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寧 黑龍江省地震局防震減災宣傳教育中心
我國地震多、強度大、分布廣、災害重的國情,迫切需要加強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提高社會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和應急避險能力。近年來,防震減災宣傳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但是與社會公眾對地震安全的需求還存在較大差距,防震減災宣傳工作應該緊密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公眾需求,利用網絡媒體的宣傳優勢,不斷創新科普方式,挖掘科普資源,打造科普精品,提高防震減災科普服務能力。
目前,防震減災宣傳活動的主要形式有防震減災六進活動,在提升公眾防震減災意識和普及地震知識方面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防震減災宣傳的深度和廣度并不夠,一是只重視在重要的時間節點集中宣傳,忽視了日常宣傳教育的積累。二是宣傳材料不能引起公眾的學習興趣,宣傳效果并不理想。三是由于人員經費等條件的限制,還有很多地震科普示范學校、地震安全示范社區以及地震安全示范農居不能深入開展工作,防震減災宣傳的覆蓋面不足。
當前,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效果還不理想,防震減災知識供給與公眾對地震知識的需求差距大,公眾接收和學習防震減災知識的效果差。防震減災知識信息化水平不高,“互聯網+地震科普”有待進一步拓展,防震減災宣傳的影響力有待提升。
網絡媒體擁有很強的交互性,網絡交互式傳播將公眾由被動式接受“灌輸”教育變為主動參與學習,使公眾既能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和知識,又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掌握更大的自主權。通過與防震減災宣傳的網站、微博、微信等網絡媒體互動,提高公眾參與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網絡媒體的信息呈現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于一體,這種信息表現效果感染力強,更好地滿足了公眾的聽覺和視覺需求,使專業的地震知識變得立體生動,引人入勝,從而提升了防震減災宣傳內容的吸引力,激發公眾學習的興趣[1]。
傳統媒體受制作周期、發行時間等條件限制,相較于網絡媒體的發布有一定滯后性。借助網絡媒體的迅速及時,有助于公眾及時掌握信息,增強突發性事件報道的時效性。另外,網絡媒體易于檢索,只要搜索關鍵字,就能獲取相關信息,比廣播、電視、報紙的回聽和回看更方便,使公眾隨時都可以利用網絡來學習防震減災知識。
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要善于利用網路媒體的手段去包裝,形成微博、微信、網站的宣傳矩陣,擴大社會影響力。比如,開展以“天地聯合—氣象地震防災減災專家微訪談”活動,充分利用網站、微信、微博等媒體平臺宣傳造勢,再結合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科普館等實地體驗,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擴大防震減災宣傳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在利用網絡媒體宣傳中,要根據網絡受眾的特點和需求,加強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內容和形式的創新,制作適合網絡宣傳的圖解、微視頻、H5等新媒體宣傳產品,增強科普知識的趣味性,關注大眾的興趣點,采用公眾樂意看、看得懂、聽得懂、記得住的表現形式,豐富防震減科普宣傳產品[2]。
因為網絡的受眾廣泛,網絡輿論中盲目跟風,人云亦云的現象比較多,經常會產生網絡攻擊、網絡謠言等問題[3]。面對地震謠言,地震部門要主動占領網絡宣傳及輿論引導陣地,積極辟謠,澄清事實,主動回應社會關切,加強網站信息公開透明,加強網絡輿情監控,將地震謠言扼殺在搖籃里。
整合現有宣傳隊伍,引進和培養新聞傳播、科普教育、藝術設計等專業技術人才,逐步建設和穩定一支包括策劃、創作、制作、推廣、宣傳、研究和管理等方面人才的防震減災宣傳團隊[4]。通過項目合作、培訓交流等多種形式,提高人員業務素質和創新能力。
利用網絡媒體推進防震減災宣傳工作,是時代賦予防震減災科普工作者的必然選擇。充分利用網絡媒體這一宣傳平臺,把宣傳工作的內容有機融入其中,弘揚減災文化,傳播科學知識,為防震減災營造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