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財政監督理應嵌入財政預算管理全過程,財政預算、財政決策等領域的事前監督,預算執行、人財物流轉整個過程的事中監督,財政決算、財政績效評估、縱向問責等方面的事后監督和追責,都不可偏廢。切實有效的全過程、全方位、不留死角、不開口子的監督是財政監督應該努力的方向。
一方面要強調全過程監督,另一方面也應認識到監督在事前、事中的各個關口守得越緊、扎得越牢,事后出問題的概率就越低,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漸、及時糾偏的事前、事中監督比東窗事發之后的整治、大錯釀成甚至無可挽回的“亡羊補牢”更顯優勢、更能發揮監督的效能。“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除患于已然者難”是治理者必須具備的觀念。實踐上,輕決策監督、執行監督,重事后糾偏問責也屢屢造成不良后果。所以,無論從邏輯、常識上,還是在財政實務中,強調監管重心向事前、事中前移與拓展都是有說服力的。財政部部長劉昆針對專員辦轉型提出的“把工作重心進一步向財政預算管理的事前、事中聚焦,更好發揮就地就近優勢,提升履職效果”的要求,不僅適合專員辦,也是“大監督”體系中各監督主體應遵循的工作規律。
如果將“預算—執行—決算”比成一條河流,則公正、科學的財政預算是清流之源。預算失誤、財政立法和財政決策腐敗在整個財政運行過程中是破壞強度最大、也最危險的,財政監督要從源頭開始,確保財政預算、財政立法、財政決策的公正性和科學性。人大作為立法機關,要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能,扎扎實實地深入財政預算和財政立法的全過程,保障程序正義,嚴格審批預算和相關法規,嚴防預算和立法過程中部門利益、特權的干擾。司法部門、行政監督部門也守土有責,應為財政預算和財政立法的科學性、公正性提供有效的信息、合理的建議。當代社會治理還應落實好“共治”原則,在財政預算和財政立法過程中充分吸納民意,接受社會監督。
事中監督,要立足于預算執行財政資金流轉過程,各監督主體要將國家預算置于國家意志和國家法律的高度,確保國家預算不折不扣地執行,防范政府和其他預算單位在財政資金的使用上“越位”和“缺位”。事中監督同樣面臨利益干擾、信息不足、監督力量不足、監督成本過高等困難。這需要行政、司法監督部門更加盡責,不能懶政怠政,更要警惕“貓鼠合謀”。同時,要面對現實,承認監督者與被監督者之間的博弈關系,在存在這種博弈關系的前提下,有效的事中監督必須以財政透明、政務透明、權力運行透明為條件,被監督者的私有信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來,并公之于眾。
事中監督更離不開“社會共治”,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指出:“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因為面對眾多的監督對象、項目和巨額的資金,單靠體制內力量,政府單打獨斗,不可能面面俱到,一“點”不漏。必須充分發揮納稅人、財政利益相關者、社會組織、社會輿論的力量,調動社會方方面面的積極性,這樣才能夠不留死角,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