的公信力。由于大眾對重要信息的獲取和了解不及時、不到位,很容易受到網絡上虛假信息的錯誤引導。由此引發對政府的信任危機,從而激化社會矛盾。
網絡輿情危機會對社會穩定和政府的公信力造成負面影響,因此政府需要掌握輿情的演化周期,從而對輿情進行正確的引導,在治理的過程中掌握要點,保證治理的成效。在輿情危機的治理工作中,政府要建立起全網絡輿情危機預防和預警機制,加強網絡輿情的監控,在輿情危機正式形成之前就采取合適的措施進行預防。另外,政府還需要及時暢通與民眾溝通的渠道,及時了解民眾的意見和觀點,對網絡平臺上出現的謠言要進行及時處理。
在新媒體時代,一旦出現了網絡輿情危機,其危害性是十分大的,所以在治理的過程中,政府應對網絡輿情要摒棄封堵思想,要堅持以開放的心態面對媒體、面對公眾,更準、更快、更好地引導輿情。政府在治理的過程中,首先要對輿情進行及時的監控,對輿情的演化周期進行歸納,從而做好輿情的分析和研判,在治理時,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推進相關制度的健全和落實。面對網絡輿情危機,政府需要直面受眾,進行正面的回應,并利用先進的輿情監控和引導技術,掌握輿情引導的話語權。
在發生輿論危機之后,政府部門不能一味對輿論進行管制,而需要對其進行科學的引導,要用正確透明的信息來代替謠言,使公眾了解到真實的信息,加強信息的傳播。在出現網絡輿情危機之后,面對惡意傳播謠言的賬號,政府需要對網絡進行一定的管控,如采取封號或禁言等措施,及時清理謠言;此外,要及時回應虛假信息。針對網上強大的炒作力量,要建立與之相匹配的正面引導力量,如組織評論員網上跟帖、領導干部參與網評等,增強網上權威聲音的力量,使受眾能夠迅速了解到真實的信息,從而對網絡輿情進行引導。
政府在治理網絡輿情危機時,要將質疑的過程及時公開,保證治理過程的透明化和公開化,尤其是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極為迅速,政府必須要掌握最佳的治理時間,及時向受眾體反饋信息,使受眾能夠通過自媒體和信息技術,第一時間獲取正確的信息。
互聯網時代,新媒體的發展使得我國的信息傳播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網絡日益發展成為民意表達的重要平臺。但受眾有的言論缺乏理性,有的言論比較片面,有的則出現庸俗、灰色的言論……網絡輿情也隨之應運而生。在這種背景下,政府如果不具備較高的輿情危機應對能力,無法對網絡輿情進行正確引導,就很容易引發網絡輿情危機,影響社會穩定。面對這種情況,政府必須要對網絡輿情治理工作進行進一步的研究,要結合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特點,對輿論進行科學、正確、正面的引導,這樣才能保證輿情治理工作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